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15年12月08日> > 总第2594期 > a07 > 新闻内容
女村官治村,她们这样当“掌门”(二)
新闻作者:本报整理  发布时间:2015年12月08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妇女创业基地,创出山村好光景
  梁枝 (浏阳市枨冲镇张家店村主任)
  2008年,时任党支部书记的梁枝走马上任。面对村里累积的40多万元债务以及诸多历史遗留问题,她意识到,只有经济搞上去了,才能真正稳定人心。于是,在狠抓产业调整,壮大烟花企业,开发绿色食品,种植花卉苗木,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的同时,梁枝还联合花木种植大户马伏兰等5人,以协助土地流转等优惠办法,于第二年正式挂牌成立了“妇女创业基地”。
  当时,包括梁枝在内,整个创业基地就5名妇女股东,种植面积也只有20来亩。“很多人都是一种‘看好戏’的心态,不觉得我们几个女人能成功。”梁枝说,几个成员的家人也不是很支持,有一个成员因为忙着基地的事,没有及时回去做饭,结果丈夫与她大吵一架。那天,梁枝第一次在调解他人家庭纠纷时带上了个人情绪,她气愤地对那名成员的丈夫说:“女人不是天生就要做饭洗衣的,女人也必须要有自己的事业。”
  “说实话,我心里也有压力,很担心我们的妇女创业基地会长不大,也让人看笑话。”那一年,梁枝村上、基地两头跑,忙得连家都顾不上。但功夫不负有心人,妇女创业基地第一年的收入就达到了80万元,这不仅证明了女性创业的能力,也打消了不少人的顾虑。
  为了扩大影响力,2010年,梁枝提议妇女创业基地采取“技术+资金+土地”的合作模式,村内任何一名妇女都可以用土地、资金或技术入股,全程参与桂花的种植、营销。经过发展,如今的妇女创业基地内种植桂花近百亩,妇女股东增加到了20多名,带动周边就业人数50余人,年收入达到500余万元。
  除了在本村带动妇女创业,梁枝也鼓励她们“走出去”,如今村里不少女性都不再做“宅女”,纷纷外出打工经商赚钱。她们有的做浏阳蒸菜,有的承包绿化工程,有的从事花炮生意,每年挣回上千万元,是村里的另一支“创业大军”。
  为扩大效应,梁枝还组织评选了一批“好婆媳”、“好邻里”、“种养殖女能人”、“企业带头人”……让更多女性打破传统观念,用行动证明女人也能靠勤劳的双手,成就属于自己的事业。
  因为建设有成效,梁枝所在的村也先后荣获“全国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示范村”“、“湖南省小康示范村”、“湖南省生态环保村”、“湖南省巾帼示范村”、“浏阳市居家养老试点村”、“浏阳市先进文明村”等荣誉。


  
高管成“村管”,兴修水利惠民生
  杨喜华 (浏阳市淳口镇山田村党总支部书记)
  在38岁这年当上村官,这是杨喜华想都没想过的事——此前,她在深圳一家企业从事了多年管理工作,2009年回乡创业;而就在2014年,她被推选为山田村党总支部书记。
  由于没有基层工作经验,杨喜华新官上任,却也是诚惶诚恐。她先走访了村里的老支书、老干部,虚心讨教经验;又召开村民大会了解村民的想法,和大家共同探讨发展计划。就在她踌躇满志准备大干一场时,村子突然遭遇了“7.15”水灾。
  杨喜华说,2014年的这场水灾给村里造成了巨大损失,也让她和班子成员面临严峻考验。由于道路、农田、机建桥等都被洪水冲毁,房屋倒塌住户也急需安置,而这些灾后重建工作的开展都需要资金作后盾——但村级财政困难,党委政府下拨的救灾款也不够。在这种情况下,杨喜华“抖着胆子”表态,全体村民采取生产自救,由村上承担必要经费,优先安置受灾家庭,基本稳住了局面。
  接下来,杨喜华决心解决村里的水利问题。兴修水利最需要的还是钱,这也是让几任领导班子都焦头烂额的事——初出茅庐的杨喜华能筹到钱吗?
  杨喜华从浏阳跑到长沙,又找到省里的领导递材料、写方案、交报告,“说得嘴巴都起了泡,走路走得腿肚子都转筋”——终于,省领导被她请进了村,经过视察,她获得了省财政厅100万的资金支持,并最终筹得200万元项目资金。
  钱到位了,工程如期开工,没成想又遭遇了难题——由于水道的开挖损害到了部分村民的利益,便有村民阻挠施工。杨喜华又得一户户去做思想工作,一次不行就两次,她诚恳地向大家陈述利弊,这才获得了村民的认可。虽然经历了波折,但搁置多年的水利工程总算完工了。
  如今,杨喜华已上任一年多,山田村也有了明显变化。村内种植业蓬勃发展,集镇南街和卫生院到吴朝富家沿线也安装了路灯,投资70多万元建设的3个健身休闲场所,更获得了村民的一致“点赞”。杨喜华说,这一年的村官经历有苦有乐,而关于未来,她还有更多美好憧憬。


  
抓好“食住行”,百姓夸她“事事办妥”
  廖冰 (浏阳市枨冲镇新南桥村主任)
  大学毕业时,22岁的廖冰放弃去浙江某国企工作的机会,选择回乡当“村官”,并于2014年4月当选为新南桥村主任。面对乡亲们的不理解和质疑,廖冰决心用实际行动来回应。
  新南桥村位于浏阳市枨冲镇东部,与荷花办事处搭界,与大瑶为邻,是一个偏僻的山村。面对一个没有集体经济收入来源,但仍渴求发展的村落,廖冰打算从乡亲们最关注的“食、住、行”入手。
  2014年10月,浏阳市启动了农田水利畅通工程。廖冰抓住机遇,发动30多名党员义务投劳,带动100余名群众参与到冬修水利中,有效解决了1600多亩农田的用水问题,为农户旱涝保收打下了硬件基础,“食”的问题迎刃而解。
  今年,美丽农村屋场建设项目落户南桥村,将直接改善村民“住”和“行”的问题。但由于建设过程中需要拆除妨碍交通的树木、蔬菜用地和私搭乱建房屋,这也让部分利益受损的村民不愿配合,一些人甚至直接阻止施工。“有一天,挖土机都已经开到门口了,这户村民却不肯把门前的蔬菜拔掉。”廖冰不得已带人强行清除,却也被这户村民指着鼻子骂“女土匪”、“女霸王”。
  廖冰心里很委屈,但第二天还是提着一兜新鲜蔬菜去拜访这户村民。见到廖冰挨了骂还带着礼物登门,这名村民也很不好意思,并表达了歉意。廖冰说,村干部的胸怀都是被委屈撑大的,但只要能为村民谋福利,也就没什么好计较的了。
  上任一年多,廖冰多方筹集资金10余万元,在村居集中地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她又号召企业捐资、村民筹资14万余元,奋战42天将 “青张”道路拓宽了三米,有效解决了村民出行道路弯多、坡陡、会车难的问题。
  因为搞定了“食、住、行”三件大事,村民也为廖冰编了个段子:一颗红心,两手狠抓,三件实事,“事事”办妥,走遍五冲,踏高六塅,费尽七嘴八舌,和村民“久久”解释,村干部“实”在不易。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