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16年10月28日> > 总第2681期 > a04 > 新闻内容
“半条被子”背后的新故事
新闻作者:文、图:特约记者 李造雄 郑翔  发布时间:2016年10月28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3 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10 月21 日上午,当《经济日报》原常务副总编辑罗开富收看央视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实况时,欣闻习近平总书记深情讲述这个动人的故事,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这段党的红军与老百姓风雨同舟的感人故事为世人所知悉,与罗开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1984 年,他徒步重走长征路时,来到郴州市汝城县文明乡沙洲村,遇见徐解秀老人,听她讲起了50 年前与三位红军女战士的经历,并写成了《当年赠被情谊深,如今亲人在何方——徐解秀老婆婆请本报记者寻找三位红军女战士下落》的新闻报道,于1984 年11 月14日刊发在《经济日报》头版上。
  10 月23 日,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罗开富的话匣子打开了。


  
重走长征路,发现了“半条被子”的故事
  1984 年11 月7 日中午,罗开富走到沙洲村时,一位老人一直注视着他,他也似乎看出了老人的心思。下午3 点多,在离开这个小村庄之前,他来到老人家里采访。
  老人叫徐解秀,生于1903 年。在1934 年11 月上旬的一天,中央红军突破国民党第二道封锁线后,中央红军卫生部、后勤部驻扎在当时的汝城县文明司沙洲村。当地村民受土豪劣绅的反面宣传影响,认为红军跟土匪没什么两样,村里大部分人都跑到山里躲了起来。因徐解秀裹着小脚,又背着刚满一岁的儿子,没来得及走远。
  红军纪律严明,驻扎后没有乱动村民的东西,而是帮着村民打扫卫生、挑水。战士们在野外架锅煮饭,和衣睡在屋檐下、场院里。看到这一幕,徐解秀和丈夫又回到了家中。
  在家门前,徐解秀发现几位红军战士席地而睡。看到红军这么艰苦,农村妇女的怜悯之情油然而生,徐解秀把3 名女红军请进了家里。因为穷,当时床上只铺了稻草和破棉絮,晚上3 名女红军和徐解秀睡一张床,挡不住寒冷,4人就合盖一条被子,而徐解秀的丈夫则睡在门口的草垛上。
  在红军休整的日子里,红军战士们和徐解秀一起干活,帮着她带孩子,徐解秀也帮红军战士煮饭。
  部队又要启程了,3 名女红军决定把仅有的一条被子送给徐解秀,但她说什么也不肯要。说服不了徐解秀,于是她们不由分说,把被子往床上一扔,转身往外跑。徐解秀赶紧抱起被子,追了出去。在村口,她们把被子推过来推过去,僵持不下。这时,一个红军姑娘从背包中摸出一把剪刀,把一条被子剪成了两半。


  
以女红军的名义,罗开富送来了暖心的被子
  “ 我哪敢要她们的被子,可她们不依。还说等胜利了,我们会给你送一条被子来,说不定还送来垫子呢。现在日子好了,只盼她们能来看看我。”徐解秀对罗开富说。
  徐解秀问罗开富:“ 你能见到红军吗?”罗开富回答:“能见到。”“ 那就帮我问问,她们说话要算数呀。说好了,打败了敌人要来看我的呀!”说到这里,徐解秀禁不住双眼流泪。罗开富和在场的人都沉默了,泪水在眼里打转……
  罗开富回忆,当徐解秀老人讲到这段经历时,表情始终很悲切,而在一旁聆听的村民打趣地说道,这位记者就能找到那3 名女红军,这时她才高兴地笑起来。
  朱青松等五位村民向罗开富介绍,红军走后,反动派将沙洲村的人赶到祠堂,逼他们说出谁给红军做过事。3 名女红军留下的半条被子也被搜出烧毁,徐解秀还被罚跪祠堂大半天。
  采访结束后,徐解秀随着罗开富走了半个多小时仍恋恋不舍。于是罗开富对她说:“ 阿婆,我一定想办法给您找。”徐解秀这才回了家。
  罗开富翻过大山来到了宜章县里田乡,当晚在烛光下将这个故事写了下来。“ 这个故事也让我明白了什么叫红军,什么叫共产党。共产党和红军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罗开富说。
  稿件刊发不久,邓颖超、蔡畅、康克清等15 名参加过长征的女红军看到了报道,表示要想办法找到3 名女红军,并委托罗开富代表所有的红军战士,给徐解秀老人送一床崭新的被子。
  
没能找到红军女战士,心里很遗憾
  徒步重走长征路采访结束后,罗开富曾五次到过沙洲村,每次都会带去一条新被子。在罗开富看来,被子是军民鱼水情深的见证,同时也是对老人的宽慰。罗开富说,这件事距今32 年了,徐解秀老人那期盼的眼神,至今还停留在他脑海里,每次只要提到徐解秀,他心里就隐隐作痛。
  1991 年,徐解秀老人去世,她生前留下遗言,把自己当年与红军女战士共同用过的木盆、火钳、烤火盆等物品送给罗开富留念。罗开富返回沙洲村时,将这三件物品带回了家,至今珍藏着。罗开富说:“ 看到这些物品,我就想到党和人民的鱼水深情。没有红军长征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这么多年来,罗开富想方设法寻找那三位女红军战士,但没有得到一丝消息。“ 直到徐解秀老人去世,心里一直很遗憾”。
  
红军精神代代传
  10 月22 日,记者探访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村时,干净整洁的村庄,已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如今徐解秀老人的曾孙朱向群已是沙洲村村委会的主任。
  实际上,“半条被子”的故事不断激励着徐解秀老人的家庭,孩子们忘不了母亲讲述红军长征经历的艰辛,更忘不了徐解秀的谆谆教导。他们家先后涌现出4名军人、4名党员、5名村组干部。
  徐解秀和丈夫朱兰芳养育了3个子女,解放后,在徐解秀的鼓励和教育下,大儿子朱中武积极参加了民兵营,站岗放哨,与土匪作斗争,之后又担任了大队革委会副主任、生产队队长。在朱中武的带领下,村里建起了第一个水力碾米机厂,解决了群众要到3公里外的地方碾米的问题;修通了村里第一条通村公路,疏浚了村前的滁口河,新建了一条2米宽、1米深的引水渠,改善了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1985年,已经52岁的朱中武不再担任村干部了,村民们仍然推选他为村里建桥理事会理事长、公房维修理事会理事长。朱中武又欣然出马,带着村民在滁水河上,拆除了旧木桥,新建了一座石拱桥,大人小孩过桥时再也不用担心掉入河中。公房翻修后,还为老人建设了活动中心,大家休闲娱乐有了好去处。
  二儿子朱中雄参加了大队青年突击队,后担任突击队队长、生产队队长、会计等职务,带领青年突击队在山坡上开荒20亩旱土,努力为村里的各项工作做贡献。
  在徐解秀的孙子辈中,孙子朱国永是共产党员、退伍军人,曾经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荣获嘉奖3次。曾孙子朱向勇、朱向群、朱凯华3人也都曾参军入伍,全是共产党员。其中,朱向群1999年退伍回乡后,从2008年起担任沙洲瑶族村党支部委员,2014年6月被村民选为村委会主任。
  “我曾祖母在世时,经常告诫我们要‘听党的话,永远跟党走’,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沙洲村的村主任,今后会更加坚定跟党走的信念,发扬红军长征精神,立足本村实际,带领全村百姓搞好水果种植、休闲旅游等产业发展,实现发家致富。”话语间,朱向群脸上洋溢出欣慰的笑容。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