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16年01月12日> > 总第2604期 > a10 > 新闻内容
一个湖南女考古专家的寻宝秘事
新闻作者:文: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李立 图: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唐天喜  发布时间:2016年01月12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近来,随着《寻龙诀》和《九层妖塔》等电影的热映,盗墓与考古的话题一时间变得炙手可热。尤其是江西海昏侯墓、张献忠“江口沉银遗址”等重大考古发现接踵而至,让大家把目光瞄准考古学家,他们与盗墓者们有何不同?
  1月8日,女考古学家、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顾海滨接受了今日女报/凤网记者的专访,畅谈考古学家们在考古现场的惊险、刺激,以及考古生活的艰辛和孤寂。


  
因为爱情,她开始考古
  “除了给敦煌的一台样车之外,湖南这台考古用的车是全国第一台。过几天将正式上牌。”1月8日,当今日女报/凤网记者来到位于长沙市望城区的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长沙铜官窑基地时,该所副所长顾海滨研究员正带领考古队员们参加首台多功能移动实验平台的培训。
  这辆车装配了真空充氮保存柜、卫星电话、高清视频等大量分析检测装备、文物预探测及保护设备。在考古现场,这辆车能够对很多脆弱的出土文物进行应急保存和分析研究处理。
  顾海滨非常自豪地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这可是真正的‘豪车’,把设备配齐得1000多万元呢。”
  据了解,在考古工作者的准备中,除了盗墓文艺作品中屡屡提到的洛阳铲,手铲、毛刷、竹签、摄影摄像设备也是他们必备的工具。“现在的考古工作也有如GPS、便携式X荧光、便携式显微镜等高科技工具,无人机也会有。”
  出生于哈尔滨的顾海滨,大学读的是地质。她在湖南省地质研究所工作的丈夫是她读大学时的学长。“当时我跟着他回到湖南。”顾海滨告诉记者,她从小就很喜欢显微镜下的微观世界。后来,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建孢粉实验室时,顾海滨毛遂自荐。就这样,这位学地质的专家干上了考古。
  顾海滨从事的主要是植物考古,主要负责研究考古发掘现场收集来的植物孢粉、植物果实、木材等,“通过对植物遗存的研究,能知道古代人吃什么,怎么吃,当时的环境,古人的采集、狩猎,当时的农业如何开始和发展等。”
  
发现古水稻是缘分
  “一棵长在水里的草,最终成为人类走向文明的强大推手。这就是水稻与人类的亲密关系。湖南是水稻第一大省。史前水稻,是湖湘先民奉献给全世界的最大的宝贝。”顾海滨这样解释她与湖南古水稻研究的缘分。
  古水稻叶腐烂之后,在土壤中会留存下一种能够通过显微镜看到的不会消逝的植硅体。这种呈扇形的植硅体最早由日本专家藤原宏志发现,为了学习掌握这种研究技术,顾海滨还去日本学习了8个月。后来,顾海滨又发现还有另一种双峰形的植硅体,只要找到它,也能证明是水稻。
  显微镜下,水稻植硅体的扇形体被顾海滨形象地比喻成“月夜”,双峰体则是“雪山”,充满着女性的诗意和想象。顾海滨说,她喜欢显微镜下水稻呈现出的每一个细节,它们有一种“惊心动魄的神秘之美”。
  植硅体的存在是这片土地上曾经有过水稻的间接证据,而更为直接的证据,是炭化稻谷。
  “炭化稻谷的形成,需要有非常苛刻和巧合的条件,有时10个遗址都不见得能发现一个,能发现它,也是一种缘分和机遇。”顾海滨告诉记者,她印象最深刻的是2011年在临澧县杉龙岗遗址发掘出炭化水稻的场景。
  “那次美国哈佛大学、波士顿大学的专家和我们一起,在遗址上已经进行了很多天的发掘,一直也没有发现炭化水稻。”顾海滨说,当时已经请来了很多家媒体,准备发布考古进展成果。
  “这边电视台的记者已经把采访的话筒对准了我,我就说‘我们在每一层的土层里都发现有植硅体,很遗憾,现在还没有发现炭化水稻,但根据我前期的工作,我坚信一定能在这一遗址见到炭化水稻’。”
  顾海滨的话音刚落,边上有位考古队员就告诉她,发现了炭化水稻。
  当时,整个考古现场全部轰动了。
  顾海滨告诉记者,至今为止,该遗址已经发现了30多枚完整的古代炭化稻谷。
  
