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17年03月17日> > 总第2718期 > a07 > 新闻内容
丹凤眼看世界
新闻作者:文/郭丹  发布时间:2017年03月17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近日,“水滴直播”平台上,在“教育”一栏页面下,依次排列着小窗口,均是学校教室内直播画面,所处位置有北京、天津、上海、河南等多个区域,涉及学校包括高中、小学、幼儿园等,有注明具体的学校名称和班级的,也有以“我的智能摄像机”的名字代替的。“这些或午睡、或发呆、或看书的学生们知道自己在被直播吗?”教室监控被直播引发争议。
  律师表示,未经授权,老师将教室内情况公开在直播平台、使公众知悉,涉嫌侵犯未成年人隐私权。
  
被监控到被直播:隐私权何在?
  大数据时代,随着技术对人们生活的全面渗透,科技服务背后的隐忧也日益凸显。教室监控直播事件中,其实包括两个步骤,一个是视频监控,另一个是在线直播。教室里的学生活动从被监控到被直播,网络技术发挥的作用完全相反,教室监控本是为了安全,直播监控却是人为制造不安全,学生的个人信息随意供人分享,未成年人隐私泄露、权益被侵害的潜在风险难以预估。
  因为未成年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弱一些,教室里的视频直播直逼未成年人安全,尤其引发关注。实际上,这个事件为大众提出的是一个不能回避的共同话题:互联网时代,分享与隐私如何平衡?在这个追求信息化的社会,电子摄像头已经织成了一张无形的监控网络,布满了社会的各个角落,让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被聚焦的对象,也让每个人的肖像权、隐私权变成零保护状态。技术本身没有错,这把双刃剑的分界线在于使用环节。目前的现实情况是,一方面监控摄像头进入公共空间的入口不受约束,另一方面画面信息的管理不受规制,公民隐私的泄露就只会越来越频繁。当隐私保护意识缺席,视频资料的传播就是技术的滥用,所谓的公共安全和秩序管理成了伪命题,一个又一个个体的隐私权不安全汇聚成了“公共不安全”。
  科技的发展同法制监管的水平、公民的认识水平之间,的确存在着一个叫隐私权的巨大差距,这也是网络时代最大的社会安全漏洞。在信息安全问题上,学生的隐私权与学校的管理权、公共安全和个人安全目前正处于一种权责极不对等的状态。某种意义上,隐私权是新时期法律最该关注的焦点。
  目前,世界上已经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制定了个人信息法体系。英国内政部还出台了限制警察和政府部门安装和使用监控摄像头的法规,要求使用者必须有合法目的和特定目标。在保证个人隐私的同时,提高管理的透明度,让公众知道这些监控摄像头的功用。在“云”时代,若个人隐私保护不力,公民将形同“透明”,只有完备的法律才能为免于直播的公民隐私权背书,技术和信息开放才能明确边界、形成规则。
  每一波科技浪潮刚涌来时,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状况。随着技术应用走向成熟,公众对相关责任、权利边界的明晰,以及法律法规的完善,就会朝好的方向发展。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