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15年10月09日> > 总第2577期 > a05 > 新闻内容
呦!看屠呦呦的三个缘分
新闻作者:整理/唐天喜  发布时间:2015年10月09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刚刚过去的国庆长假,浙江省宁波市开明街一幢平凡的老宅前,从10月6日开始突然有不少民众前来拍照合影留念。
  这幢老宅有什么特别之处吗?原来,10月5日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的老家就在此处。
  鲜为人知的是,在屠呦呦的技术支持和帮助下,湖南成为了全国第二个青蒿素的生产场地。
  
与蒿之缘
  很多人都知道了,就在10月5日下午5点30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我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奖。据了解,这是中国科学家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屠呦呦因发现了治疗疟疾的新型疗法——青蒿素——而分享一半奖金。一同获奖的还有爱尔兰医学研究者威廉·坎贝尔、日本学者大村智,他俩分享另一半奖金,因为找到了治疗线虫寄生虫的新疗法。
  这两个发现为人类提供了战胜这些疾病的强大手段——它们每年影响数以百万计的人们——为改善人类健康和减少病患痛苦做出了无法估量的贡献。
  疟疾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一大顽敌,与艾滋病和癌症一起,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世界三大死亡疾病之一。全世界每年约有4亿人次感染疟疾,每年至少有100万人死于此病。感染和死亡者主要集中在相对贫穷的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根据世卫组织的统计数据,自2000年起,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约2.4亿人口受益于青蒿素联合疗法。约150万人因该疗法避免了疟疾导致的死亡。
  青蒿素是从中国的一种植物青蒿中提取所得。其发现者屠呦呦最开始与蒿结缘,与其姓名有关。1930年12月30日,屠呦呦出生于浙江宁波,父亲根据《诗经》里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给女儿取了这个名字。宋代朱熹注称,“蒿即青蒿也”。有学者笑言,也许老先生早料到女儿将与青蒿结下不解之缘。
  宁波开明街26号,是目前这条街上仅存的近现代建筑,其主人是经济学家,曾任香港甬港联谊会会长的姚庆三(1911年-1989年),而姚庆三是屠呦呦的舅舅。小时候,屠呦呦就住在外婆家,一直在那儿长大。从10月6日开始,不少宁波市民带着家中的小孩前来参观旧居,希望孩子能好好学习,沾沾喜气。
  85岁的屠呦呦得知获奖后一夜未眠。她说:“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获得诺贝尔奖是一个很大的荣誉。青蒿素研究成功,是当年研究团队集体攻关的成绩。”
  
与传统医学之缘
  父亲的取名让屠呦呦与蒿开始结缘,而让她最终名扬世界的,却是与传统医学之缘。
  屠呦呦在获奖后表示:“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对防治疟疾等传染性疾病、维护世界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青蒿素的发现是集体发掘中药的成功范例,由此获奖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这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中国科学家的骄傲。”
  青蒿素发现始于半个世纪前的“523项目”。
  1967年,越南方面向中国求助,说反侵略战争中对付疟疾实在药物匮乏。中国同时考虑到中国南方的需求,决定1967年5月23日启动全国范围内的抗疟新药研发。
  开始,“523项目”下达的时候,研究人员曾经奔着灭蚊子、制新药和针灸等五个方面使了两年劲儿,然而并没啥成果。
  1969年,39岁的屠呦呦加入。“这一项目是在国家支持下进行的,我参加这一项目时是1969年,当时担任科研小组的组长。”屠呦呦回忆。不过,如今是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的她,当时的职称仅为实习研究员。
  那个时候的研究,其实如同大海捞针一般。研究者们前前后后试了四万多种草药。屠呦呦也不例外,在研究的前期,她的目光一直盯在胡椒上,后来还分离出了胡椒酮晶体。但是这个也不是她要找的东西。突然有那么一天,屠呦呦的灵感被一本古书激发了出来——晋朝的葛洪写的《肘后备急方》里说了一个治疟疾的药方:抓一把青蒿,用水泡了以后,绞成汁全喝掉。
  屠呦呦按照葛洪的方法成功地发现了青蒿素?
  当然不是。
  要是这个方法真的管用,那么疟疾岂不是早就被攻克了。
  事实上,屠呦呦研究小组后来也对青蒿做过试验,但水煎剂无效、95%乙醇提取物药效仅30%到40%。
  屠呦呦突然想到:会不会是提取过程中,有些环节会加热,从而破坏了药物的有效成分呢?如何才能在不破坏有效成分的前提下提取出来呢?
  1971年下半年,屠呦呦本人提出用乙醚提取青蒿,其提取物抗疟作用大大提高。1971年10月4日,其提取物对鼠身上的疟疾表现出了100%的抑制率。1972年3月,屠呦呦在南京“523项目”的会议上报告了这一结果。
  今年10月6日下午,屠呦呦做客人民日报客户端时回忆:“我们那时候做科研非常艰苦,三班倒,礼拜天还要加班。我做了(研究的)大概200多种中药,提取方法加起来380多种,全部没成功。做到191次实验以后才发现这个有效。”而为了测试提取物的效果,她和同事们一起服药亲自体验药效。“我的两位同事跟我一起试服了。只有证实药物安全,才能放心投入临床给病人服用。”
  青蒿,中国南北方都很常见的一种植物,郁郁葱葱地长在山野里,外表朴实无华,却蕴含着治病救人的魔力。而屠呦呦恰如青蒿一样,虽然自谦“只是一个普通的植物化学研究人员”,但她却在科学追梦途中,用一株小草拯救了世间许多人的生命。
  2011年9月23日,屠呦呦获得了美国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她说:“科学研究不是为了争名争利。希望我的获奖带来新的激励机制,激励科技工作者以现代科学手段不断认识传统中医药,更好地为世界人民造福。”
  
与湖南之缘
  鲜为人知的是,屠呦呦与湖南渊源颇深。
  当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消息传到湖南后,湘西有人在朋友圈中晒出了与屠呦呦的合影照,引来了很多人的共鸣。
  2000年前后,时任吉首制药厂厂长的高纪辉通过中国中医药研究所的几位专家认识了屠呦呦,并将青蒿引进到湘西。随后,屠呦呦专程来湘西考察。高纪辉回忆,屠呦呦去了农民的青蒿种植基地,还在吉首制药厂参观,提出了技术改造的意见。在屠呦呦的技术指导下,吉首制药厂提取出了青蒿素,一公斤的青蒿素售价2000元左右,送往昆明制药厂和桂林制药厂。刚开始每年只能生产一两吨,后来年产可达5至6吨。湖南也因此成为了继重庆之后的第二个青蒿素生产省份。
  最早开始人工种植青蒿的湘西农民叫李长喜,他是泸溪县浦市镇长坪村人。2006年时,他还有另一个身份——泸溪县曙光生物科技药材种植购销协会理事长。2006年11月26日下午,李长喜在参加完第六届“新世纪之声”《爱我中华》活动表彰大会后,和高纪辉、谭必文以及摄影师邓和生等人,来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拜访该院的首席研究员屠呦呦教授,并合影留念。
  
TIPS:她是“三无”科学家
  因“文革”历史条件所限,屠呦呦没有博士学位,也无留洋背景;另据了解,屠呦呦曾几次被提名参评院士,但均未当选,她因此曾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从1901年开始颁发,第一位获奖者是埃米尔·阿道夫·冯·贝林,他的主要成就是对白喉血清疗法的研究。在所有获奖者中,最年轻的32岁,最年长的87岁,平均58岁。其中还有11名女性获奖者。
  (综合新华社、中新社、《人民日报》、《果壳》、《湖南日报》等)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