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15年08月07日> > 总第2561期 > a04 > 新闻内容
暑期培训班的这些“坑”,别踩!
新闻作者:整理: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陈泱  发布时间:2015年08月07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热闹的暑假,高涨的不只有温度,还有家长们给孩子报培训班的热情,英语、书法、国画、声乐、游泳、围棋……基本没有你想不到的。培训机构当然也在这个旺季“大显身手”,从各种趣味班、入门班、特长班到各类补习班、提高班、冲刺班,再到极具诱惑力的“一元培训班”、“名师一对一辅导”、“一星期考试成绩提高20分”……面对铺天盖地的宣传,各位真的足够冷静吗?
根据以往的经验,每到暑假,就会出现一股家长刚报完培训班便开始消费维权的小高峰。培训市场门道颇深,如果不冷静、客观分析,往往会不仅花了冤枉钱,还浪费了孩子宝贵的假期时间,甚至掉进补习班的种种“陷阱”。今天,我们就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掉过“坑”的过来人的教训,在看他们吐槽的同时,也希望能给大家一点借鉴。


陷阱一:缺乏标准,收费择师“凭感觉”
郑州某英语补习的一对一培训价格为每小时100元到200元不等,一个暑假的费用在3000元到7000元之间。有些机构在家长询问学费的时候往往不立即给出具体的标准,而是提供符合家长心理预期的较低价位,在最后却总是会超出预算,但家长此时已经骑虎难下。
除此之外,各培训班的收费一般没有统一标准。长沙一家少儿英语培训机构一期英语集训营的费用为4500元,但对于收费标准的制定,一位工作人员说:“只要家长能接受,我们就收呗。”
暑期艺术培训的一个热门是少儿钢琴,且钢琴培训收费不菲。长沙钢琴培训机构价格相差悬殊,低的一节课80元,高的达800元。至于原因,一些培训机构解释,他们是根据授课老师的水平实行不同收费。但如何确定授课老师的水平,目前并没有权威标准,家长们在选择时要么听朋友介绍,要么听培训机构推荐,几乎就是“跟着感觉走”。
■TIPS:家长在咨询时就应该知道详细收费标准,在确定孩子的学习计划以后敲定收费总额,切不可被咨询师们牵着鼻子走。

陷阱二:虚假宣传,在校学生变“名师”
“前后向培训班交了4万元,最后儿子考试竟无一科合格!”广州珠海区的李先生在儿子的补习问题上可算是“赔钱又折兵”。
原来,李先生为了让儿子提高考试分数,找到了当地某补习社。让李先生一眼相中该补习社的最大诱因是补习社广告上非常醒目地打出了“补习老师都是特级、一级教师”,当时补习社的业务员也保证老师都是来自一级名校的任课老师。谁知花了血本后,李先生儿子3个科目的考试总分才70分,无一科合格。气愤的李先生在找上补习社后才发现,负责补习的老师居然全都只是刚毕业的大学生。
■TIPS:家长应该对培训机构进行考察,对师资做一些暗地的了解,毕竟这些机构不一定能找到真正适合孩子的老师。

陷阱三:霸王条款,报名容易退款难
有些孩子在培训班上了一段时间课后发现效果不佳,就理所当然地会要求退学退费——但事情往往没这么简单。
德州的王女士最近就遇到这样的烦恼:“孩子中考刚结束,就找了一个培训班上课,可上了两天,他说老师教得很一般,我想退钱,对方却拿出协议来拒绝。”
原来,王女士的孩子喜欢在课堂上提问,但老师有时候却不理他,不少问题老师也答不上来。王女士说,她后来得知该培训班的很多老师只是在校大学生。
6月23日,王女士拿着培训机构开的发票要求退钱,可是对方却拿出当初签的协议,协议中清楚地写着:“因自身原因退学,概不退款。”“这简直是霸王条款!我要求的只是退剩下的部分学费,已经上过的这部分不要,可他们却分文不退。”王女士说。
相较于孩子至少上了几节课的王女士,宁波的范女士就更郁闷了。前不久,范女士花700元为女儿报了暑期游泳培训班,但随后她发现,培训班一个教练要同时教十几个学员。因为担心影响培训效果,她提出退班退费——但培训机构拒绝了。范女士很不理解,自己交了钱,也没有上过一堂课,为什么就不能退钱?
■TIPS:家长在签订培训协议时一定要仔细查看条款,协议应详细注明培训内容、课程设置、收费标准,特别是开课后是否还有另外收费、退学如何退费等内容。同时,要妥善保管协议及收费票据,以便发生纠纷后作为维权依据。

