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17年10月12日> > 总第2773期 > A04 > 新闻内容
19岁女孩获聘中国青年作家学会副主席的背后
新闻作者:段湘怀  发布时间:2017年10月12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14岁加入沈阳市作家协会,成为沈阳市最小会员作家;17岁出版了《月牙儿花》、《麦田的守望》、《一百滴眼泪》三部作品。多次荣获“中国少年作家杯”全国征文大赛作品集类一等奖。今年7月30日被聘为中国青年作家学会第五届理事会副主席……这就是杨桉,一名就读于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文学院的大二女生。
  在快餐文化盛行、高雅文学式微的当下,诗人只留下依稀的背影。大学的文学院、中文系成为清冷的场所,文学不知道何去何从。很多学中文的学生抱怨“学中文没用”,为自己浑浑噩噩的大学生活寻找借口。但是,这个19岁的女孩却认准了自己的专业:汉语言文学,并且确定了自己努力的方向:成为一名作家。
  与书为伴的
  童年
  杨桉的成长可以说是与书为伴。爷爷是中学语文教师,父母亲经营着一家书店,儿时的玩伴就是书,书香味是她最熟悉的味道。因为不识字,只能看画报、动漫,可她也看得很着迷,一遍又一遍默默地和动漫小朋友对话,根本就停不下来。用她自己的话说,“这些画报和动漫都被我用眼睛看出了洞洞”。
  那时,杨桉就幻想,有一天自己会写字了,一定要给它们写有趣味的故事。读小学四年级时,她就大胆地在日记里写下这样的计划:写一本书!
  很快,她就写出了小说《魔屋》的开头,还设计了“冰封”、“火炼”等一大堆“门”……对于她当时的这种念头,爷爷总是鼓励,还经常打趣地问她:“过来几个门了”?
  正是爷爷的鼓舞给了她自信。
  杨桉还曾经模仿教材上的诗歌自己写了一首诗,爷爷特别高兴地表扬了她。她便尝试着进行创作,尝试着把自己生活中的所见所感写成故事,于是一件件作品就这样产生了。《魔屋》、《魔岛》、《精灵物语》、《凤印》,一个接一个,像约会好了,从她的脑海里跳出来,从笔尖下流淌出来,并相继在《文学少年》、《青年作家》等刊物发表。
  随着作品发表日益增多,杨桉在创作上也开始有了自己的独特感悟。她意识到了自己需要开拓视野,于是她更加疯狂地迷上了读书。她爷爷时常感叹:“我的藏书都不够她读了”。
  阅读几乎占据了杨桉全部的业余时间。下课间隙,同学出去玩,她在读书;午休吃完饭,同学在睡觉,她在读书。她心里已偷偷地埋下了一个文学梦。“生活就是现实,文学就是灵魂,我喜欢在夜晚挑灯挥毫,奋笔疾书,静看一个个字符从指尖跳跃到纸上。”
  进京角逐
  杨桉喜欢运用童话思维进行创作,但关注的都是现实人生,体现出来的都是一种难得的大爱情怀。如《麦田的守望》,她把关注重点放在农村留守儿童、留守老人身上,细腻地呈现他们的生活和情感状态,用一种童真的思维视角为他们解决各种难题,让他们享受人间的真情真爱。再如《一百滴眼泪》情系孤儿,《月牙儿花》更是涉及了生态、环保等问题。
  今日女报/凤网记者问杨桉,为什么会选择弱势群体作为自己创作的主题?
  这姑娘显得非常理性:“因为留守儿童、老人、孤儿等等,这些都是在生活中经历苦难的人。他们需要有人为他们执笔代言,让人们更多地了解他们,从而去帮助他们。” 问及写作动机,她坦白只是很偶然的在电视节目里看到了这些人眼角的泪珠,看到了农村的茫茫麦田,猛然间觉得很震撼。
  《麦田的守望》可谓呕心沥血之作。整整两个假期,杨桉每天坚持写几千字,累得要吐。
  杨桉想,如果自己的写作能让留守儿童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那就值了。这个作品最终不负众望,荣获第15届“中国少年作家杯”全国征文大赛作品集类一等奖。杨桉也被评为中国少年作家班年度“十佳”学员、获得“百名少年作家”荣誉称号。
  让人惊讶的是,不久后,杨桉关注孤儿的长篇魔幻小说《一百滴眼泪》又获得了第16届“中国少年作家杯”全国征文大赛作品集类一等奖。
  小小年纪,就能对生活满怀悲悯和柔情,这或许也是一种先天的文学馈赠吧!
