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16年04月29日> > 总第2632期 > A04 > 新闻内容
三言两拍
新闻作者:苑广阔 张西流  发布时间:2016年04月29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反逼婚广告”是两代人和解的契机
  文/苑广阔
  “每逢佳节倍思亲”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变成了“每逢佳节被逼婚”,而且逼婚的手段越来越多,逼婚的程度愈演愈烈,最终逼得一干未婚男女租男友或女友回家过年,也逼出了北京地铁如今这则备受关注的“反逼婚广告”。这则“反逼婚广告”是否真的能够实现用“一平方米的面积”影响中国的目标,我们不得而知,但是“逼婚”与“反逼婚”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却到了必须被认真讨论的时候。
  有人觉得,“反逼婚广告”的出炉,意味着全国成千上万的“剩男剩女”们在父母家人的“逼婚”面前终于不再躲躲闪闪、王顾左右而言他,也终于不用再做出一脸羞愧状却只是为了让父母家人闭嘴。这么看上去,“反逼婚广告”不仅仅是一种宣言,更是一种宣战。可是,不管是逼婚的,还是被逼婚的,或者说不管是被逼婚的,还是反逼婚的,彼此之间可都是这个世界最亲近,也最关心对方的人,他们真的用得着剑拔弩张、势不两立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所以在我看来,“反逼婚广告”的出炉就像是一个终于捅破了那层窗户纸的契机,可以促使我们坐下来好好面对这个问题,然后寻求一个和解之道,因为双方有实现和解的最基本条件,那就是彼此之间的爱与亲情。
  作为父母应该明白,时代真的不同了,先不说“嫁汉嫁汉,穿衣吃饭”这样的传统观念早就被年轻人抛到了九霄云外,而且和当今社会女性在经济、社会上的独立也严重脱节。与此同时,在寻找伴侣、面对婚姻的问题时,上一代人的“将就”理念也完全不再有市场,不管剩男还是剩女,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最终都是要结束单身,走进婚姻的,只不过他们不愿意为了“将就”就委屈自己,成全别人,所以他们的晚婚不过是在寻寻觅觅,而不是想把单身进行到底,父母完全可以淡定一些,宽容一些。
  作为未婚男女,也不要把“反逼婚广告”的挂出当做是自己的胜利,在爱与亲情面前,没有什么胜利与失败可言。对我们进行逼婚的,正是那些最牵挂我们、最惦念我们,也最爱我们的人,爱是逼婚最原始的出发点,尽管逼婚的过程让我们那么难以容忍,屡屡生出揭竿而起之心。“反逼婚广告”是否真的会让逼婚的父母少一些,我们不知道,但是在我们已经表明自己的态度和立场之后,如果父母继续逼婚,我们是否能够多些理解,多些宽容,至少不要对逼婚的父母恶语相向,或者是以不给父母打电话,不回家来进行“非暴力不合作”?
  

“反逼婚广告”加剧亲情隔膜
  文/张西流
  每逢佳节被逼婚。一场“中国式逼婚”的多幕剧,在各地激情上演。为应对父母逼婚,一些单身男女使出了浑身解数。最常见的方式,就是租友或办假结婚证回家过年,扮演假情侣、假夫妻骗过父母。显然,这是“病急乱投医”的极端方式,非但不能化解逼婚焦虑,反而踩了道德红线。至于一名女孩采取众筹的方式,在地铁登“反逼婚广告”,不仅难解逼婚困境,反而加剧了代际间的亲情隔膜。
  剩男剩女,这个有些尴尬和自嘲的群体,正在不断扩大,并不可避免地在各大城市迅速蔓延,尤其在节日更受人关注。其实,婚恋原本是个很个人的问题,但随着“每逢佳节被逼婚”现象的日益严重,越来越成为一个带有共性的社会问题。这不仅关系到家庭和睦及社会安定,高素质人才“剩”多了,也造成许多企业人才的流失。这种状况和民工荒以及白领返乡潮的叠加,给沿海发达地区带来的影响,就不再只是剩男剩女的个人问题,而成为影响这些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大问题。
  然而,不管是租友回家过年,还是办假结婚证应付父母逼婚,亦或是在地铁登“反逼婚广告”,均是一种消极方式,难以从根本上解决现实困境。一方面,单身男女应该理解父母的心情,主动与老人说出内心的想法,要耐心与家人沟通,采取欺骗手段,甚至过激的行为,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另一方面,对于父母来讲,要理解子女的选择,更多地关注自己的生活,而不是干涉儿女的选择。从某种意义上讲,父母逼婚也是一种家庭软暴力。
  事实上,“每逢佳节被逼婚”现象,不仅仅是单身男女的尴尬,需要全社会采取积极措施去应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仅需要企业有敏锐的市场嗅觉,有人性化的企业文化,同样也需要为企业和人才市场提供服务的政府相关部门,有开放的心态,并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在剩男剩女数目不断扩大的今天,化解逼婚困境,这应该也算是政府的一种责任和义务。要知道,年轻人少一点对“中国式逼婚”之类的焦虑,社会就多一份发展红利。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