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15年12月01日> > 总第2592期 > a10 > 新闻内容
他把娄底水情搬进手机
新闻作者:文、图: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陈炜 通讯员 梁林峰 周宇虹  发布时间:2015年12月01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干卿底事?” 南唐中主李璟曾就冯延巳的词作《谒金门》如此发问。
  冯延巳的回答,世人多以为有溜须拍马之嫌。如果是让今人罗向东来回答,必定理直气壮。
  罗向东任职于娄底市水文局水情科,学农学出身的他,凭借有限的计算机编程能力,带头研发出了“手机版娄底水情网”,让那因风吹皱的水情信息都在手机上得到体现,供部门更顺利开展工作,为有关部门提供更直观决策。


  
“门外汉”变“行家里手”
  罗向东没想到自己最终会跟河流打上交道。
  他在娄底市新化县一个偏远山村长大,父母务农,除了灌溉农田和每日肩扛着水桶去几里外的水井打水洗衣做饭之外,平时与河流没有太多交集。而他在湖南农业大学学的专业是农学。
  2011年9月,罗向东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娄底市水文局,分配在水情科工作,主要从事设备维护和水文信息分析工作。
  罗向东坦言,当时,对于如何做好水文设备维护工作,心里完全没有底。“先不说我之前对设备维修没接触过,完全没经验,而且,水文设备维修的要求非常高,连安装一个螺丝钉都得用上符合型号的螺丝刀。”
  罗向东没有退缩。刚进单位的第一个月里,闲暇之余,罗向东借来中学物理书本,窝在家里从头学起。但凡有下村深入到测站检测维修的机会,他从不错过,一心只想着尽快熟悉工作,积累经验。
  去年夏天的一个下午,考虑到维修地点距离太远,罗向东特意提前两小时出发。谁想,路没走一半,天下起了暴雨,更糟糕的是,当罗向东和同事好不容易赶到乡村维修设备时,又遇上了村里停电。罗向东只得在山洞里躲雨,一边拍打着叮咬的蚊子,一边吃着村支书给的干粮等待电力恢复。当维修完设备准备回家时,已经是次日凌晨两点。
  “其实,这些困难,对我这个从小在农村长大的人来说算不了什么。”最让罗向东头痛的是,那时,全市的站点不光数量多,而且设备种类也多——“中南院、微玛特、燕禹水务、金水燕禹、湖南院……”罗向东大致估算了下,仅设备种类就有二十多种,而且,每种设备的规格、参数、性能都不一样,因此,连维修的工具也不一样,这给设备维护工作增加了不小的难度。
  好在,通过两年摸索,罗向东便从一个水文“门外汉”,逐渐锻炼成为水文设备设施维护的行家里手。  

刻苦钻研新项目
  “从娄底市区到最远的站点,就算道路畅通也要四五个小时车程,如果多个站点同时发生故障,人手会很紧张。”罗向东介绍,娄底水文局管辖有6个水文站、7个水位站、62个雨量站、8个土壤墒情站、220个山洪预警站,站点多,任务重。“比较麻烦的是,这些站点遍布娄底,有的在偏僻乡村,有的在大山中,有的站与站之间相隔几十上百里,交通很不方便。因此,在维护过程中,为了抢时间,经常是风雨兼程、风餐露宿。” 罗向东回忆,刚开始的两年里,每年的3月至9月,他基本上每个月都要耗费三分之一的时间跑遍全市多个站点,维护设备。
  罗向东开始考虑,如何统筹兼顾做好全局设备维护工作。一开始,他选择同各县市区水文局(站)的管理委托站人员交朋友,传授技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但随着设备设施不断增加,维护的工作量不断加大,罗向东发现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
  偶然,他在一次记录水文信息时,突然想到信息共享的便利。罗向东萌发了开发“手机版娄底水情网”的念头。“这样通过手机就可以查看设备实施管理信息,而且,还可以查看整个娄底市的雨水情信息,可以很大地提高工作效率。”
  凭借着大学时期辅修过的计算机编程能力,自2013年起,罗向东开始着手进行研发。每一项便捷的功能都需要一个个的程序来完成,而为了攻克一个困难的程序,罗向东曾连续在办公室编程二十几个小时,其间仅吃了一顿晚饭。为了尽快做成可上线的站点,他更是连续三个月每夜跑至办公室加班。
  付出就有回报,“手机版娄底水情网”终于上线运行。罗向东也得到省厅、省局、市局的肯定,多次被评为“先进个人”,2013年还被湖南省水利厅记“三等功”。更让娄底市水文局局长喻小平欣喜的是:“现在全省多个水文局的领导都知道我们开发了这套系统,他们也想使用,甚至有些想让罗向东过去做技术顾问。”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