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17年10月10日> > 总第2772期 > B01 > 新闻内容
女排周晓兰:永不褪色的时代偶像
新闻作者:陈晓丹  发布时间:2017年10月10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人,对中国女排“三连冠”、“五连冠”的情景都记忆犹新,每逢赛事万人空巷,人们围在黑白电视机前、半导体收音机前,为每个扣球、拦网喝彩,为拼死搏杀的女排队员呐喊……
  女排姑娘艰苦拼搏的精神鼓舞着刚刚走出十年浩劫、走向改革开放的中国人,随着1982的纪录片《拼搏》和日本电视剧《排球女将》的热播,全国的排球热潮达到巅峰。有一位女排姑娘得到了人们的狂热喜爱,她不仅球技出众,长相也青春亮眼,她就是主力副攻手周晓兰。
  这位生于南京、长于山西的姑娘身高一米八二,拦网技术过硬,特别擅长“背飞”,外国运动员只好绝望地称她为“天安门城墙”。1981年中国女排第一次登上世界冠军的领奖台,“天安门城墙”周晓兰和“铁鎯头”郎平联手制敌,功不可没。夺冠那一刻,周晓兰和郎平搂在一起哭着笑着,沉甸甸的金牌挂在她们脖子上,全国人民集体泪崩,人们说:“这不是一块金牌的重量,这是一吨汗水的重量啊!”
  如今回头看,女排夺冠在上世纪80年代已经不是孤立的体育事件,而是一种精神的全面焕发,全体国民受女排精神感召,奋发图强,为国家奉献青春热血。女排树起“拼搏”的精神丰碑,成为80年代最美好的集体记忆。
  改革开放以来最初的偶像崇拜就此诞生,女排成为全国人民的宝贝,她们的肖像登上邮票、首日封、挂历、脸盆、印刷品。周晓兰的形象最受关注,她五官清秀颇有江南女子韵味,是当时公认的最美运动员。
  1982年3月的《大众电影》封面刊登了一张双美图,其中一位是电影界最美的女演员龚雪(左),另一位是体育界最美的运动员周晓兰。这期封面造成了杂志的脱销,让新闻界始料未及。作为第一位登上畅销电影杂志并与电影明星合影的运动员,周晓兰无意间开启了改革开放后“文体明星大联合”的文化现象。
  在文艺界与体育界的一次新春联谊会上,演员们热烈地赞美女排精神。刘晓庆激动地说:“女排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特别值得学习,我今后在表演上要从纵横两个方面要求自己,创造各类任务。”沈丹萍说:“在拍摄上一部电影时,暴露了我很多弱点,娇气、软弱、缺乏信心,我要学习女排运动员的毅力。”此后的明星足球啦啦队、明星乒羽联欢一一登上舆论舞台,以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递着强健民族体魄和精神的时代召唤。
  作为一个“文体偶像”的时代符号,周晓兰的命运一直被人们关注,她的身上承载着那个年代太多人的梦想和追求。
  周晓兰出身于南京知识分子家庭,上世纪60年代随父母迁居山西太原,又跟着下放到农村。穷乡僻壤的北方生活让这个南方小姑娘养成了吃苦耐劳的秉性,冥冥中也为她的运动生涯打下基础。15岁时,身高一米七六的周晓兰引起了太原市少年体校的关注,她被安排到排球班,从此脱颖而出,走上女排“三连冠”的世纪之路。1981年的世界杯是周晓兰的巅峰时刻,朴实的“山西小妞”涅槃为世界级的“天安门城墙”,她的成长经历朴实而励志,引起广大青年的共鸣。
  人们在之后的秘鲁世锦赛、洛杉矶奥运会上依然看到她矫健的背影、羞涩的微笑,然而没人知道那时的她因病痛折磨已体力亏损。“三连冠”后周晓兰退役求学,1988年步入仕途出任国家体委排球处处长。她大力改革排球管理体制,积极筹措比赛训练资金,竭尽所能传递女排火种。
  朴实务实的风格从球场延续到官场,她把坦荡无私的作风带到了关系复杂的官场,即使成为体育高官,也依然住着只有一间卧室的公寓,每月54元薪水。随着老女排退役,新生的中国女排成绩滑坡,1992年更曝出兴奋剂丑闻。耿直的周晓兰顾全大局准备承担全部的领导责任,却遭遇了一些出乎她意料的事。
  周晓兰决定裸辞,不过她还要为中国女排做最后一件大事。她说服了身在美国的好友郎平回国执教。当郎平走下飞机,却并不知道前来迎接她的周晓兰已经决定辞去副司级职务,回归普通人身份。1995年周晓兰随丈夫旅居美国,消失在国人视野。2003年,中央电视台曾追访80年代的奥运冠军,提到周晓兰时说:“采访组虽经多方打听,始终没有她的消息。”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隐居美国的周晓兰倏忽已六旬,可是在人们的记忆里,她是永不褪色的时代偶像,是球场上奔跑不息的排球女将。“一位不愿老去的运动员,一个不愿‘成熟’的官员”,这或许才是她一生最好的定位。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