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15年11月13日> > 总第2587期 > a03 > 新闻内容
舞林风云:中国大妈们的江湖
新闻作者:文: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李立  发布时间:2015年11月13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有人的地方,就有广场,风生风灭,乃青春永驻之所。”
  “有人告诉张素娥,最近广场不干净。旁人或许听不明白,张素娥却是懂了,她太懂了,跳了十年,从《小三》跳到《小苹果》,风云变幻,也许是风浪见得太多,逐渐坦然,她像一头老鲸那样,能够平静地迎接风暴。她想起曾经一位老大姐握着她的手说,出来跳,迟早要还的。”
  上面的文字是一位名叫朱炫的网友创作的关于广场舞大妈斗舞抢地盘风云的开头,这个极具武侠特色和喜剧气息的故事在2014年红遍网络。文字虽荒诞,但其描述的这些遍布中国城乡的“广场舞大妈”却在现实中顽强且蓬勃地存在、成长着。她们有组织有纪律,似乎只要有一块空旷之地,就能把网友们称之为“农业重金属”的“神曲”用随身携带的音响放得激情豪迈,并伴随着铿锵音韵将舞步跳得风生水起;更有大妈漂洋过海,把广场舞跳到了美国时代广场、俄罗斯红场……跳到了五湖四海。
  不过,在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黄勇军和他的妻子、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米莉看来,除了“斗舞”,属于广场的“舞林江湖”中还有更多血肉丰满、气息鲜活的人和故事,也蕴含着诸多极富研究价值的人文话题和社会课题。他们与学生一起,用了3年时间,深入广场舞大妈的群落,写成了《喧嚣的个体与静默的大众》一书。这是一本为广场舞大妈而生的著作,而我们也可随着这群研究者的脚步,来一探大妈们的江湖。
  
■初入舞林
  
广场舞,你看热闹他看门道
  黄勇军和米莉对广场舞的研究,缘于3年前课堂上的一次辩论。
  2012年,黄勇军组织学生进行了一场以“自由的边界”为题的辩论。涉及到“广场舞的自由”话题时,学生们分为了旗帜鲜明的两派,一派认为“广场舞大妈影响了我们‘不受干扰的自由’”,一派则认为“广场舞大妈也有‘不受你们的影响来跳’的自由”,辩论进行得异常火爆。
  “下课后,我们也聊起了这个事,认为是个很值得探究的文化现象。”米莉说,广场舞带有非常明显的时代特征,也体现出转型期社会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但奇怪的是,它长期被主流话语体系漠视,“广场舞成为了学术研究中一个怪异的‘冷热点’,‘热’是指每一个人对广场舞都不陌生,‘冷’是指目前学术界针对广场舞成系统的研究屈指可数。一个参与人数如此之多,存在时间如此之长,在地域上覆盖了整个中国甚至波及到世界的文化现象,从历史、政治、文化、社会等诸多层面和角度,毋庸置疑都有值得研究的学术价值”。
  学者的本能和直觉,让黄勇军和米莉决定组织一个研究小组,把广场舞研究拉到学术层面上来分析探讨。黄勇军让有兴趣的同学自己报名,很快,广场舞研究团队召集到了12名在读本科生和4名在读研究生。
  就从这年秋天起,这个团队对广场舞大妈进行了3年的跟踪调研。没有经费支持,他们就采取就近原则,跟踪长沙市内如师大0731团队、贺龙体育馆和火炬村的团队,学生寒暑假回家跟踪了湖南、宁夏、江西3省8个地区的20多支团队,深度调研了100人左右。研究全程并没有动用摄影、摄像等其他记录手段,“访问,记录,思考,写作,我们只做专业范围内的事,纸和笔就够了”。黄勇军说。
  
广场不是你想来,想来就能来
  广场舞有一个名字,叫“绝经舞”。听着挺俗,却代表了大妈们的“圈子概念”:年轻人别来,男人也别来。这样的“排斥机制”,让一心想要闯荡“舞林”的这群年轻人在一开始就有些无所适从。
  已经是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硕士研究生的曹露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在参加广场舞研究团队时,她还是湖南师范大学的一名大三学生,在黄勇军老师提出对广场舞的研究设想后,曹露便报了名。
  刚开始的时候,曹露只敢在旁边远远观察,后来她摆出一副对广场舞很有兴趣的样子,跟在后头一起跳。“瞎跳了几次”之后,曹露找到队伍中一位比较年轻的大妈,表达了想“入伙”的意愿。第二天,特意提早来到广场的曹露见到了这支名为“0731广场舞队”的组织者谭佳怡女士,并提出想要参加广场舞活动,“她很意外,但答应了,还表示我不用交会费”。
  (下转A04版)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