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17年11月02日> > 总第2779期 > A05 > 新闻内容
湘女故事会,忆人生五味
新闻作者:文:今日女报/凤网首席记者 李立  发布时间:2017年11月02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11月1日,湖南女子学院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故事会——“八千湘女”代表王灿辉、陈诗健、欧阳美娜为湖南女企业家、女大学生、基层妇女工作者以及各行各业的新湘女代表近2000人讲述了“八千湘女”的传奇故事。
  湖南省妇联副主席卢妹香,湖南女子学院党委书记、省妇联兼职副主席罗婷等领导出席活动并致辞。故事会由湖南卫视著名主持人李兵主持,以现场访谈的方式,让新湘女们进一步感受“八千湘女”扎根边疆、建设祖国的奉献精神,也鼓舞新时代的湘女们传承和弘扬湘女精神,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书写精彩人生。
  活动中,卢妹香为湖南女子学院授予“湘女精神文化教育基地”牌匾。“湘女秀”大赛组委会为湘女基金捐赠善款,出席活动的领导还与三位湘女一起,共同启动了新湖南湘女频道的开通。
  
王灿辉:苦恋家乡,甘将青春献祖国
  文: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章清清
  今年82岁的湘女王灿辉是长沙人。1951年,15岁的她放弃了长沙农业银行的出纳工作,带了几身换洗衣服,便坐上了去往新疆的火车。
  来到新疆后,王灿辉被分配到二军六师十八团,要面对的是库尔勒荒无人烟的茫茫戈壁滩。此时,部队正在修建水渠,修水渠的石头要靠人力一块块从山上背下来。王灿辉很快加入到了背石头的行列,她的手和裤子被粗粝的石头磨破,但没有新的补给物资下发,只能用医务室的胶布粘一下继续穿。
  夏天阳光毒辣,在地里干活的人没有帽子可以遮阳,部队就给女兵们发凡士林涂抹。风吹日晒,湘女们的皮肤被晒伤,却也顾不上。王灿辉说,她们班有个班长来自益阳,特别吃苦上进,今年86岁了,至今脸上仍然黝黑粗糙,正是那个年代晒伤留下来的印记。
  戈壁滩风沙大,水资源匮乏,一天两盆泥巴水12个人用。没水洗澡,湘女们头上长了成片的虱子。蚊子个头也特别大,咬上一口人便奇痒无比,手一挠,血就流了出来。冬天,湘女们住的是冷如冰窖的“地窝子”,天一黑,大家就搂在一起取暖。
  即便条件如此艰苦,但在当年建设新疆的革命热情下,湘女们虽然苦恋家乡,却仍以百倍的激情投入到生产工作中。1954年,王灿辉被分到了兵团农二师二十九团,先后当过教员、幼儿园老师,又生育了4个子女,子女后来也都参军入伍,将青春和梦想奉献在了边疆。
  
陈诗健:公用的婚房,骑马的新娘
  文: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周纯梓
  从湖南衡阳跨越数千公里远赴新疆,今年82岁的湘女代表陈诗健就是为了“响应国家号召”。1952年,年仅17岁的她偷出户口本,找朋友借了三块钱,瞒着家人报名参军。
  在新疆,除了热血青春,还有浪漫爱情。陈诗健说,虽然组织会搞介绍,但实行婚姻自主,“绝大部分湘女都是自由恋爱”。
  1955年,陈诗健被分配到了当时伊犁地区自然条件最好、机械化程度最高的农四师十二团(现为七十一团)。在这里,陈诗健邂逅了自己后来的丈夫朱道信。
  “他是三连的文体干事,我在二连搞生产,两个部队之间相隔5公里。”在1955年年底的元旦文艺演出中,两人有过匆匆一面。三个月后,她居然收到了对方托人转交的“情书”,信里还正儿八经附有照片,并表示“仰慕已久,希望交往”,还在文末注明“同意就回一封信”。
  其实,陈诗健对朱道信的第一印象不错,“毛笔字写得漂亮,人也长得帅”。就这样,两人有了越来越多的联系。在繁重的生产工作间隙,两人每10天抽空见一次,“过去谈恋爱和现在不一样,集体宿舍没有私人空间,我们就跑到附近空地上谈心、聊理想”。
  交往五个多月后,陈诗健和朱道信结婚了,她还清楚地记得新婚的场景。“当时新娘去婚房可不像现在一样有婚车,我是骑着高头大马去的。”陈诗健说,那时候部队只有一匹马,平时用来运东西,结婚的时候就是马车当的“婚车”。
  “婚房是单位的平房,不到15平方米,两张单人床一拼,床下垫着两人的旧被子,床上盖着新被子,这就成了。”陈诗健说,这个“婚房”其实是公用的,他们只能在结婚的5天假期里使用,“时间一到就卷铺盖走人,各回各的宿舍,没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家”。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57年,朱道信调到乌鲁木齐机关单位工作后才有所改变。“虽然后来的房子同样简陋,但总算有了自己的家。”陈诗健说。
  
