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17年09月21日> > 总第2769期 > A05 > 新闻内容
产房故事
新闻作者:李诗韵 周纯梓  发布时间:2017年09月21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二部分
二胎妈妈的“一剖二顺”执念


  2016年1月,中国开始实施“全面二孩”,医院产科也由此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此,助产士符艳艳除了要面对与日俱增的孕产妇,还需要应付所谓“一剖二顺”的观念。
  “剖宫产太遭罪了,二胎一定要顺产。”这两年,符艳艳常听到这样的要求,让她不禁想起那个僵持数日只为顺产的“铁娘子”。
  初次见到这名株洲产妇时,她因为宝宝脐带绕颈而做了剖宫产,母子平安;两年后,这名孕妇生二胎,恰好又遇到符艳艳。
  “她是个大学教师,也懂一点医疗知识,这次她是铁了心要顺产。”但疤痕子宫的顺产风险可想而知。医生给她做了检查,发现她的子宫恢复情况不理想,不符合顺产指征。于是,这名坚信“一剖二顺”的产妇便与医护人员展开了一场长达数日的“持久战”。她反复强调剖宫产造成的伤口太痛,坚信顺产更为舒适。付艳艳只得请来两名顺产妈妈现身说教,告诉她顺产绝对和“舒适”没半毛钱关系,最终才说服这名孕妇再次剖宫产。
  宝宝的“假动作”
  在符艳艳的从业生涯里,不论是顺产还是剖宫产,总有一些人听信传言,最终被固执所害。
  2015年的一天,凌晨4时。一名在长沙金融行业当高管的高龄孕妇被送到医院。医生检查后发现其羊水已经破了,建议她立即剖宫产。可孕妇淡定地上网“百度”了一番,然后坚称这只是宝宝的“假动作”,反对剖宫产,并不顾医生劝阻离开了医院。
  3小时后,这名孕妇再一次赶到医院。此时,她已全身乏力且宫口全开。还没来得及进行手术,宝宝的头就出来了。
  “简直不要命。”符艳艳说,在顺产过程中,这名产妇已经有了子宫破裂的风险。好在,经过医生全产程监测,她才避免了“保大保小”这个悲剧的选择题。
  2016年,同样是凌晨4时被送到医院的另一名产妇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因为是31周早产,加之母体出现突发性胎盘早剥以及多种并发症,医生火速进行剖宫产,但还是晚了一步——宝宝重度窒息,成了永久性脑瘫。
  “我们已经竭尽全力,可家属并不能接受与理解。”孩子的家属一度选择放弃,并拒绝将宝宝带走,这份苦涩让符艳艳有些难以承受,“虽然我们都知道责任不在自己,但内疚还是有的”。
  产房条件好了,丈夫态度也要好
  不过,符艳艳依旧庆幸自己看到了中国产房的变化——以前,男孩是“命根子”;如今,越来越多的家庭认为“生男生女都一样”。以前,哪家医院便宜去哪家;如今,产妇不仅看重医生技术还要挑医院环境……
  符艳艳记得,医院搬迁新楼之前,产科床位拥挤,没有隐私。这家大媳妇要换卫生用品了,婆婆扯着嗓子喊“对面床那几个男的出去咯”;这厢话音未落,隔壁床的产妇家属有意见了:“小点声咯!”新妈妈产后开奶,乳房胀痛憋得龇牙咧嘴,孩子哭大人叫,人不由自主地烦躁,家属投诉也总免不了。但现在不一样了,多人间帘子隔着,单人间的产妇就更舒适了,情绪也稳定不少。
  诚然,生孩子是喜事,人人都想要个乐呵,但产房里吵架甚至打架的也不少。
  有一对长沙的夫妻,两口子都是博士。这该是温文尔雅的一对吧?不然。夫妻两人在生产住院的一周时间里,几乎每天都关着门打架,病房里的电视、桌子、窗户全砸坏了,出院时还赔了不少钱。原来,这名丈夫工作太忙,从妻子进产房到分娩都没有来得及前往陪伴,妻子想不通,加之身体疼痛,整个人十分焦虑。好不容易孩子出生了,丈夫也赶来了,妻子却因丈夫一进病房就“先看宝宝再看妈”而暴怒,抡起杯子就砸了过去。这下,丈夫也被惹毛了,又不敢动老婆,只能拿病房里的东西撒气……
  “他们打架基本都是因为小事,打完他们又笑呵呵的。”符艳艳感慨,有的夫妻看着相敬如宾,感情却异常冷漠;而像这对夫妻,打打闹闹却也一直在一起。
  “只是,分娩的确需要陪伴。”作为助产士,符艳艳希望产妇能收到来自丈夫的鼓励,所以,每陪产一名产妇,她都习惯在产房外招呼一声:“某某的丈夫在不在?我们要进产房啦!”   

