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17年01月13日> > 总第2703期 > A05 > 新闻内容
被微信红包“绑架”的亲情
新闻作者:李诗韵 徐美龄  发布时间:2017年01月13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讨包族”自称“不求财,只为验证人气”
  与上面故事里三名“求红包”的主角不一样,今日女报/凤网记者还联系了另一名故事主角陈梦,她作为“讨包族”的代表接受了采访。
  28岁的陈梦是长沙一家艺术培训学校的教师,大家公认的美女。自从微信推出红包业务后,她经常在朋友圈里“求红包”,偶尔遇上一些节假日,她也会向家族群里的长辈们“求红包”。
  1月1日,元旦节。陈梦给家族群里的7位长辈发了“求红包”信息:“感觉新年来了,希望大家能给在外打拼的我一些祝福,图个开门红。”没想到,7位长辈都给她发来了红包,最多的发了88元,最少的也发了5.2元。
  陈梦把每位亲戚的红包截图,放到了朋友圈里,以示感谢。让她感到意外的是,还有不少朋友也因此给她发来祝福红包。这一天下来,陈梦通过朋友圈“赚”了近1000元。
  不过,对于“讨包族”的称呼,陈梦认为,自己并没有强制向亲友索要红包,只是确实不劳而获的高收入让她感到不妥,“有点绑架友谊和亲情的感觉”。
  陈梦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最初是为了验证人气,以后还是不会这样做了。”
  “每个人对于发红包的态度都不一样。”陈梦说,在她“求红包”的过程中得出了这样的经验,比如有些亲人并不反感发红包,数额不大,就把发红包当做一种亲情交流的方式;而有些亲人间是互相“求红包”,大家有来有往,增进感情。又比如,有些亲人是碍于面子发红包,发了一两次便不再理会;而还有些亲人觉得索要红包让人深恶痛绝,为此感到被道德绑架……所以,在她“求红包”之前,她也会先做个评判,想想对方是否接受“红包游戏”。
  
春节期间,“讨包族”队伍最庞大
  如果说,日常的小红包只是餐桌上的一道“前菜”,那么,即将到来的春节就绝对是“大餐”。
  据微信官方2016年2月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除夕当天共有4.2亿人参与微信红包,微信红包收发总量为80.8亿,超2015年8倍。其中,一名来自陕西的男性用户仅春节当晚就发出79193个红包,据他回忆,“还没到晚上12点就收到朋友圈里各种‘求红包’信息”,而没有回家过年的他,给亲戚家长辈和孩子都发了“大红包”。
  除了微信,支付宝官方也曾发布一项统计数据——2015年1月24日,“新年讨喜”功能上线仅一天时间,就有7.9万名用户发起了31万次“讨红包”,而发出红包的用户也高达7.2万人,一共发出了22万个红包,总金额超过1800万元,平均每个红包都在80元以上。
  
有三类“讨包族”隐藏在微信朋友圈
  “没钱吃饭,求红包”、“不发工资,求红包”、“打车差钱,求红包”……如果家里的亲戚加入“求包族”行列,这样的理由还能够得到同情,让你忍不住给他们发个小红包维系感情。那么,当“过节”求红包、“购物”求红包甚至“变天”也成了求红包的理由时,你还会发红包吗?
  1月10日,今日女报/凤网记者对网络“讨包族”进行调查发现,目前,微信中的“讨包族”大致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是“坑骗”型,比如,“你给我5块钱,我给你个大大的八卦”。等收到红包之后,对方会发来一个“八卦图”或是陈旧的网络段子等。
  第二类是“节日”型,比如,“快过年了,你看着给吧!网友1元,喜欢3元,暗恋5元……见证我们感情的时候到了,收到红包后会晒到朋友圈”。中国人有很重的亲情意识和面子观念,若遇上家人的“求红包”信息,往往都会发个大红包收场。
  第三类是“哭穷”型,比如,“最穷的时候到了,是亲人朋友的给我转6.66元吧”。这是最难以抵挡的“求红包”信息,据新浪网的一项调查统计,“87%的网友曾发过5次以上的微信红包,救济‘缺钱’的亲戚”。
  
