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16年02月02日> > 总第2610期 > a05 > 新闻内容
四位高校教师的乡贤教育梦
新闻作者:本报整理  发布时间:2016年02月02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李立
  近年来,“国学”成为教育培训市场炙手可热的概念,国学班、女德班……纷纷出炉,但是诸多培训机构却缺乏相应的办学资质,教育质量堪忧。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四位高校教师联手在株洲市开办了一所耕食书院,面向乡村小孩免费进行国学培训,受到了人们的追捧。
  1月26日,该校第一期国学启蒙班正式开班,今日女报/凤网记者前往一探究竟。
  
国学班的一天
  冬日的清晨,山谷里的空气清冷而干净。
  1月26日早上7时半,隆冬的幽静,被一阵阵琅琅的读书声打破。在株洲市荷塘区仙庾岭山谷里的耕食书院里,近二十名来自附近乡村的孩子身着汉服,正在老师的带领下朗读《论语》,最大的孩子12岁,最小的只有5岁。
  刘可萌同学在仙庾中心学校上二年级,起初并不想到耕食书院来“念经”。她勉强来了一次后发现,和很多小朋友在一个厅堂里同声朗读,像唱歌似的,比在教室里念书更有意思。特别是课间,书院里鳞次栉比的屋宇、生生不息的流水、方圆映衬的天井……让她觉得新奇而有趣。
  半个小时的经典诵读结束后,孩子们在余珊珊老师的带领下在院子里学习“太极漫步”。讲解过抱拳礼的由来、姿势后,余珊珊一声“同学们早上好”,孩子们就像电视电影中的侠客好汉一样,立马行起了抱拳礼,虽然动作显得稚嫩,但也有模有样。在老师们的保护下进行一对一的“推手”,是孩子们最喜欢的环节。6岁的凌紫炫在老师的指导下,成功地推倒了比他高一头的小伙伴后,高兴坏了。
  休息一会,孩子们在老师和农作师傅们带领下,开始了“精耕细作”课程。他们拿着小锄头为园垄松土、除草,为菜苗浇水,并将收获的萝卜、白菜用大筐抬进书院的厨房。
  课程自然过渡到了“厨房体验”。书院的大厨手把手地教孩子们制作南瓜粑粑、粽叶粑粑、馒头、饺子等包点。
  下午的“射箭英雄”也非常受孩子们欢迎。记者注意到,最小的孩子只要能射出一箭,也会欢呼雀跃。耕食书院的“监院”米莉告诉记者:“射”在古代就是“六艺”之一,“在中国,‘射礼’几乎已经失传。而在亚洲其他国家却得到了很好的保存,如日本女子的成年礼就是射礼。射箭对孩子们的体型、心性都有好处。” 当然,为了小孩的安全,箭头是橡皮的。
  记者询问得知,耕食书院有多达十五项课程。除了经典诵读、儒学讲堂、诗词鉴赏、知识竞答等一般的国学教育机构通常会设置的课程外,比重更大的,就是太极漫步、随兴所动、精耕细作、厨房体验、时光穿梭、射箭英雄等体验式课程。


  
孝悌之道
  教孩子们读《论语》的老师杨卓为是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其他老师如余珊珊、向杨、张永林、文波等都是他的同学。他们之所以会来到这里,是因为他们的老师——以广场舞研究而被媒体和大众所熟知的湖南师范大学副教授黄勇军就是书院的“山长”,而黄勇军的妻子、中南大学副教授米莉则担任书院的“监院”。这两个沿袭古制的职务意味着两人就是书院的首席教学主管和“学术带头人”。
  记者在孩子们上诵读课时看到,小朋友们念得都挺专注、自在,而在走廊里候着的家长们,有时也会情不自禁地跟着诵读。
  老师们也会注意用孩子们容易接受的方式来教学。比如在解释孩子们在对“孝悌”与“孝弟”的通假字疑问时,杨卓为会幽默风趣地说:“我们有时候会写错别字啊,古人也写了错别字,把竖心旁写掉啦!”
  经典的选择包括《千字文》《增广贤文》《诗经》《论语》等,而《弟子规》《孝经》等一定程度上束缚孩子思维和想象力的作品则没有入选。
  “第一天做完粽叶粑粑,有很多小朋友在自己吃完后,特地留了几个在旁边,问:‘老师,我能不能留一个给妈妈吃?’”黄勇军认为,这就是孩子们正在践行所学到的“孝悌之道”。
  黄勇军告诉记者,耕食书院与传统书院不同,“国学只是课程内容的一部分,我们希望打通东西方文化的桥梁,通过在书院的学习让孩子们记住快乐、美好的事物,给予他们饱满的人格、阳光的心态、文化的力量。”
  比如,孩子们在书院学到的就餐礼仪就让人震撼。偌大的饭堂里,近二十名孩子安静地吃着饭,记者只能偶尔听到孩子们的筷子、调羹与碗盘接触的响声。