第三部分
“姚妈妈,你可得罩着我”


  姚穗被产妇称为“姚妈妈”,因为她医术好,人还和气。自1983年从贵阳医学院医疗专业毕业后,姚穗就一直从事妇产科临床工作,至今已有34年。
  这么多年,喜乐悲苦,姚穗在产科看尽了人间百态。比如,顺产还是剖宫产——这在产房里早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医学选择题,反而夹杂了来自产妇个人情绪、家庭状态乃至社会观念等等方面的因素,变成了一个及其复杂的命题。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医院来了一名产妇,她认为顺产会严重影响夫妻生活。于是,产妇强烈要求剖宫产,坚决不肯自己生。“当时产妇的宫口已经开了,她也不管,医生走到哪她跟到哪,急了还跪在医生面前。”姚穗说,由于产妇极度不配合,最后还是只得给她做了剖宫手术。
  去年,有个产妇来院生产。此前科室是允许陪产的,医生便让产妇的婆婆进了产房。没想到,婆婆看到儿媳妇疼得那么惨,十分不忍心,便坚决不让儿媳妇再生了,一定要剖宫产。
  没办法,医生和产妇沟通,产妇考虑后,表示还是希望自己生。于是,婆婆被客客气气地“请”了出去。最终,产妇顺利生下宝宝,这名心疼儿媳妇的婆婆也被姚穗她们评为“最佳婆婆”。
  不仅是婆媳,夫妻间互相鼓励的画面其实也很动人。在还可以陪产的时候,姚穗看到过一对夫妻,产妇的个子很小巧,当时她们估计孩子的体重可能在六斤左右。丈夫很紧张,但一直在鼓励妻子,“猛夸她,直说‘老婆你最棒’”。产妇心情自然也好了,拼命对自己说“我可以的”,还跟姚穗打趣儿说:“姚妈妈,你可得罩着我。”结果孩子生出来,七斤多的男宝宝,丈夫当场就给了妻子一个“香吻”。
  就像马茸茸事件中人们所质疑的,生产时顺还是剖到底谁说了算——其实这个问题姚穗也很无奈,因为在当下的医疗市场,医生很难自顾自做出抉择,只能在陈述利弊的前提下,让产妇和家属尽快决定,“这也是为什么要签分娩委托书的原因,家属不认可,在当下的环境,很少有医生敢贸然去做手术”。
  产房是个情绪的发酵缸
  在产房里,除了产妇的痛苦,新生的喜悦,纠结、遗憾也是常见的情绪,这种时刻,姚穗就会特别期待产妇和家属的“果断”,还有那一份极为重要的“幸运”。
  2000年,一名孕妇在医院产检时发现有高血压。而随后姚穗才知道,其实之前她就已经有了征兆,“在家抽筋抽了5次都没有来医院就诊”。姚穗不解,问这名准妈妈为啥不来医院看看?对方的回答让她哭笑不得:“姑妈说不需要来,抽筋是因为有胎毒。”
  而在接下来的产检中,胎心监护也有了意外发现:胎儿的心跳突然跌到90次/分,80次/分,还一直往下走。“我们判断孕妇胎盘早剥,而且非常紧急,不赶紧采取措施,胎儿会保不住。”
  姚穗立马和家属沟通,没想到,这次家属居然十分配合。
  “这就好办了。”姚穗带着产妇走医院“绿色通道”,一分钟都没耽搁,人就进了手术室,结果发现确实是胎盘早剥。尽管只有31周大,但最后孩子还是挺了过来。姚穗坦言,“如果再晚一点,再纠结一下,可能就不行了”。
  但不是每个人都会拥有这份幸运。上世纪80年代,有一个产妇来医院就诊,检查后发现其患有“妊娠胆汁淤积综合症”。当时,医生对这种病的理解还比较浅,“考虑到孩子马上就要足月,我们想再多观察两天,结果在等待的过程中,孩子就走了”。
  这件事以后,各地陆续有类似病例出现,虽然彼时该病的发病机制还没搞清楚,但医生已经意识到了它对胎儿的巨大危害。“这是一个很惨痛的教训。”对姚穗而言,这也是她挥之不去的遗憾,“医学有时很残忍,它通过鲜血和生命获得完善”。
  在如今的产科工作中,家属出于各种考虑提出了形形色色的要求,最是人之常情但也最不合理的其实就是那一句“你们要百分之百保证母婴安全”。姚穗也遇见过这样的病人:“他们要求剖宫产的理由就是要母子平安,其实他们明明可以顺产的。医生劝他们,但他们反过来问:‘顺产你们能保证万无一失吗?’”
  “没有绝对。”对此,姚穗也挺无奈,“只能说,我们尽百分之百的努力,但不一定有百分之百的好结果”。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