“讨包族”会给亲情带来怎样的尴尬
  那么,为什么大多数人都选择给“讨包族”发红包呢?
  1月6日,今日女报/凤网记者在今日女报头条号上发布了一项数据调查发现,九成以上的网友认为,发红包是为了维系感情,避免不常见面的亲人在碰面时感到尴尬。
  数据显示,截止1月11日,投票的767名网友中,有82%的网友表示有过被索要微信红包的经历。其中,有10%的网友表示每次被索要微信红包时自己必回红包,52%的网友选择“看心情决定是否给对方发微信红包”,只有20%的网友表示自己从来不会发红包。
  网友“每逢佳节瘦三斤”分享了自己的尴尬经历——“不是不舍得钱 ,关键是没次数 。给其他一个小孩私发过去,他就晒到我们家亲戚群里 ,然后其他小孩看到也跟着要 。不发吧,他们的爸妈都在群里会开玩笑似的说我偏心。反正每天都有各种理由要红包。够够的!”
  今日女报/凤网记者从网友留言的内容里了解到,“不方便教育别人家孩子”、“不想加剧亲戚间矛盾”、“教育观念不一致”、“被自己家人阻止劝说”等,都是亲情尴尬的理由。
  
别让微信红包绑架了亲情关系
  陈明明(长沙幸福泉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咨询师、心理专家)
  人和人之间的感情是有温度的,日常交往需要通过现实生活中的见面、交流、礼尚往来等方式获得彼此的信任。网络时代,求红包的做法并不能长久维系亲情关系,所以不论发不发红包,我们都不要让微信红包绑架了亲情,更不要把它看作是影响亲情关系的核心。
  所以,亲人之间的人际交往原则不该因为新元素的加入而有所改变,人际交往中对方犯错,需要我们用恰当的方式去沟通解决而不是一味的隐忍和妥协。
  
换个方式,巧妙化解亲情尴尬
  欧阳林舟(湖南女子学院社会工作教研室副教授)
  在一定程度上,微信的发展看似拉近了人情关系,其实反而导致了人情关系变得复杂——“求红包”行为之所以更多出现在虚拟的网络世界,而非面对面的现实生活中,其中原因就在于人到了虚拟世界,更容易放松操守,抱着侥幸心理占别人便宜。
  面对亲戚家的孩子索要红包时,无论是给予还是拒绝,我们首先应当选择与对方沟通,让索取者明白这种不劳而获的想法是错误的。孩子的教育应该是一种全民责任,我们既然是亲戚,也有义务告知他们明辨是非。如果对方抗拒或变本加厉,应告知其父母,让父母跟他们交流。
  对于成年人索要红包的情况,则可以根据自己的承受能力来判断是否需要满足对方——如果索要红包达到一定的金额,也可以认为是一种变相敲诈。如果因为抹不开面子不敢说,大可不必。另外,也不用担心自己会不会因此而受到质疑,只要问心无愧,则可大胆去做。
  当然,如果你实在无法拒绝对方的要求,不如换个方式来化解自己的尴尬。比如被人索要红包时,我们可以巧妙回复,如:“我们玩剪刀石头布,谁输谁发红包吧!”愿赌服输,倘若有输有赢,对方尝不到甜头,自然就不再骚扰你。
  
偷记亲戚微信红包密码,将2200元钱发给自己
  据《人民日报》报道,2015年9月,湖南的颜某因“求红包”被拒,偷偷记下亲戚李某的微信支付密码。颜某趁李某不注意,将李某绑定在其微信上的一张银行卡内的2200元钱,以连续发送11个200元“微信红包”的形式全部发到自己的微信,又通过手机领取红包后,将钱转入自己的银行卡中。
  第二天,颜某就因盗窃罪被湖南省娄底涟源市公安局刑事拘留。好在,涉嫌盗窃罪的颜某因认罪态度好,且积极退赃,被涟源市检察院作出相对不起诉决定。
  
取消“红包游戏”,或能让今年春节更温情一些
  小时候,父母最常提到的一个人,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尤其是亲戚家的某某某,总与我们有着洗不掉的亲情,对比中的尴尬。
  相比熊孩子“求红包”的困扰,亲戚家的孩子给我们带来的问题远不止这些——调皮捣蛋、肆意妄为、贪心不足……我们总因“无权管教”别人家的孩子而陷入一种亲情焦虑之中。
  然而,放眼当下,互联网时代的微信交流让我们看似与亲人更近了一步,但一个个故事却在告诉我们,这样的“近在咫尺”,其实“远在天涯”。
  回归今天故事,在考虑是否应该继续给熊孩子发红包的同时,我们似乎更需要反省的是红包影响下的亲情尴尬——究竟红包拉近了我们的距离,还是我们早已被红包“挑拨离间”?
  春节已进入倒计时,越来越多的亲朋好友背起行囊赶回家。当朋友圈里再一次拉响“红包大战”的警报,我们需要做的唯有保持冷静,从这场打着“感情”旗号的游戏中逃离出来。
  就像2017年元旦前,“微信之父”张小龙向公众宣布的那段话——“今年春节不再有微信红包的营销活动,我希望让用户回归亲情,多用实际行动陪在家人身边!”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