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15年10月16日> > 总第2579期 > a03 > 新闻内容
银发蹭课族:大学校园里的“夕阳红”
新闻作者:文: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李诗韵 实习生 孙夕珺  发布时间:2015年10月16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当走过人生四季,银发染白鬓角,如何让一颗心仍如年轻时一般鲜活?有人选择含饴弄孙,让孩子的笑容带来快乐;有人选择休闲旅行,让疲惫的身体在秀美风光中焕发生机;而有的人,则选择继续在学海泛舟,让知识带来精神上的富足。
  中国人常说,活到老,学到老。在全国各地的不少高校里,都活跃着这样一群“银发蹭课族”:他们带着板凳,背着书包,选择几门心仪的课程,静静地坐在教室里聆听老师传道授业;他们是大学生口中的“老同学”,但他们治学的热情却丝毫不输年轻人。
  尽管这些蹭课的老人大多并非为了学历而来,而是希望通过不断学习充实自我、丰富晚年生活,但他们中也有不少人因为蹭课“蹭”出了精彩:远看国外,美国52岁的清洁工菲利帕奇靠着蹭课取得了哥伦比亚大学古典文学学士学位;近观中国,山东省潍坊市50岁的保洁员王俊花在蹭课十余年后,完成了从绘画零基础到成功举办个人画展的飞跃。
  学海无涯,作为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到大学校园里去听上一堂课,已经成为越来越多老年人的选择。在重阳节即将到来之际,今日女报/凤网记者也走近那些在湖南高校里享受书香的老人,既分享他们的故事,也为各位带来老年人高校蹭课的各类贴士——人老而心不老,夕阳更比朝阳红。
  
■勤学不辍
  
蹭课“十年功”:退休老人成抗战“历史通”
  白衬衣、黑西裤、运动鞋,再把一张折叠凳装进那个用了近10年的帆布书包,早上7点,72岁的曹顺庆就急匆匆地出门了——当你以为这个头发花白的老爷子是去河边钓鱼打发时间时,曹顺庆早已赶到了位于长沙市岳麓山山腰的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听课——他这一听还听出了名堂,不仅开起了“讲座”,甚至还写了书。
  带着板凳上课去
  记者与曹顺庆老人的初次见面是今年5月初,在岳麓山七十三军公墓前坪。那时,他正坐在小板凳上,给来来往往的游客一遍又一遍地讲述属于长沙的革命故事。
  “我们湖南人是很会耍聪明的,打仗讲究的是战略。挖地洞、钻树坑、埋炸药,只要是能消耗鬼子体力的活儿,全都干过!”围坐在曹顺庆身边的年轻游客被他风趣的话语逗得哈哈大笑,一些准备去爬山的游客也忍不住停下脚步围拢了过来——这里,便成了曹顺庆的 “野外教室”。然而,会讲历史课的曹顺庆却并不是一名历史教师。用他的话说,他是师大历史学院的“高龄学生”。
  曹顺庆是个老长沙,年轻时曾在中学任教,不过主修的是理工科。退休后,他和老伴每月都有近4000元的退休金,子女工作也都顺意,在旁人看来,老两口正是享清福的时候。
  偏偏,曹顺庆就是爱“折腾”。从2005年开始,曹顺庆就带着折叠凳,步行20分钟,赶到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听课。在他看来,越是到了晚年,越要开动脑筋,既能给自己“充电”,也有益身心健康。
  “虽说是‘蹭课’,但我也是有要求的。”通过细心观察,曹顺庆想要选到与自己最合拍的课程,“上得太死板的课,我不喜欢;重复的课,我也不去”。于是,老人经常在不同教室的窗边先听上一会儿,觉得满意,他再悄悄地从后门走进去,选择最后一排就坐,尽量不打扰到老师和同学们。如果空位不多,折叠凳便派上了用场。
  最爱与学霸“斗嘴”
  如今,曹顺庆的“蹭课”生涯已有10年之久。最开始上课的教室早已搬迁,历史老师也不断“更新换代”,课堂笔记更是记了一本又一本……10年里,一切都在变化,唯一不变的就是曹顺庆爱与“学霸”斗嘴的脾气。
  “每天上课都坐第一排,从不迟到早退的学生,一般都是尖子生。”曹顺庆说,他喜欢与这些好学的学生讨论课上的内容,也曾多次在课后与他们主动搭话,却没少碰壁。“我教过书,知道这些成绩优异的孩子往往比较闷。不过,学习进步还是需要思想碰撞,我不介意主动出击。”
  于是,每当下课铃声响起,曹顺庆就拿着笔和纸,笑眯眯地走向那些坐在教室前排的学生,时而问问专业问题,时而聊聊日常生活。渐渐地,不少学生都接受了这位“高龄同学”。
  “很多知识是课堂上学不到的。”最让曹顺庆印象深刻的一个“同学”结识于2009年。当时,曹顺庆正在该院大二学生的历史课堂上旁听。突然,坐在第二排的一名男同学举手提问:“老师,我觉得这一段历史与资料记载有所出入。”
  这下,整个课堂都沸腾起来,学生和老师围绕“1941年长沙会战”的抗战经历展开了讨论。曹顺庆是同意老师的观点的,他翻着自己之前写下的笔记,试图找到答案。直到下课,他终于翻出了与历史资料相符合的讲课内容。
  “同学,你这个观点不对。”曹顺庆将自己的想法一条条罗列出来,对照着这位同学的每一条观点进行辩论。两人各持己见,争得面红耳赤。最后,曹顺庆用一大堆笔记本“征服”了这名提问的学生,两人还成了朋友。此后的两年时间,即便曹顺庆没有去上课,这名同学也会将笔记整理好,私下与他交流。如今,曹顺庆的这位“忘年交”早已大学毕业,成为广西师范学院的一名历史课教师,“但只要有时间,他回长沙时还会来看望我,他说爱学习的老人都值得尊敬”。
  笔记成书,献礼抗战70周年
  “学习,除了给自己充电,还应该回馈社会。”曹顺庆说,之所以在历史学院坚持听课数年,是因为自己能从不同老师身上学到不同的知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然后总结出最适合留给下一代人的知识”。
  自2013年起,曹顺庆便开始将自己在课堂上记录下的历史故事一一整理出来——从1939年到1945年,在长沙展开的大小战役,他都背得滚瓜烂熟。白天,他来到岳麓山七十三军公墓前坪给游客讲故事;晚上,他就用笔一字一句地记录温习……终于,在今年9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曹顺庆成功撰写了《长沙保卫战》一书。
  “我愿意自费出书,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历史、学习知识。”曹顺庆说,只要还能走路,他就会穿着白衬衣,继续行走在大学校园里,“这是充实而幸福的晚年生活,我要坚持下去”。
  
