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16年01月22日> > 总第2607期 > a05 > 新闻内容
这些让女人又爱又恨的湖南方言啊……
新闻作者:采写: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凌晴  发布时间:2016年01月22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又至年尾,漂泊的游子要归家。而关于家乡的记忆,除了缠绕在舌尖上的香浓味道,最温存的莫过于那一口熟悉的乡音。
  湖南方言丰富多彩,底蕴绵长,可谓“五里不同俗,十里不同音”。我们今天要讨论的,便是各地方言中有关于“女性”的不同叫法。稚龄女童,青春少女,成熟女子,耄耋老妇……年少或是垂暮,在各位的家乡都有着怎样独到的称谓?
  我们的灵感,来源于湘潭一位女士对当地人称呼女孩为“坨坨妹子”的不满。因此,我们也对话了多位于湖南方言颇有心得的学者,品读不同称呼背后的历史和故事——能干泼辣“辣利婆”,持家有道是“堂客”,妹子变“伢儿”躲阎王,最是宠溺“酒坛坛儿”。
  
■湘潭姑娘,“坨坨妹子”?
  
一句“坨坨妹子”,两百多万的业务黄了
  去年,在湘潭做化妆品生意的颜女士与3名湖北男客户洽谈业务,途径长潭西高速时,看到了湘潭一家锅饺店打的立柱广告,广告牌上写着“湘潭老三宝:龙牌酱油、灯芯糕、坨坨妹子”等文字。
  一句“坨坨妹子”,引起了客户的关注,他们拿颜女士作比较,称湘潭女孩好多都是又矮又胖。颜女士非常不满,她觉得自己不是“坨坨妹子”,而且每个地方都会有不高不瘦的女孩,因此“坨坨妹子”并不专指湘潭女孩。颜女士的争辩惹恼了客户,也导致这单200多万元的生意没做成。
  之后,颜女士发现,湘潭市许多公交站广告牌以及户外电子屏上都出现了这个广告语。看到“坨坨妹子”成了湘潭三宝,再想起没谈成的业务,苦闷的颜女士便在网上发帖,网友们也纷纷声援:“‘坨坨妹子’是对湘潭妹子的不尊重,做在广告上极为不妥。”“什么‘坨坨妹子’,刺伤湘潭女孩的心!湘潭高挑漂亮的姑娘多得是。”
  随后,颜女士将打这则广告的锅饺店以及广告公司一同告上法庭,想通过法律途径要求对方停止侵权行为,消除恶劣影响,并赔偿自己精神损害抚慰金。
  
为“坨坨妹子”正名:小巧能干是本意
  那么,之前人们为什么要称呼湘潭姑娘为“坨坨妹子”呢?这个词真的是单纯地在讽刺女性吗?长沙民间文化研究学者、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顾庆丰就对今日女报/凤网记者表达了不同的看法——
  坨坨妹子,说到这个词,就不得不提及这么一句俗语:“龙牌酱油灯芯糕,坨坨妹子随你挑。”龙牌酱油和灯芯糕,在1915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双双荣获金奖,“坨坨妹子”在此与之并列,便足见其珍贵之意。在旧时,长沙大户人家选丫环,大多喜欢湘潭的小妹子,因为她们大多小巧、聪明、能干,伶牙俐齿,讨人喜欢。其中“坨坨”二字更是灵气十足。要知道,长株潭地区的方言是极富情趣的,形容甜,要说“沁甜滴”,形容圆,得称“就栾滴”,形容黄,要用“贡黄滴”——丰富到了夸张的地步。而“坨坨”二字相叠,表达的是无以复加的爱怜之意。所以,“坨坨妹子”是对女孩的一种昵称,完全是褒义的。只是说,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这个词的理解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认为“坨坨妹子”就是形容女孩又矮又胖,这与原意已经大相径庭了。
  
■ 学者书房
  
湖南方言中的女子们
  一句“坨坨妹子”,惹来多少情绪。其实,细细品味湖南方言中对女子的种种称呼,或是少女娇俏,或有父母慈爱,或为夫家青睐,或盼稚子安康……这些在日常生活中频频出现的词儿,背后种种,却是极富趣味。
  
大俗大雅韵味足——
长沙方言:女性称呼格外“有爱”


