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独二孩”政策放开后,公园里、游乐场里,带着孩子玩耍的大肚子妈妈越来越多了。这在前几年还难得一见的场景,现在看来是那么让人欣喜!
与此同时,有些符合政策的妈妈,出于经济原因、精力原因的考虑,放弃二孩指标,却让我不禁感到可惜。当然,姑且不论生育决定恰当与否,外人始终都无权评论他人的如此重大的决定。但从我内心来说,我还是深深觉得,两个孩子比一个孩子好太多太多了!
那么,经济,真的是我们为二孩所做的最重要准备吗?经济原因当然是我们考虑是否要二孩的重大因素,家庭用于孩子的花销预算的确是我们生育决定的重要前提之一。
吸奶器、消毒锅、奶瓶(当然奶嘴需要更新)等喂养用品,其实大多是可以共享的。婴儿床、婴儿车、宝宝椅、童车等大件生活用品更是无需新增。玩具、图书等大量的娱乐用品需要少量更新即可。
真正大额的花费可能存在于教育领域。
现在很多城市宝宝,父母恨不得从百天甚至满月开始就让他们参加各类早教班。从认知、语言、运动、艺术,到各类智力开发,层出不穷,琳琅满目。幼儿园更是要上高昂的私立幼儿园甚至国际幼儿园。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坑人的口号,戳中的其实并非只是父母的钱包,更是父母们焦虑、恐惧的内心。担心孩子得不到优于他人的早期开发,继而担心孩子上不了好的小学,继而担心孩子考不上好的中学、大学,继而担心毁了孩子一生。
这一切的担心、焦虑究其源头,其实是出于对自己为人父母失败的恐惧。怕孩子如“我”般平凡、如“我”般不成功、如“我”般不幸福!
再往深究,这其实是父母对自己生活状态不满的反映。孩子一定不能生活得如我这样,他一定要比我成功、幸福!
而实现这一切的基础就是,他一定要比我聪明、比我学历高、比我能挣钱!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早期教育的无度投入就成了目前唯一的稻草。
殊不知,焦虑是会传递的,而且越聪明的孩子接收得越快、越充分。当伴随着焦虑和极大目的性的教育投资被施加到孩子身上时,孩子也会产生慢性的焦虑。他们一方面不断变化兴趣点,要求父母报这个班、报那个班;另一方面,他们是无法持续享受这学习的乐趣的,因为他们二孩时代的学习已经与焦虑、要求、压力捆绑在一起了。
如果家庭环境缺乏互动,孩子何以能与他人自如交流?如果父母出尔反尔,孩子何以诚实守信?如果父母整天无所追求,孩子何以好学乐知?
所以,对一个家庭来说,父母教育、父母自我成长,是远远重要于孩子早期教育开发的重大事件。心态,绝对是远远重要于经济的教育因素!
目前国内已出现一些帮助父母成长的小型团体,父母课程也开始兴起。这是极其令人振奋的现象。“80后”父母们的全面觉悟,将是带给孩子们最好的礼物。
内容介绍:本文摘自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冯颖新书《二孩时代》。作者现为两个孩子的妈妈,深感养育两个孩子的不易,于是将多年来陪伴孩子成长的心路历程集结成书,分享给广大二孩父母以及即将拥有二孩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