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17年06月15日> > 总第2741期 > A04 > 新闻内容
沅陵“教授村”:人才辈出背后的秘密
新闻作者:章清清  发布时间:2017年06月15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章清清 通讯员 邓永松
  高考一结束,“学霸”必将成为接下来“状元”国人关注的焦点之一。
  湖南是一个出学霸的地方,可如果我们告诉你,湖南出学霸最多的地方也许在湘西北一个偏辟的小山村,可能你会有点不服气。没关系,看完下面这段话,再说你服不服——
  论人口,即使在今天,这个山村也不过1700余人。论地理位置,这里过去是湘西通往沅陵的咽喉要道,沈从文形容它“滩急浪险、濒水极多”,一度有“走遍天下路,难过乌宿渡”之说。
  但就是这个小山村,自建国以来,却走出了70多位遍布全世界的知名教授!
  它,有一个非常有想象空间的名字——乌宿。地处怀化市沅陵县二酉山下。所谓乌宿,即乌鸦栖息之地。但奇怪的是,这个“乌鸦栖息之地”飞出来的却都是“金凤凰”。
  6月10日,乌宿村所在的二酉乡副乡长覃王平给今日女报/凤网记者提供了一份“教授、专家名单”,他说:“截至今天,有名可查的是70名,实际上还远远不止这个数。”
  从这些名单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有的是中国现代史上大事的见证者、参与者,有的是国际知名学者、专家。
  彭文汉,彭德怀在抗美援朝时的英文翻译;
  孙瑜,武汉大学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医学专家;
  彭文明,华南理工大学外语系主任、教授,享誉国际;
  陈建华,国防科大毕业,留苏博士,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副总师、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副总设计师、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首次飞行任务突出贡献者……
  因为这些名字的不断涌现,外界逐渐把二酉山下的乌宿村称为“教授村”。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这么偏辟的一个小村庄会涌现出如此之多的学霸呢?最重要的是,这里到底有着怎样良好的读书育人的传统,他们又是如何一辈辈传承的呢?
  寨里的谚语:“养子不读书,不如养头猪”
  岳麓书院有一副众所周知的对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大概就是说湖南这地方人才辈出,可是大多数湖南人并不知道,历史上其实还有一副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对联,叫“学富五车,书通二酉”。
  二酉,指的就是乌宿村背后的二酉山。
  所以,探究乌宿“教授村”的故事,我们从“二酉山”说起。
  二酉山上有个“二酉寨”,位于半山腰上的二酉寨是一个只有20多户人家、总人口仅90多人的小村寨,在恢复高考没多久之后的八十年代,这里考取大中专院校的学生就高达24人,这些人后来大多成为了各个领域的教授和专家。所以,这里又被人称为“教授村里的教授寨”。
  陈明文就是当年二酉寨里走出的第一位大学生。
  “养子不读书,不如养头猪,这句话自打我记事起就在我们寨子里一直流传呢!”6月12日,湖南电大,该校现任副校长陈明文说起这句话时还带着浓浓的乡音。
  现年55岁的陈明文,大学毕业后就一直从事教育工作。他清楚地记得,当年他们上学的地方是二酉山下的乌宿小学。从二酉寨到乌宿小学,要走一段蜿蜒陡峭的山路,渡过酉溪,上岸才到乌宿。“夏天水面涨了要坐渡船,冬天河水低了要打赤脚过河,但山上孩子没有一个不读书的。”
  那个年代,山寨上的人家供养几个孩子读书,路途艰难不算事,经济上的压力才是最大的困难。陈明文记得,当年生产队时期,他们全家2个大人、4个小孩,每月只发18斤粮食、1斤油——可父母要求4个孩子都要去读书。
  有一天,陈明文听到9岁的弟弟陈明武偷偷对母亲说:“生活这么苦,我不读书了,娘,你把我们兄弟送一个给人家吧?”
  母亲就试探地问:“送哪个最适合呢?”他说:“送老幺那么小,人家养不活;送哥哥吧,他又长这么大了。只有送我最适合,长大后我再来找你们!”陈明文清楚地记得,母亲当时泪水就下来了,但谁也没送,也没有让谁不读书。
  家里有头老母猪,陈明文几次看到父母把自己吃的口粮倒给母猪当猪食,因为每年老母猪会下一窝小猪崽,卖小猪崽的钱就是他们兄妹四个的学费。
  如今,陈明文八十多岁的父亲还说:“养子不读书,不如养头猪,只要小孩肯读,我讨米也愿意送!”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文化大革命的氛围下,读书并不被社会推崇。但当我们不服管教时,父母会偷偷关上门,给我们讲山寨背后山洞里那个白胡子老头的故事。”陈文明说的这个神秘的山洞,就是让二酉山闻名于世的藏书洞。
  传说,两千多年前,秦始皇焚书坑儒,眼见经书古籍行将灭迹之时,两个“秃发老书生”偷偷从咸阳经河南,日夜南奔,然后经洞庭湖再乘小船,沿沅水转酉水逆江而上,把一千多卷家存竹简书籍藏在这“鸟飞不渡”、“兽不敢临”的二酉山古洞里。
  “学富五车,书通二酉”的典故由此而来。二酉山也成为保存中华文化薪火的文化圣山之一。
  陈明文说,在二酉寨的村民眼里,藏书洞的传说和白胡子老人的故事,在他们父辈口中具有一种神化的力量,象征对光明人生的指引。所以不论处在什么时代,当地人对文化和对文化人的尊崇如浸入血脉一般。
  1978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二年,年仅16岁的陈明文迅速重新拾起书本参加高考,并成功考取当年的湖南师范大学黔阳分院,不仅成为二酉寨上第一个高考恢复后考取的大学生,也是当年乌宿村上第一个应届考上大学的学生。
  此后的几年里,这个村寨陆续有24个孩子通过考学跳出农门,其中就包括比他高一辈、却比他小几岁的“叔叔”陈建华——如今的留苏博士、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副总设计师。
  村里的传统:“读书成绩不好,家人都抬不起头”
  说起陈建华,沅陵人都觉得脸上有光,他是目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液体火箭发动机研究设计专家,多次被评为航天技术带头人。
  陈建华的父亲陈大利,讲到当年3个儿子读苦书的事情,多次长吁短叹:“大儿陈光华交不起学费,只能上民办学校读书。他跟母亲住在沅陵城南,因为过河要收渡船费,为省5分钱,经常泅水过江上学。幺儿陈建华好胜心强,每次考试必争第一,不过要说他今天的成绩,还算是我一巴掌打出来的。”
  6月12日,今日女报/凤网记者通过电话联系上远在西安的陈建华教授,他承认:“这是当年父亲唯一一次打我,就是怕我不好好读书。”
  陈建华三兄弟从小随当老师的父母住在二酉山下的乌宿村,即便身处“文革”那个特殊时期,父亲对他们的要求也是“必须读书!”
  陈建华6岁便在乌宿小学上学,从一年级开始,他的成绩就特别好。数学考试,班上的卷子还没发完,他就已经答完了试卷。语文课,老师教的字,他过一遍就会念。
  他还清楚地记得,当年的小学课本上一篇课文就是一句话,都是当年的政治宣传口号,他早就在心里默默背下。
  小小年纪便心高气傲的他特别看不惯一些卖弄自己会识字的同学。有一次放学回家,父亲抽查他的语文课本,让他读课文。陈建华说他会念,但就是不肯念。父亲连问几遍,他始终不开口,好强的父亲一气之下就打了他一巴掌。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