欧阳美娜:一家29口人扎根新疆
  文: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罗雅洁
  “疆一代”远赴千里屯垦戍边,为新疆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如今,“疆一代”有了“疆二代”、“疆三代”甚至是“疆四代”。在这次“湘女返乡”活动中,有一位湘女提及自己的家庭时就非常自豪:“我们家29口人,全部扎根在新疆!”
  她就是欧阳美娜。
  祖籍永州宁远,但从小在长沙长大的欧阳美娜保留了“辣妹子”的本色,虽然已经80岁,但她精神抖擞,上下楼梯都拒绝别人搀扶:“我能行!”
  1951年入疆时,欧阳美娜还没满14岁。她想念家乡,好在这种日子并没有持续很久。1953年,欧阳美娜把母亲和自己的弟妹都接到了新疆。
  “当时号召士兵把家人接过来,很多人不愿意,但我愿意!”欧阳美娜说,想念家人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她8岁那年父亲就去世了,当时最小的弟弟才两个月大,“妈妈一个人实在太苦了”。
  谈到母亲,欧阳美娜满是钦佩。“妈妈聪明能干,初中毕业,是当时少见的文化人。”她说,母亲在长沙时当会计,到新疆后也从事老本行,“能力很强”。
  把家人都接过来后,欧阳美娜更有干劲了。后来,她与当警卫员的丈夫结婚,两人感情很好,相继生育两儿两女。“我和丈夫的育儿理念非常一致,对孩子们严格要求。”除了要孩子努力学习知识,欧阳美娜也不断向他们灌输湘女的坚毅品质:“吃得苦,敢说话,正直能干。”她也以身作则,通过培训成为了一名妇产科医生。在她的言传身教下,大儿子从政,小儿子是律师,两个女儿则成为了教师。
  对于孙辈,她一样严格,“4个孩子都在国外留学,我反复叮嘱他们,不能在国外工作,学有所成后一定要回来建设祖国”。
  如今,欧阳美娜依旧是“活到老学到老”,在家练电子琴,还去上老年大学。更潮的是,欧阳美娜还随身带着智能手机,没事儿就使用微信聊天解闷。
  
花絮
聚会十几年,能来的人越来越少
  文: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罗雅洁
  在游览过程中,有几位行动不便的湘女坐在轮椅上,由家属或工作人员推行。但84岁的王润兰却在大部分时间里推着86岁的刘小风,两人共同欣赏大好的湖湘风光。原来,两位湘女早在进疆时就认识,后来又被分配到同一个师,友谊持续了六十多年。
  “十几年前,我们开始了每年一次的‘三八’节聚会。”王润兰介绍,大家年纪大了,见面的机会越来越少,便想着要创造机会,让一同入疆的姐妹多聚聚。但时光流逝,能来参加聚会的人越来越少,“现在只剩8个人了”。
  
回到“娘家”,她诗兴大发
  文:今日女报/凤网首席记者 李立
  “大军西进未回还,招来湘女进天山,屯垦戍边兴百业,要将西域变湘南……
  “少小离家老大回,家乡处处竞朝辉,树木葱笼山水绿,工农并进喜欣扉。”
  这是“八千湘女”代表彭远志在10月28日刚下飞机时和10月30日在中联重科工业园参观时即兴写下的两首诗。
  今年84岁的彭远志1951年3月进疆,参加了支援西藏解放的行动。“那时我们营负责修路,要修建一条公路翻越昆仑山。”彭远志告诉记者,当时营里只有她和来自山西的两名女兵,“大家吊着绳子在悬崖峭壁间用钢钎锤子凿炮眼。物资都是牦牛驮运上来的,有牦牛摔死了,我们就吃牦牛肉”。
  彭远志说,她特别想念当年的老营长,“他是个神枪手,重视战士的文化教育,他让我在营里学着编写快板词,唱给战士们听”。后来,老营长和另外一名女兵都牺牲在了朝鲜战场上,但彭远志一直没有忘记他们。
  1980年和1988年,彭远志曾回过长沙,还去过天心阁,如今家乡的变化让她十分高兴。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