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15年11月10日> > 总第2586期 > b01 > 新闻内容
数字媒体部:我们是这样转变的
新闻作者:彭涉涛  发布时间:2015年11月10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转变
  辣妈彭敏接手今日女报数媒部首席编辑之前,做了十多年报纸采编工作。以前她总是思考这样的问题:这个题有关注度么?主编会通过么?易操作么?而现在,她的思考变成这样:微信粉丝到底喜欢看什么?什么样的内容才能带来更多粉丝?
  从彭敏点击微信公众平台发送键那一刻起,一场无声的战斗就开始了。决定她战斗力高低的标准和以往不同,以往报纸发出去后,反馈弧度会很长,且没有数字量化,而现在,微信文章最下方那行低调灰色的阅读数,就会很快反映出当天的成绩。同时,这些数字也代表着微信粉丝的喜好,她可以根据阅读数、转发数以及评论,了解读者的“口味”,选择粉丝喜欢的话题。
  从周报编辑变身为微信编辑,彭敏比过去更加关注热点新闻,因为,微信每天都得有个当红辣子鸡的大头条才行啊!所以上周她策划了微信头条的二孩话题,嘿,效果不错,稳居本月热门头条前三强。
  阵痛
  曾几何时,作为报纸编辑记者,我们也会有些“阵痛”。应付很多不愿意接受采访的新闻当事人,深入乡村僻地去挖掘新闻事实,还会和各种不同的新闻人物反复纠结,有时还受到某些人的威胁……不过,这些问题总会在我们的坚持下一一化解,新闻面前,再大的问题,也是小打小闹。
  然而,当我们这群人深入接触微信公众平台,我们才发现微信编辑系统就像脾气琢磨不定的大公主,时不时会犯个公主病。典型场景如下:我在编辑系统后台编写了N千字的头条大稿,花费半小时插图、排版、布局,在即将“杀青”之际,起身泡杯茶庆功,等回头坐稳时,却发现编辑页面一片空白,刚才编写的图文无影无踪。
  每当听闻这种噩耗,我们便会一起围拢来,分析这次的“公主病”是搭错了哪根筋,交流以往上当吃亏的经验。最后,我只好忍着一口老血,再战“大公主”,真是听者伤心,闻者叹息。
  但是,一想到以前我们做报纸采编时,应付过那么多难题,现在是不是有点太悲观了?于是,我们齐心协力,终在在“大公主”的脾气下,个个都变成了集文编、美编、技术员于一身的“高手”。
  融合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今日女报和凤网从7月开始刊发湖南女兵系列报道。这些兵奶奶多数已经八九十岁,很多几乎无法完整地说一段话。然而就是这群豁达的女英雄们,无意间的一句真情流露,让我们年轻的记者哽咽到热泪盈眶。
  如何更好地纪念她们的青春岁月?大家在一起认真讨论决定:通过报网联动的立体报道形式来展现女兵们这一生的光辉岁月,不仅将她们的英雄事迹在报上报道,更要让读者们看到她们的音容笑貌。
  采编部、数媒部、出版部和凤网联合起来操作这次选题,一方面确定采编拍摄行程,另一方面策划报纸、微信、凤网的专题页面。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视频、文字记者采访完女兵,就马不停蹄回来分工协作:编辑组负责文图稿件的编写,视频组把拍摄的视频素材剪辑成纪录片,微信组借助网络工具将定稿的文字、图片和视频整合成一条微信。出版组再连夜把这条微信内容转化成女兵报道二维码,将它镶嵌在报纸报道的版面上。
  次日清晨,当你展开报纸时,只需用手机微信“扫一扫”,就能看这篇微信的完整报道——既有报社记者采写的女兵生平故事,也有摄影记者抓拍的动情时刻,还能看到和听到女兵本人。你不但可以将这篇微信报道转发给好友欣赏,还能永远收藏在微信里随时观看。
  是的,今日女报伴随着你的阅读习惯在一天天成长:我们原来在纸里,后来在电脑里,现在也在手机平板里,我们的形式在变,然而,“凤眼看世界,见证她时代”的心,从来未曾改变。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