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16年02月23日> > 总第2614期 > a08 > 新闻内容
家长为何支持他们16岁结婚?
新闻作者:本报整理  发布时间:2016年02月23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近日,一个名为“广西宾阳13岁新郎迎娶16岁新娘”的网帖火了,照片上两人都长着一张娃娃脸。
  按照国内法定年龄男不早于22周岁女不早于20周岁,一般要求也要达到18岁。那么对于这对16岁的新郎新娘,你怎么看?
  记者调查发现,这对新人是广西马山人。据介绍, 新郎新娘二人去年相识,照片是他们在2月15日摆喜酒时传出来的。从照片上可以看到,新郎新娘虽然穿着结婚礼服,但感觉两人都稚气未脱。
  新娘小吴说:“说我爱人13岁都是胡编乱造,我们都是1999年出生的,满16岁了,只怪我爱人长着一张娃娃脸。” 据小吴介绍,她男友上完初二就不读书了,已经在南宁打工两年,自己去年上完高一就不读了,“我们认识一年多了,结婚是迟早的事,所以就把喜酒办了”。他们打算达到法定结婚年龄再去领证。那么,他们年纪这么小就结婚,家里爸妈点头了?新娘子说:“家长是支持我们的,要不然也不会办几十桌的喜酒。”
  对于有网友称他们是怀孕了才结婚的说法,小吴予以否认。她说,网上最初传出的婚礼照片都是亲属向他们表示祝福的,不知为何后来越传越离谱。如今,这对“小夫妻”在当地已经是名人了。新郎小张说:“出门个个都在看着我,不过我也不觉得有什么,慢慢就过去了。”
  摆酒第二天,新郎在QQ空间发了一条说说“我还小,不懂事”,配图是两人的结婚照。
  2月18日,他又发了一条说说:“结个婚都火成这样,新闻都上了,网上也能找到。”他的网络好友评论说:“别管他人说什么,你们幸福就好。”但也有好友调侃:“你到底几岁啊?” 除了这些,小张网络空间内的几条说说都是对别人造谣他只有13岁的愤怒回应。(据《2月22日《南国早报》》
  
相关新闻>>
  
在边远地区,早婚现象不罕见
  2014年11月27日,云南金平县者米乡小翁寨村,13岁的秀秀和16岁的小听在鞭炮声中举行了婚礼。
  初中未毕业就辍学回家,结婚生子,这种现象在云南红河州金平县内,并不罕见。对于这种“早婚现象”,金平县副县长普红芳并未回避:“现象有,但政府一直在努力做工作改变。”
  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妇联党组书记侯汉敏表示,新疆南疆农村早婚现象严重,有些女性初婚年龄在18岁以下,甚至有人34岁当奶奶。在南疆农村,部分青年男女不到法定年龄、没有依法进行婚姻登记就举办婚礼。早婚、多育、离婚率高现象蔓延。一村500名妇女有离婚史的占45%,离婚率之高令人堪忧。
  
延伸阅读>>
  
早婚的害处
  1、无法律效力
  由于不到法定年龄,他们不能领结婚证,婚姻没有法律效力。一旦发生婚变,更容易引起财产、抚养权纠葛。
  2、离婚率高
  由于年轻,心理发育还不成熟,不会培养感情,不知理解照顾对方,十分容易导致婚姻破裂。
  3、影响工作学习
  年纪太轻,难以处理感情问题,如果处理不好,不是丢了事业,就是毁了幸福,或者二者一样也得不到。
  4、影响身心健康
  青年时期是身体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如果发育还未完全成熟就结婚,以后的发育势必受到影响。
  5、经济负担过重
  有些早婚的男女由于年龄不到,甚至不能出去打工,只能靠公公婆婆寄钱回来过日子。
  6、精神上负担重
  早婚的人往往不能很好地处理夫妻生活中的矛盾,给各自的工作、学习和精神上都带来不良的影响。
  
