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15年09月08日> > 总第2570期 > b02 > 新闻内容
被曝光后,他们五次找我“私了”
新闻作者:李诗韵  发布时间:2015年09月08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凌晨12点,手机又响了——
  还是陌生的座机号码,还是接通了就挂。我也不记得,这样的事情在我当记者以来,到底发生过多少次,可最近的这次,缘于我7月底一篇暗访稿件的刊登……
  7月初,还在报社坐班的我接待了一名神情紧张的中年农村妇女。跟她一起蹲坐在报社大门口的,除了两位年迈的老农,还有一个硕大的公文包。妇女从包里拿出一叠资料说:“这个,全都是罪证!”罪证,这个词,听着有些严重。我不敢马虎对待,便请他们上楼,看了看材料——一份数百位村民盖手印、签字的文件摆在眼前,直指村医疗室欺压百姓。
  医患纠纷,本是如今的一大难题,这般声势浩瀚的指责究竟是医闹还是事实?没做采访前,肯定不能下定论。于是,我向主编报了题,得到采访批准后,接下来的多日时间,来往于两地,试图用暗访来了解事情真相。
  两天的“蹲点”还是有收获。为了证明材料的真实性,我曾挨家挨户敲门打听,录音、笔记、互换联系方式。这也是记者的一种自保手段,看似多余的这些事儿只为让稿件刊登后留些证据。最终,坚持近20天的采访结束了,稿件如期刊登。然而,我的烦恼却再一次开始——
  “你是姓李的吗?”报道刊登后的第二天,一个陌生电话接通了,这是毫不客气的开场白。可能是有过经验的缘故,我的直觉告诉我,这低沉的男人就是来找麻烦的,于是我大方的自我介绍了一番。“那就对了,找的就是你。知道你做过什么吗?你麻烦了!”听到这儿,我竟不由自主地在脑海里将近期做过的负面新闻全重现了一遍,究竟是哪一家“大爷”要来“寻仇”?我礼貌回应:“不好意思,麻烦您说清楚,找我有什么事吧!”接着,就是劈天盖地的狠话,骂完就留下最后一句:“7月底的稿子,记者都被村民骗,你有麻烦了!”没多久,那位申请维权的妇女便给我致电,慌张地哭着告诉我,“记者,我对不起你,他们说要告你做假新闻,让你撤职!”说来奇怪,记者这职业挺“作”的,自己明明慌了神,却还能一本正经地安抚她,“没事,我们采访扎实,证据充分,不怕他们!”
  说完,本在回家路上的我,便打了个车,立马返回报社。摊开那些采访的笔记,一个又一个地拨通报道对象的电话,我强迫症似的一遍又一遍地问他们:“这个事确实存在吧?”直至每一个村民坚定地回答我:“记者,您是帮百姓的,我们一定支持你!”
  第三次“交手”便是一周后。本以为早就该被投诉的我,风平浪静地度过了一周。这一次致电,对方的口气竟软了下来……“我们知道你也是专业的新闻工作者,能写报道肯定做了功课。要不,我请你再来一次吧,我们当面沟通?”这话一出,我真怕了!首先想到的就是“鸿门宴”,一个几天前还在跟我说“你有麻烦了”的人请吃饭,谁敢去?那就继续保持高冷,我用一句话回绝他:“稿子有什么问题,请找报社!”
  这一次对话,本以为让我们的私下“交手”划了句号。15天后,本该忘了这一“麻烦”的我接到了报社行政部领导的电话:“有几个县里的领导点名找你!”不巧,正在出差,我没法到场。吃过闭门羹,对方留下一份文字材料就离开了。回报社后,我仔细看过材料上对我报道内容的指责,并没有发现任何“虚假成分”,而材料最后,对方也只是希望我们能做个正面后续,挽回受损声誉。
  最后一次通电话,便是次日。一改当日的强悍态度,“干部”用沟通的形式与我交流报道内容中的某些现象,也肯定了我报道的真实性,最后热情地“欢迎记者再去当地,挖掘正能量”。
  这样的“麻烦”总算告一段落,可我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我再一次阅读那篇报道,有着不同的感受——或许,对读者而言,你们看的是新闻,过目即忘;可每一篇报道,对记者而言,都是用身体和心理的煎熬换来的,对每一位报道对象而言,都可能是生活的转折点。我们不能过目即忘,你们看新闻,我们做旧事,一起关注后续,这也是新闻报道的意义所在。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