蹭课也能很专业:老夫妻挑战ABC
  同在岳麓山下,湖南大学的外语公园里常常会出现一对头发花白的老夫妻,拿着单词本,气定神闲地背英语单词——68岁的老太太贺梅(化名)是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的“老学生”,闲着的时候,她总会叫上老伴一起走进校园,与朝气蓬勃的大学生为伍,也在书海里汲取知识和乐趣。
  说贺梅是“蹭课族”,她皱着眉头不乐意。她告诉记者,自己和老伴都是湖南大学离退休办举办的老年大学里的学生,“自家的学生听课,那不叫‘蹭’!”
  “老年大学里教的东西很简单,一下就学会了。”为了挑战高难度,贺梅在老年大学上了两年课后,便悄悄地将“教室”转移到了年轻大学生身边,按着自己的兴趣,学起了英语。
  之所以选择去外国语学院旁听,也与贺梅年轻时的经历有关。20年前,因为工作调动,她与老伴来到了长沙。由于从事的是外事工作,贺梅经常要和外国人打交道。久而久之,贺梅的英文便在工作实践中练得越来越溜。
  “那时太忙,除了一些日常用语,压根没时间去系统地学习英文。现在时间充裕了,正好补补课。”不打扰学生,是贺梅夫妇去教室旁听时最在意的事情。不过岁数大了,贺梅很难在第一时间消化老师传授的知识,所以,她便将不懂的内容抄在本子上,课后再去请教老师和同学。
  “毕竟不是这正儿八经的学生,连学费都没交,能来听课就很不错了。”尽管常给自己宽心,但贺梅有时还是会因为“学不进去”而感到焦躁。有一次,因为老师讲课进度太快,她没来得及记下相关的内容,急得直抹眼泪,“下课时被一个小姑娘看到了,怪丢人的。不过,她很耐心,跑过来给我讲解清楚”。
  认识贺梅的同学都叫她“旁听奶奶”,不过,贺梅说,她更多的时候是在外语公园里自习。作为大学课程中的必修课,不仅仅是外国语学院,别的专业的大学生也都要学习英文。于是,湖南大学的外语公园便成了一个“五味俱全”的英语学习基地。
  “嗨,奶奶!我是新闻专业的学生,有空你也来我们专业听听课呗!”今年4月,贺梅像往常一样在外语公园里背单词,遇上了一个可爱的姑娘小轩。贺梅说,其实很多湖南大学的学生都与她有过一面之缘,“不过,这是我第一次被邀请去听课,挺开心的!”
  后来,小轩为贺梅和老伴拍了照,还把贺梅的故事发到了朋友圈里:“活到老,学到老,奶奶的学习精神催人奋进。她还在学习,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
  当然,一直支撑着贺梅不断进取的精神动力还是来自于她的老伴:“他是一个开朗的人,从不会让自己闲下来,唱歌、跳舞、打太极,样样精通。”受老伴乐观个性的影响,贺梅对自己的晚年生活也充满了期待,“人虽老了,但只要心不老,青春便还没有走远,我便还能做很多事情”。
  (下转A04版)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