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16年08月30日> > 总第2666期 > B03 > 新闻内容
孩子的“高考作文”可以写得这么有思想?
新闻作者:刘立稳编辑  发布时间:2016年08月30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期开始,《挑战高考作文》的触角已经伸向了外省。湖南本土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题基本已经写过一轮了,越来越多的学生觉得不过瘾,提出要“挑战全国”,小编在这里统一回复:只要是近几年的高考作文,你完全可以挑选适合你口味的题目放胆去写。只是请记住下面这个——
  作文材料:有人说,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只有青春是不朽的;也有人说,年轻人不相信有朝一日会老去。这种想法是天真的,我们自欺欺人地认为会有像自然一样不朽的信念。
  阅读材料,自选角度,题目自拟,体裁不限,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思想是永恒的诗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歌咏过自然风物的永恒,渴望如清风明月一般亘古不衰,累世不朽,长生不老。的确,自然的存在相对于人类,实在算得上长久,但那些自然之物,仅仅是将形体保存在了时间之中,只是存在于所依附的载体,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永恒。
  真正的不朽,应该是人的思想,思想才是不可磨灭的永恒的存在。
  可是许多人在追寻不朽的过程中走错了道。秦始皇苦苦求索长生之方,却终究还是委身黄土;帝王将相把史书写成了自己的家谱,想要在时间里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却仍是被历史的风尘湮没了。太多人把“永生”寄托在一纸史书上,寄托在灵丹妙药中,求留名千载,羽化升仙,最终却都归于虚无。许多人在追求不朽中走向速朽。
  所罗门曾说:“普天之下,并无新事。”苏格拉底也曾指出:“一切新知皆是忘却。”他们都认为,人类的思想是不随时间流逝而磨灭的,消散的仅仅是承载思想的容器。
  庆幸的是,也有不少人领悟“不朽”的真谛,谱写了思想的华章。
  千年之前,面对着无垠的宇宙,无尽的时间,道家始祖老子就曾思索过世界的本源与自身的存在,生发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强调一切皆源于道,应顺应自然,方能万物和谐。如今他早已消弭在历史中,但他的思想却仍旧被无数的人借鉴,传扬。再放眼世界,在同样久远的年代里,苏格拉底仰望着头顶浩渺星空,探寻着哲学的奥妙,声明:“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主张人们发掘内心的理性,汲取思想的智慧。尽管他睿智的目光早随时间消亡,但他的哲学智慧仍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去发掘精神的宝藏,成为自己灵魂的主宰。
  古今中外,这样的人又何其多呢?他们的思想永远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滴水,是口耳相传的诗中字句,是最朴素的不朽。
  思想的不朽背后,是整个人类发展而形成的支持力。正因如此,思想才能作为一种永不磨灭的财富被继承。很多人都明白,个体的力量是渺小的,无法与时间抗衡,即使是人类,作为无尽时空中的一个个体依旧微不足道。但相对于人只有百年光阴而言,人类这个群体却接近于“永生”。于是一些人弱化了“个体”,将自己的思想放入“人类”这个容器之中,放弃了姓名,放弃了执念,成为时间的一个组成部分,最后才完成了“灵”的不朽,也就是谱写了思想这首永恒的诗。用中国人的古话说,就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我们又何必去羡艳花的枯荣如常,江的奔涌不息,何必花费笔墨去倾诉对虚假不朽的渴盼。我们早已经拥有了真正的不朽。不妨保持本心,善加思索,把思想开成不败的花,把思想写成永恒的诗,珍惜自己的“永恒”与“不朽”。
  白云为被,块石枕头。天地生我,我思我在,我即永恒。
  
权威点评>>
谢宗玉:用最短的篇幅来论证宏大主题,小作者有点冒险。但她似乎做得不错。至少,她说服了我,也打动了我。逻辑严密紧凑,环环相扣;论据恰到好处,不蔓不枝;语言理性中带些妖娆,平和中暗含力道,以致我几乎怀疑这不是一篇中学生作文,而是一个博士生的论文提纲。按高考作文的要求,它完全可以得满分。
  不过,仔细去看,在用词和说理等方面,还是有种力有不逮的味道,好像一个儿童在抡一把重量远远超过他本身的大斧,他自以为运斧如风,得心应手。但在旁人看来,还是险象环生,惊心动魄。像危峡之上的走钢索者。比如第一段的最后两句话,就展开得不够充分,让人如坠云雾。苏格拉底之例的论述稍有错位之象,本可以一拳正中红心,但她没有。再是,“艳羡”与“羡艳”两词是稍有区别的,“羡艳”一词后面一般不接宾语。“枯荣如常”在文章中也用得不伦不类……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蒋双武:作者驾驭文字的功底了得,凝练流畅,逻辑性强。结构严谨,有章有法。破立结合,有理有据。但如果要求更高,还是存在认识上的一些问题:一是关于“思想”的观点的选择,相对于“青春”“信念”来说,表达这种认识更有难度。思想可以是个人的观念想法,也可以是人类的共同认识,如果从不朽的角度来看应该是指后者。但我们在文章中看到的这个认识还是模糊的。二是开篇一段关于自然风物的非永恒的分析也会让读者难以理解。

陈立军:这篇文章,贵在思想,成在剖析。
  “思想是永恒的诗”既是本文的题目,也是本文的观点,敢以“思想的不朽”为题目为观点,作者的见识与智慧已在其中。
  思想的凸显更在文章的剖析中。这种剖析表现在向思想的纵深处的层层推进:第一层,开篇从对自然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不朽的否定,引出“思想才是不可磨灭的永恒的存在”观点;第二层,在进一步否定人们在追寻不朽的过程中所走错的道后,自然引出“不朽的思想的华章”,列举老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告诉读者什么是最朴素的不朽;第三层,作者再进一步开掘,从“思想的不朽背后,是整个人类发展而形成的支持力”运笔,来剖析思想之不朽的深刻原因,让人不由得佩服作者本身见识之高和思考的深入。最后着笔于“我们”,联系现实,升华观点“我思我在,我即永恒”,简洁有力。
  思想是精神的花朵,是文章的灵魂。当前中学生作文最缺乏的就是思想;如何围绕观点深入剖析,也是当下中学生的普遍弱点。这篇文章在这两方面都做得很好,值得推荐和学习。
  
特别友情提醒>>
  参加作文挑战的务必是高中在读的学生哦。所有参加挑战的作文,年底还将参加评奖,冲刺我们的“作文挑战排行榜”,赢取丰厚大礼。
  投稿联系方式>> QQ:112743617 微信:13549641252
  编后>>
  作为一个跟文字纠缠了多年的老编辑,自从编辑这些高中学生的作文开始,我常常问自己:如果让我来写同样的高考作文题目,能不能超过这些孩子?坦诚的说,我有点心虚,因为从每期的作文中,我都看到了他们的功底、视野、知识面等等都不可小觑。至少我在他们这个年龄,是没办法写出这样精彩的作文来的(有点不好意思地说一声,那时候咱也是作文大赛上经常拿一等奖的哦)。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这个策划还有另外一个意义,让广大读者看到了这一代孩子的优秀,看到我们的基础教育并没有网上所流传的那么失败。尽管当今的教育体制广受诟病,但我们的家长和我们的老师们付出的努力并没有被辜负,至少在编辑《挑战高考作文》专版的过程中,我充分感觉到了这一点。真心希望更多的老师、更多的家长一起来推荐孩子的好文章,一起来证明你们和孩子的共同努力结出了怎样的硕果。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