  湘音缭绕,楚语云飞,长沙方言,韵味十足。长沙从来不乏老辣犀利的街谈巷语,但长沙方言中,对女性的称呼却格外韵味、有爱。读懂了这么几个词,也就品读了长沙对女人的尊敬、佩服与亲昵。
  辣利婆,可谓长沙妹子赖不掉的一个标签,多用于形容女性伶牙俐齿、多嘴多舌,但不讨嫌,很可爱。虽有怪她厉害、多嘴的一丝丝责备,但掩饰不住对她活跃、麻利、能干的由衷赞赏。李谷一就是典型的“长沙妹子”形象,自带“辣利婆”标签。她虽是江西籍,但生长在长沙,多受湖湘之气感染,说话像爆豆子,天不怕地不怕,反应快,脾气急,心肠热,人能干,自内而外地诠释出湖南人“吃得苦、霸得蛮、不怕死、耐得烦”的特质。所以,以“辣利婆”形象示人的长沙妹子,已成为一种符号现象。
  堂客,祠堂的客人。旧时,祠堂是一个家族中最神圣的地方,也是家里议事做决定的地方,是最要紧的去处,这就证明夫家不把娶进来的老婆当外人,直接就请到堂屋来。但因为毕竟是外姓,不共祖先,于是给了一个“客”的称号,叫“堂客”,可见夫家给的待遇和地位还是蛮高的。在长沙能称“堂客”的女人是不一般的,是要能持家、生育儿女又很老到的女人,对外能担“外交部长”,对内能当“国家总理”。一句“这是我堂客”,有着油然而生的显摆的意思。至于“堂客们”一词,与“堂客”有相同的意思,但后者是单指,前者可单指,也可群指。有时候讨厌一个女人,长沙人会在称她为“堂客”时加上一个“们”,一个重唇音音节,以表忿忿和讨厌之意。
  长沙人说话眉飞色舞、有滋有味,长沙方言夸张高调,韵味十足,因此哪怕表达爱,也难免调子高,夸张一番,喜欢变着花样来。总体说来,长沙方言对女人的称呼,饱含着尊敬、佩服、亲昵的深情,哪怕这其中有一点点责怪,但更多的依然是“巴黏”的爱。
  
称谓颠倒“躲阎王”——
益阳方言:男孩叫“妹子”,女孩成“伢子”


  “伢子”用来称呼男孩子,“妹子”用来称呼女孩子,在湘方言中,一般风俗如此。而益阳的叫法却有所不同,有将女孩子叫成“伢几(子)”,将男孩子叫成“妹几(子)”的习俗——性别反串着起小名。
  对这种现象怎么解释呢?
  有人说,大概是父母希望下一个孩子变个性别。的确,在过去重男轻女的思想环境下,女儿生多了,有些人家便以“招弟”起名,或为女儿起个男性化的名字,甚至当儿子养。不过,为儿子起女性名字,当女儿养的,确实少见。
  其实在益阳,给孩子取异性小名,并不是父母有意取的,而是邻居、伙伴有意无意取的,与家里男女多少无关,是一种风俗。至于叫法,就是名里的一个字,接“伢子”或“妹子”。这种小名是中性的,不存在褒贬。
  在我看来,这可能与为孩子起贱名“阿猫”、“阿狗”是同一个道理——让他容易养大。过去的人们有着这样的“共识”:越看得宝贵,孩子越难养。于是,贱养成为风气,起个贱名成为风俗。古人晋成公小名“黑臀”,鲁成公小名“黑肱”,齐桓公小名“小白”,曹操与唐玄宗李隆基的小名都是“阿瞒”……而其中“阿瞒”,就是瞒着阎王(死神)将孩子养大的意思。益阳人这样为孩子起小名,其意就如“阿瞒”,迷惑阎王。若阎王来捉孩子,本是带着性别和本名来,一见孩子,名字不对,只好作罢。
  上世纪80年代,我的曾祖母90多岁了。一天,她见自己的子孙在面前匆匆忙忙,来来去去,感觉有事发生,就拉着我三叔问。本来不想让她知道,见她坚持,三叔只好告诉她:“雪姐走了”。她老人家马上哭起来:“我还没死咧!我的雪伢几——”
  曾祖母口中的“雪伢几(几是益阳词尾,相当于“子”) ”,是我的媠妈(母亲的姐姐),也是她老人家最大的孙女,死时只有五十多岁。由此可知,益阳人这种反串的小名是要跟随一辈子的,长辈、同辈会一直叫下去,只是晚辈不能叫。
  当年大批长沙知青下放到益阳沅江,后来有一个知青考上大学,与我同寝室。在学校,他仍根据沅江风俗叫我的小名“芳妹几”,惹得哄堂大笑,以为是奇俗。其实,一问才知,在益阳之外的湖湘部分地市以及邻省江西一些地方,同样如此。而一位河南农村来的同学说,他们那里也有类似的风俗。
  (下转A06版)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