  “女神”的感悟
  现代出版社出版了“中国少年作家杯”全国征文大赛的获奖作品集,选编了《一百滴眼泪》的开头部分。这部分内容获得中国少年作家班小朋友们一致的夸奖,她们称杨桉为“女神”。
  作家班在京活动期间,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主持人温梦欣问小朋友们,女神漂不漂亮的时候,小朋友齐声回答:“漂亮!”可杨桉想的却是她不要这种昙花一现的美。她要写出真、善、美的经典作品,让读者记住她给他们带来的美好,从而记住作家杨桉。
  今年暑假,杨桉去北京参加中国青年作家杯的首届小说剧本类一等奖的颁奖典礼,因为之前所取得的一系列成果,她大胆地参加了这一届的中国青年作家学会理事会副主席的竞选,并成功被聘任。
  她曾说自己一度看到优秀的的网络作家也挺羡慕,但是她想要的是超越他们,创造更大的价值。让读者看到除了网络文学外,还有更好的作品。不仅好看,还有意义。
  然而,让人费解的是,为什么中学时期杨桉的作品很多,进入相对自由的大学后作品反而少了?对于这个问题,杨桉坦诚告知今日女报/凤网记者:“现在的创作进入了瓶颈期,正在深刻反思。”
  我心里有束光
  写作之路不可能一蹴而就,杨桉也并不是没有遭遇过挫折。
  还在她读初一时,她的同学看她的书,有人说荒诞、有人说幽默、有人说搞笑、也有人说看不懂,“什么意思啊?”“太可笑!”“还把人物和动物放在一起,太低幼!”“受不了啦!”“无语了”……每每这时候,她会适当和同学进行交流,但依然坚持自己的创作思路。
  她借用《红楼梦》里的一句话进行总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遇上思维枯竭的时候,往往相当痛苦,这时候杨桉会选择走出屋子,散散步,去享受生活,去发现生活中的美,慢慢等待灵感的到来。
  这样的情思在她的处女作《劝架》里就初见端倪:
  一个五岁的孩子在楼下玩沙子。一个卖大米的小贩沿路叫卖,赶着毛驴车进了院子。不成想,小毛驴撒了一泡尿,气味迅速在空气中弥漫开来。周围开始埋怨有臭味,有人被熏跑,有人索性大骂卖米的小贩。小贩也急了,脸色通红,差点儿就用鞭子抽人。这时,孩子扔下手里的沙子,走到马车前说:“这毛驴驮这么多米。它多累呀!它撒就撒呗,我咋没闻到臭呢?”听她这么一说,小贩由怒转喜。一位老奶奶对邻居们感叹:“咱们整天学习佛法,都不如孩子有善根啊!”
  在这个故事里面,受累的毛驴,怨声载道的邻居们,暴躁的卖大米的小贩,都是社会底层受生活压抑的人群的剪影,作者却用童稚的善良,顷刻间化戾气为祥和,让人感到融融的暖意。
  现在,杨桉已是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文学院大二年级的学生,担任班级学习委员。老师同学眼里的她是一个善良可爱的人,喜欢唱歌,有点小迷糊,比如常常会拿错上课的书本。但她的思维天马行空,对文学作品总能提出让人觉得出乎意料的观点,老师们都喜欢喊她回答问题。
  关于自己的创作之路,她说:创作是昨天的爱好,今天还一直在坚持。
  记者手记
  杨桉最打动记者的地方并不是她小小年纪就写出了那么多作品,而是小小年纪的她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弱者所持有的一种悲悯同情之心,一种想要尽力帮助他们的善良和博爱的情怀。因为年龄的关系,因为阅历的有限,她的作品无疑有许多稚嫩的地方,但她的博爱和善良让她的稚拙的文字直达心灵深处,触摸到我们心灵最柔软的地方。让我们不由得反思,一个孩童都能对世人、对社会抱着这样一种博大包容的情怀,作为成人的我们到底是在哪里迷失了自己。
  现在,作为大学生的杨桉比之以前自然更加成熟,主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她理论功底也更加厚实。再加上她深刻的自审意识,记者相信她一定会尽快突破自己创作中的瓶颈。让我们一起期待她新作品的问世吧。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