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最美】之家庭篇a07~08版
西方有一句格言:“推动摇篮的手,就是推动地球的手。”在过去的一年里,省妇联开展的寻找“最美家庭”活动中,经过自荐互荐、组织推荐、层层推选,涌现出一大批“最美家庭”典型,其中还有三个家庭,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让我们悄悄走近他们的生活,了解“最美”背后的酸甜苦辣。
和美之家:30年来,你是我的眼
三十多年来,蒋妹已经成为老伴曾令超的眼睛。
曾令超,又名蒋重超,1949年生,邵阳市新宁县法院退休干部。33岁以前的曾令超也曾有着平实简单的幸福,有一份自己钟爱的事业,一个贤惠的妻子和一双可爱的儿女。
1981年12月,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改变了他的命运。这天,曾令超带新招收的4名干警去县人民医院体检。当他们到达医院时,一个腰缠炸药的歹徒正挟持医院的一名收费员行凶,身为法官的曾令超挺身而出。亡命歹徒却在此时拉响了炸药,一声巨响之后,歹徒与收费员当场身亡,曾令超倒在了血泊之中。
当休克了三天三夜的曾令超从死亡线上挣扎着苏醒后,发现自己双眼失明了。从此,妻子蒋妹不仅担负起照顾曾令超生活起居的任务,还成了丈夫的“眼睛”。
曾令超原本对文学颇有兴趣,身体恢复以后便萌生了写作的念头。为了方便失明的丈夫写字,蒋妹买来一块塑料薄板,在薄板上精心割出均匀相等的横格来,曾令超写字时就按照格子摸索着写。即使如此,写出来的字还是像“天书”。为了认识丈夫写的这些“天书”,蒋妹就像教启蒙的孩子一样,教曾令超从简单笔划的字开始进行练习,她却站在一旁,认真研究他走笔的规律,努力辨识他写出的字。记不清多少次,曾令超花了许多功夫“写”出来的文字,蒋妹却辨别不清,急得曾令超大发脾气。
经过3个多月的磨炼,蒋妹终于看懂了曾令超写的“天书”。从此,除了教书上课、备课,带儿女、干家务之外,蒋妹又多了一项工作:誊写曾令超写的“天书”。
为了激发曾令超的创作灵感,蒋妹又主动承担起替曾令超读书念报的任务。据不完全统计,十多年来,蒋妹给丈夫念读的各种作品、报刊、文章、教材达到1000多万字。在妻子的鼓励下,曾令超的创作欲望日渐强烈。1993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一个女人的调动》出版后,见诸于各种报刊的作品越来越多,并接连不断地获得全国性大奖。
到目前为止,曾令超先后发表作品近300万字,成为全国首个盲人国家一级作家,被评为全国自强模范。2015年,曾令超一家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
三十多年来,蒋妹为丈夫誊抄的文稿超过600余万字,手稿有近一人高。老曾感慨地说:我这个“盲人作家”的功勋章,妻子不止有一半。
重学之家:龚庆和的“家庭授奖会”
一间陋室,一本家书,40张照片……在益阳市桃江县,八旬老人龚庆和的“家庭文化室”远近闻名。
这间“文化室”约20平方米,是龚老居住的三居室中的一间。1995年,龚老从益阳修山镇联校副校长岗位上退下后,便在家里建立了“文化室”,开展家庭文化活动,沉淀发愤图强、见贤思齐的家庭文化。
“龚家人好学都是受父亲影响。”龚庆和的女儿龚跃华告诉记者,父亲出身贫寒,小时候曾因贫困辍学回家。但即使远离课堂,好学的龚庆和仍向同学们借了课本,每天利用外出放牛的时间看书。后来,在他苦苦央求下,龚庆和的母亲重新把他送回课堂。虽然落下三年课程,但靠着自学打下的底子,龚庆和在短短半年内就将成绩赶了上来。
龚跃华说,在父亲的影响下,他们六兄妹从小就十分珍惜读书的机会,常缠着父母亲从学校借书回来看。后来子女们相继成了家,家庭逐渐变大,龚庆和爱学习的精神也影响了更多家庭成员。
龚庆和的三女婿杨新华坦言受岳父影响最大。他师专毕业后成了一名地理老师,生活安稳。在了解到他安于现状的想法后,龚庆和主动找他来家里谈心:“人一定要有进取心,不能满足已有学历,要在现有基础上,挤时间继续发奋读书。” 听了岳父的话,杨新华决定去进修。他努力考上了本科文凭,并从一名普通地理老师一步步成长为中学校长。
龚庆和给子女上的人生第一课,就是传授家训:忠孝诚信,勤俭感恩。每年过年,龚庆和都会在家里举行一场春节家庭授奖会,对在岗获得单位(系统)年度各类奖项的子孙给予奖励。
龚庆和膝下一个儿子、五个女儿。目前子女儿孙22口,19名成年人中,10名是中共党员。在龚老的主持下,家里不仅定期召开交流会,还定下了激励学习的奖惩制度。孙儿们也在龚家“重学”的氛围下,个个勤奋学习,有3人考取研究生,延续着龚家人好学的风气。
暖心之家:四代十一人在一口锅里吃饭
一个大家庭,祖孙四代11口人。女主人何利群今年67岁,老伴周家训71岁。他们有两个儿子、两个儿媳、三个孙子、一个孙媳,并有了一个4岁的曾孙子。您是否会想到,到今天,这四世同堂的一大家子还在一个锅里吃饭?
何利群是郴州市汝城县土桥镇周家村村民。丈夫周家训年轻时曾是生产队长,改革开放初期,一直从事祖传的洗衣刷子手工艺制作,挣钱养家糊口。而何利群负责照顾一家老小吃喝拉撒,耕耘6亩责任田。
除了年迈的父母和幼小的孩子,夫妇俩还照顾未成家的弟弟和未生育的伯父夫妻,最多的时候,要靠夫妇两个人的劳动,供养13口人的生活。特别是夫妇两个悉心照顾伯父16年、为其养老送终的事迹,最让人动容。
“伯父的老伴早在1972年就去世了,伯父膝下无儿女,加上没有经济来源,日子过得很清苦。”何利群过门后,主动说服周家训,承担起抚养伯父的任务。
老人身体不好,何利群夫妇每天为他端茶喂药。有时候老人大小便失禁,他们就一遍遍地洗,一次次地换。“家训和利群待我像亲生儿子一样好。”16年中,老人逢人就说这句话。1998年,老人逝世,何利群夫妇按照本地习俗,全力操办了老人身后事。
2001年以来,当得知许多空巢老人孤单寂寞,何利群就义务组织几个要好的老姐妹成立了一支乐队,先后到各村以及全县各家福利院表演30余次。每个月何利群还带着三个孙子、孙媳妇以及3岁曾孙去村里“五保户”家嘘寒问暖,买油米药品相送。
在夫妇俩爱心的感染下,子孙们也热心公益。2007年,何利群的大儿子周建军出资12万元,硬化了两条道路,方便乡邻们进出。2014年3月,土桥镇率先在全县启动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活动,何利群全家垫资3万多元新建地上垃圾池5个,还购买35个移动垃圾箱,改善村卫生环境。“当付出不求回报,当懂得了感恩,就能收获幸福。如果家庭成员都能做到这一点,这是一个幸福的家。”何利群说。2015年,这个温暖美好的家庭获评全国“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