凤眼时评>>
  
早婚现象隐伏两代人的爱与痛
  文/杨朝清
  从表面上看,早婚是婚恋焦虑下农村青少年的“早熟”;从本质上讲,早婚则是农村青少年出路单一化、人生定型化的产物。一方面,在教育资源失衡的格局下,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农村青少年只是极少数;另一方面,在城市难以融入的背景下,乡村依然是农民工最终的归宿。
  早婚的背后,隐伏着农业社会与现代社会的价值分歧与观念冲突。早婚通常都得到了父母的支持,为何?一方面,帮助子女成家立业既是父母的道德责任,也是父母的情感义务;另一方面,早婚不仅可以加速孩子的成长,也可以降低婚嫁的成本。此外,在一些地方性共识中,早婚成为衡量一个家庭社会资本的标尺,能够帮助人们赢得正面的社会评价。
  著名人类学家闫云翔的实证研究表明,在子女“跳出农门”无望的背景下,早婚关系是代际关系变动的结果,即养老倒逼婚姻——父母希望早日完成人生任务以便趁年轻力壮为自己积攒养老资源,子女在接受早婚要求的同时也通过婚姻向父母索取了大量家庭财富,代际之间的理性博弈助推了早婚的出现。
  早婚不仅关乎农民的婚姻观,也和当下农村的养老困境密不可分。与城市老年人相比,农村老年人“老无所依”更为突出。在利益主体多元化、价值观念多样化的当下,“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受到猛烈冲击,一些父母不再将“希望的稻草”寄托在孩子身上,而是依靠“自我救赎”。农村青少年的发展困境和农村老年人的养老困境,共同催生了早婚现象。
  作为一种“揠苗助长”的过度社会化,早婚不可避免会带来一系列的后续问题。可是,我们却不能将早婚当成笑话看,忽略、漠视早婚背后的利益诉求。让农村青少年有更多改变命运的机会和渠道,让农村老年人更有社会保障;破解早婚现象,不仅需要人们观念的转变,也需要改善和优化农村青少年和农村老年人的生存生态。
  早婚并非一场“过家家”游戏
  文/张西流
  俗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但这里指的“男大”和“女大”,是指男22周岁、女20周岁,符合法定结婚年龄。然而,一对少男少女,年仅16岁,却已举行婚礼,走进婚姻殿堂,显然与当今文明社会格格不入。特别是,未到法定年龄结婚,属于无效婚姻,非但得不到人们的祝福,反而给社会带来诸多不利因素。
  毕竟,少男少女早婚,并非是玩一场“过家家”游戏这么简单。两人都属于未成年人,在心智和生理上均未成熟,过早结婚,婚后生育、社会关系的处理、生活负担等等,可能会让双方承受一定压力,甚至会茫然失措,无法应对。尤其是,过早生育对女方身心健康,也是一种极大的摧残。可见,少男少女早婚,有百害而无一利。
  特别是,少男少女早婚,并非是个案。比如,在一些农村,结婚低龄化的现象比较普遍。这固然与农村“早结婚早享福”的封建陋习有关,但也与学校品德教育的缺失脱不了干系。导致一些青年男女,甚至少男少女,过早地受到社会上的不良婚恋观的侵蚀,追求肉欲,贪图享受,而放弃了道德情操和责任担当。同时,结婚低龄化,折射出了当今青少年法制观念的淡漠,对婚姻法一无所知,视非法结婚为“过家家”游戏。因此,对于少男少女早婚,有关部门不能放任不管。首先,应从源头开始抓起,学校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把主要精力用在完成学业上。同时,要制订相关的制度,规范学生的婚恋行为,对未婚同居等越轨的学生,采取必要的惩戒手段。特别是,妇联、民政等有关部门,对于少男少女早婚行为,应注重法制教育和心理疏导,完善干预机制,进行劝戒和制止,避免非法婚姻影响家庭和社会的文明和谐。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