陷阱四:夸大成效,骗你没商量
李先生在6月向某补习社交了10000元,为孩子补习语、数、英三个科目。“补习社承诺一定可以让小孩升重点初中,而且还拿出了许多在补习社补习过的学生的成功例子给我们看。”尽管价格很贵,但李先生还是交了钱。
可最终的结果让李先生大失所望,李先生的小孩不仅有的科目“原地踏步”,有的更是出现了退步。后来李先生才得知,补习社的所谓成功例子都是从其他补习班偷过来的,那些学生根本就没有在该补习社就读过。
更让李先生生气的是,该补习社给小孩补习时,不过就是将一些市面有售的课外习题册给小孩做做,做完以后再对做错的题目讲解一下,根本没有什么特色,有的题目甚至平时在课堂上已经做过。
■TIPS:所谓“保过”、“包提分”,多半只是噱头。即便对方承诺“不过退款”,其退还的也只会是部分培训费用,至于书本费、杂费之类的费用都不会退。消费者即便拿到部分退款,其付出的金钱也会比参加一般培训班的高。所以在选择培训班时不要盲目听信宣传,而应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

陷阱五:没有资质,“草台班子”遍地开花
除了大型的培训机构,一些“草台班子”在居民区里租一间房,雇几个“老师”,将房间改为“教室”,便煞有介事地开课了。这些较为“平价”的教育机构往往更受外来务工人员青睐。
虚有其表、无证经营的事不仅发生在孩子的培训班上。广州的孟小姐在今年报名参加某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培训中心的心理咨询师培训课,交了3180元培训费。当时该中心承诺培训结束后,会在5月份安排其参加全国心理咨询师资质考试。一心认真学习备考的孟小姐在4月才发现,培训中心并不能帮其报名参加资质考试。孟小姐前往劳动部门查询,方得知该培训中心并无培训资质。
■TIPS:选择培训机构时,要查看该机构的《营业执照》和《非学历教育资格证》,并通过相关途径查明真伪。
(据《广州日报》、《德州晚报》、《大河报》、《现代金报》等)

■链接

那些培训班爱用的“噱头”
低价
低廉的价格往往能够吸引人。这个暑假,很多培训机构纷纷推出“1元能上10次课”的特价“1元班”,甚至还有免费听课的“零元班”。面对这个“脚底价”优惠,有些家长很兴奋,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抢上再说。但培训机构不是慈善组织,怎么会做这种明显“赔本赚吆喝”的买卖?业内人士指出,其实这只是培训机构通过低价课程吸引生源,最终仍会通过“续费”来占有市场。而如果家长仅仅因为贪图便宜而大量地占用孩子的周末和寒暑假期,那么,孩子的身心健康又该如何保障?同时,在如此低廉的价格下,孩子付出了时间和精力,学习的效果也不一定有保障。
名师
家长普遍认为名师教学质量有保证,培训机构也迎合这一心理,纷纷打出“名师面对面”、“特邀XX大学教授、“千分考命题研究专家”等一系列看起来十分“高大上”的宣传,让家长甘心掏钱。但实际上,有些培训机构并没有花大价钱去请名师,其请来的老师甚至有的还是高校在校学生,有的则是在课堂上放名师的视频投影充数。而家长发现上当,培训机构却往往以“因自身原因中断学习的不予退费”为由,拒绝退还学费,家长只能吃闷亏。   保过
对于要参加各类考试的人群来说,“保过”、“包提分”这样的宣传无疑是最吸引人的。所谓“保过”的各类培训班价格也十分高昂,洛阳公务员考试的“保过培训班”,最贵的竟达38880元。但实际上,除了封闭式、高强度的练习,这类培训班所授内容与市面上常见的各类辅导材料内容并无二致。某培训班老师也直言,“我们不签订保过协议,虽然张贴的海报上写着,但要说‘保过’真的不现实”。
而业内人士分析,“保过班”是一种不会赔本的买卖。一般来说,进入面试的比例通常是3:1,收费10000元的“保过班”如有30人进入面试,其中10人就可能通过面试。十多天的培训,教育机构即获利数十万元,再加上部分没有通过笔试、面试的考生的食宿费、材料费等,盈利不言而喻。

■编后
教育部曾明文规定,严禁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组织、要求学生参加补课,但暑期的校外培训班则迎合了部分家长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每位家长都有一本属于自己的教育经,我们并不想要一味推崇类似“给孩子一个无忧假期”的观点,只是在面对培训班时,家长要理性看待,慎重选择。
比如,如果要让孩子参加培训班,则应多尊重孩子的选择,在他们感兴趣的前提下,尽量选择那些有利于发展孩子特长的项目。同时,家长也应综合考虑孩子的学习自主性和家庭经济情况,不要盲目攀比。而如果真的遭遇到了培训陷阱,导致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也不要忍气吞声,要勇于维权,及时向有关政府部门申诉或向各级消保委投诉。
总之,暑假是孩子放松休息的时间,学习虽然重要,但也不能给孩子太大的压力,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更重要的是,家长们在热衷于让孩子上各种培训班的同时,千万不要忽视自己对孩子的教育、引导。其实,对于孩子来说,家长的教育是任何培训班都无法替代的。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