有时去山野考古几个月
  主动外出田野考古时,考古团队一般会选择在每年的11月和12月期间。
  “因为考古现场通常都比较偏僻,这个时候,老乡们都已经秋收完毕,而且也能避开雨季。”顾海滨告诉记者,这个时候,他们都是借住在当地老乡家里,一呆几个月。有些考古工作者,一出去可能就是一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一位年轻的领队告诉记者,曾经有一位老师叫人去考古现场帮忙,对方问,要多久,老师说最多一两个月。谁知是从夏天忙到冬天。
  在考古工作者身上,有着属于他们的独特的“年轮”。“经常下地,总会遇到一些蚊虫叮咬,总是旧伤疤新伤疤一层层,好像年轮。”
  不过,对于女考古工作者来说,困难的可能不是工作本身,而是考古时的生活。
  1995年,顾海滨参加永州道县玉蟾岩遗址考古发掘,住在一个小学的二楼。有天晚上去厕所,走到楼梯拐角,回头一看,啊呦,黑暗里两团绿光正死盯着她。吓得她尖叫,狂奔回屋,跳上床,蒙在被子里嚎啕大哭。顾海滨说,到现在她最怕的还是猫,“没办法”。
  作为女性,顾海滨也坦言,在田野考古时生活上会有一些不便的情况,“比如洗澡,上卫生间。”有一次在石门,顾海滨去借住的老乡家上厕所时,发现厕所上方赫然摆放着一口黑乎乎的棺材,把她快吓晕了。
  而简陋的农家厕所也让女考古队员们防不胜防。“有些地方的厕所就是一口大缸加两块木板。”顾海滨回忆,有一次她和几位女同事刚到驻地,其中一位女同事起身说去上个卫生间,刚出去没几秒钟,就听到厕所方向传来一声惨叫,“我们那位同事在那大叫救命,说她掉厕所里了。”原来,热情的老乡见来了城里客人,怕客人嫌厕所脏,就将大缸掏了一遍,还用水把那两块木板冲洗了一遍,“结果我这位同事踩在木板上一滑,就直接掉进去了。”
  相比生活上遇到的困难,顾海滨说她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反而相对少一些。连猫都怕的顾海滨却并不害怕墓葬和尸骨,在她看来,这些都是富含考古信息的工作对象,“没什么可怕的。”
  
盗墓贼比考古学家还牛?不可能!
  谈及目前非常火的盗墓题材的文艺作品,顾海滨说她基本上没看过,“《鬼吹灯》我翻了两下,就丢一边儿了。倒不是说写得不好,是真没时间看,电影我更没时间看。”顾海滨认为这些文艺作品对于增强考古工作的社会影响力所起到的作用并不大,“最主要的是近些年对于公共考古的普及和推广”。
  顾海滨说,一线考古人员的待遇并不高,工资也才三四千元。因此,顾海滨曾经借住的一个老乡对她说:“以后绝不让孙子学考古。”但即使如此,与上世纪时男考古工作者相亲时,被人介绍来城里帮工的保姆不同,现在考古所里的男青年大都很快找到了自己心仪的另一伴。而且,越来越多的女孩子进入了考古研究所。
  顾海滨非常反感《鉴宝》这种电视节目对于“寻宝”和“一夜暴富”的渲染和刺激:“2008年,长沙发生震动全国的‘12·29’盗掘汉王陵案,主犯就是受到《鉴宝》的影响,财迷心窍,走上一条不归路。”
  对于“盗墓贼比考古学家还牛,考古人员总是在墓被盗了才去发掘”的说法,顾海滨也进行了澄清,“哪儿有墓葬我们其实都知道。但我们通常不会主动去挖掘,因为目前的科技水平不够,特别是出土文物第一时间的现场保护问题仍是世界性难题。因此,国家并不主张主动发掘墓葬,除非是为了解决重大的学术问题,或者是抢救性的发掘。”
  盗墓的猖獗是让顾海滨这样的考古工作者最为头疼的事情。顾海滨告诉记者,以前单位发掘过一个被盗的古墓,里面发现了大量的金箔碎片,“那应该是盗墓者带了火种潜入墓室,结果把整个墓室烧掉了。因为墓室里很可能存在甲烷等混合气体。”
  对于网络上“考古就是合法的盗墓”的观点,顾海滨认为这是对考古工作的严重歪曲。“盗墓跟考古是两回事,盗墓的目的就是为了牟取私利不顾一切;考古则是为了保护文化遗产,以及尽可能多地提取其中的历史信息,增进我们对于历史的认识,哪怕是一块陶片、一支竹简都很重要,而不仅仅是为了墓葬中有多少文物财宝。”
  近日有媒体报道说“辽宁省盗墓分子根据山脉河流走势和日月星辰位置,就可以进行大体定位,误差不超过10平方米”,顾海滨认为这并不是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本事,“考古学家最基本的技能之一就是看墓,到那就可以非常精确地告诉你有没有墓地,是什么墓地,规模有多大,10平方米的误差?这对于我们来说太大了。”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