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17年06月08日> > 总第2739期 > A09 > 新闻内容
感恩教育:功利比心意大
新闻作者:郭丹  发布时间:2017年06月08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感恩与教育,虽然这两个词都有丰富的内涵和寓意,但由此将二者合一,让“感恩教育”发挥强强联合的效果,却是一种误读。感恩是人们先天赋有的一种本能,因此它的凸显遵循的是一种内生逻辑,从内向外表现出来。教育正好相反,这是一种后天的灌输和训练,人们接受教育的过程往往就是被动接收自己没有的东西,知识、技能、观念等等。可以这么说,感恩教育本身就是个伪命题,教育出来的感恩不过是一种形式,不可能深入人们的心灵,这种感恩可以动容流泪、但转瞬即逝难以持续,因为它缺少了感恩之心最基本的心灵内核,那就是真。
  确切地说,孩子的感恩之心需要的是引导,但这种引导的关键是“实”,它建立在具体实在的亲子关系中、真实细微的日常生活中,这种实一定落实在行动而不是形式。再反观这种模式化的、脱离家庭现实的课堂集中式训练,更像是用传销的手段给孩子洗脑。与父母的真实付出完全脱节,这种没有现实支撑的感恩之心更像是一场秀,舞台上的眼泪再动人,落幕后也不会在现实生活产生任何涟漪。
  如果说感恩之心是一种爱的共鸣和互动,是一种反馈和回报,那么要让孩子们感恩,我们首先得施恩。先有父母养育之恩,方有子女反哺感恩,而这种缺乏真情和行动做支撑的感恩教育,逻辑完全是颠倒的,说到底就是不谈付出求回报。这种感恩教育课堂背后,其实折射了现代亲子相处上的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父母亲因为各种原因疏于陪伴孩子,一方面缺少长期细微的沟通互动,一方面埋怨孩子冷漠叛逆、不懂感恩,才有了今天这种形式化的感恩产业。然而,这种感恩不管是对孩子还是对家长来说,都不过是空中楼阁。相反,孩子们还有可能陷入功利主义的误区,在这种仪式化的课堂中学会假大空而不是真善美,甚至从此形成虚伪、功利、冷漠的人生价值观,这样的教育产儿,会用什么样的方式感恩社会?
  总之,用集体仪式升华个人情怀的愿望虽然美好,却缺少了现实的生活基础更缺乏了持久的实践动力,要让孩子们懂得感恩,最好的课堂还在于家庭,在于父母的行动,在于亲子之间点点滴滴的日常生活,这样的感恩之心,才拥有了爱的味道和力量。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