  
乡贤教育的探索
  记者发现,耕食书院院长黄新华与妻子——耕食记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赵艳平都曾是湖南商学院的教师,他们在上世纪90年代就下海经商了。虽然在商海打拼多年,资产颇丰,但黄新华夫妇没有丢掉心中的那份情怀与理想。耕食书院就是这份情怀、理想的现实载体,“‘耕食记’中的‘记’,就是记载、文化、教育的本意。”
  但耕食书院自2012年成立以来,因为分身乏术,书院一直没有开展大规模的教育活动,直到2015年10月,黄新华遇到了黄勇军、米莉夫妇。
  身为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的米莉认为黄新华夫妇是典型的“现代乡贤”,“乡贤就是建设乡村、改善民生、谋利乡邻,办教育、兴产业都是回报乡土的方式。”
  黄勇军、米莉夫妇与黄新华夫妇的想法不谋而合。黄勇军在与黄新华彻夜长谈几次后,迅速开始实践,“我们一直想做一些乡村重建、教育重建、精神重建的实践,耕食书院是一个很好的平台,正好提供了我们来探索我们所学所思的一个场地和机会”。
  开设免费的公益国学班是耕食书院的第一次啼声。而之所以选择附近乡村的孩子,是都有国外生活经历的四人对乡村空巢化、空心化与学校教育的缺陷不足共同的担心,“先从身边做起,从周边做起”。
  黄勇军告诉记者,这次国学班是完全免费的公益行为,他希望这种针对乡村儿童的公益教育培训能够一期一期持续做下去,“现在的计划是每期拿出一定的名额,与当地的党支部合作,对‘一帮一’的家庭进行免费教育。”在黄勇军的设想中,书院培训的对象将扩展到农村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培训的内容也拓宽至科技致富脱贫、留守妇女就业,“让耕食书院真正在乡村起到传道授业解惑的功能。”
  不过,黄勇军也坦承,要实现耕食书院乡村教育宏图,需要一定的投入基础:“这次给孩子们上课的老师都是我的学生,因为是公益课,所以给的劳务费很少,5天的课,每人只有1000元。”而即便如此节省,这期国学班包括师资、场地、食宿、服装、教材教具等在内的花费也大约在7万元左右。黄勇军希望能在公益教育和商业培训之间找到一条折中的道路,“让商业培训的盈利反哺我们的公益教育。”
  


■资讯
  
湘川警方微博接力,他拿错箱子失而复得
  今日女报/凤网讯(记者 唐天喜 通讯员 禹亚钢)春运期间,人们行色匆匆。双峰小伙邓建龙在成都火车东站过安检时拿错了箱子。经过@成都共青团 @湖南公安在线 @双峰公安 等多个微博接力,不到10个小时警方联系到了仍在火车上的他。1月31日上午,小邓和对方通过快递将箱子互相寄回。
  1月30日上午,在成都打工的邓建龙大包小包,还拖着一个银灰色的拉杆箱,准备坐火车回湖南双峰老家过年。在成都火车东站过安检时,小邓拿起一个灰黑色的拉杆箱就走了。火车启动出站后,邓建龙突然发现箱子拿错了。
  此时,重庆的文大叔和妻子在安检机另一头却没等来自己的箱子,留给他们的是一个银灰色的拉杆箱。文大叔只好向车站工作人员求助。为了找寻失主信息,车站工作人员打开了箱子,找到一个驾驶证,得知证件主人姓邓,但没有联系方式。
  当天下午,文大叔的儿子文熙成得知情况,将失主的箱子拍照发微信发朋友圈寻找箱子主人。女友@熹小覃将求助内容转发至微博。@成都共青团 也发布微博帮助寻找,公布了失主身份,并@了@湖南公安在线 负责人@四级警长。
  @四级警长通过微博与娄底市双峰县公安局联系上。根据驾驶证上的地址,双峰县公安局党委委员、政工室主任佘恺艳致电青树坪派出所,请民警设法与失主取得联系。
  派出所与村支书取得联系后,安排民警找到失主母亲。当晚9时23分,双峰警方联系上还在火车上的邓建龙。经过湖南、四川两省多方爱心接力,拿错箱子的双方通话了。1月31日上午,他们通过快递将各自的箱子物归原主。
  至此,一场网络上的爱心接力圆满画上了句号。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