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15年07月21日> > 总第2556期 > a03 > 新闻内容
革命伉俪:一文一武共硝烟
新闻作者:口述:赵贺勋 张生荣 记录: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凌晴 摄影: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吴小兵  发布时间:2015年07月21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个是狼牙山下的文艺骨干、剧团女主角,一个是经历过鼎鼎有名的“强渡大渡河”、“平型关大捷”的老战士;原本只是抗战路上擦肩而过的短暂缘分,一同吃了三天饭、没说一句话就要各奔东西,但机缘巧合,唱军歌的她与吹军号的他,自此相依相伴69年。
  6月26日,在湖南省军区东湖离职老干部休养所的家中,分别已经92岁、96岁高龄的赵贺勋、张生荣伉俪,向今日女报/凤网记者讲述了抗战时期的种种过往,打鬼子、搞生产,还有这段红色婚姻,都是老夫妻记忆中最不可磨灭的存在。


  我家住在狼牙山下
  在抗日战争中,狼牙山抗日根据地一直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既是晋察冀根据地的东大门,又是八路军对日作战的基地和大后方,同时也是打击日寇的前哨阵地。
  1923年6月,我出生在河北省保定市易县的南杜岗村。你看华北地区的地图就知道,河北易县就挨着北京市的西南边,属太行山脉。站在我家门口,就能望到二十多里外的狼牙山主峰——棋盘陀。“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同年9月24日,河北保定城陷落。1938年,为最终控制华北农村,日军发动了猛烈攻势。
  我是中农出身,小时候家里有6亩地,家庭条件还可以。日本人一来,抢掠、强奸、屠杀,无恶不作。那时,我年纪还小,成天躲啊、跑啊,一听见喊“鬼子来了”,就跟着乡亲们往山里钻。我家的房子也被日本人烧了,烧得一干二净!
  因此,哪怕到了后来,战争结束了,日子好过了,我很长时间都不愿意用带“洋”字的词语:“洋火”、“洋布”、“洋烟”、“洋酒”……为什么?“洋”字代表着屈辱、仇恨呐!

  五壮士的悲情一跳
  1941年,抗日战争进入极端困难的相持阶段。日寇视狼牙山根据地为眼中钉,是年秋,他们调集重兵,对其进行“铁壁合围”。
  9月25日,晋察冀军区一分区一团七连六班五名战士为掩护主力部队转移,将一支2500人的日伪军引上了狼牙山的悬崖绝路,最后跳崖。五人中,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为国捐躯,葛振林、宋学义因被悬崖上的树枝挂住而获救。
  1939年,轰轰烈烈的百团大战打响了。为了支援战士们打鬼子,我们积极筹粮筹款,保障部队供给。说起当时老百姓对前线的支持,那就和歌曲《在太行山上》唱的一样:“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
  没上战场,咱们妇女同志就替战士们做军鞋、缝军衣。他们在冀中平原打仗,都穿软底鞋;到了咱们太行山区,要是再穿软底鞋,那脚底就要磨出泡,所以得穿硬底鞋。我们专门缝制的硬底“实纳帮子”,最结实不过。
  “百团大战”节节胜利,这让日军恼羞成怒,因此,他们想尽一切办法企图摧毁八路军的指挥机关。
  1941年,日军向易县进军,意图包围杨城武司令员指挥的晋察冀军区一分区。为了掩护大部队,我们的五个战士拖住了敌人,将他们引向断崖,最后自己跳下悬崖。
  这在当时可是大事!身边的姐妹们没有不知道的,对日本人恨得咬牙切齿啊!我哭了,远远望着高高的狼牙山,心里好难受。

  成为女主角,演一场哭一片
  在1942年5月召开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提到:广大文艺工作者纷纷走向农村、工厂、前线,创作了大批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新编歌剧、戏剧《血泪仇》、《白毛女》,歌曲《黄河大合唱》,小说《小二黑结婚》就诞生在这个背景下,成为教育群众、宣传抗战和发展生产的有力武器。
  1940年11月到1942年4月,我在易县九区抗联宣传队从事宣传演出工作,也感受到了人民群众高涨的革命热情。
  那时,我是我们剧团的女主角,演过《血泪仇》、《穷人大翻身》、《小过年》……在《血泪仇》里,我演王东才的老婆,她被反动派强奸迫害,最后被逼死,惨得很呐!
  排戏并不容易。我没有文化,拿到发下来的剧本,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背,一句台词都错不得。一上台,我立马就入了戏,尤其每次演到王东才的老婆被奸污、自尽的场面时,我的眼泪一下就流下来了。我一哭哇,乡亲们就在台下跟着哭成一片!几乎场场都听得到观众的哭声。

  不与民争食是铁的纪律
  1942年,由于日寇的封锁和扫荡,晋察冀边区进入了最困难的时期。当时的司令员聂荣臻签发过一条“树叶训令”,内容是禁止部队采摘村庄附近15里范围内的树叶——“宁可饿着肚子,也不与民争食。”
  从1941年春天开始,日军的扫荡规模一次比一次扩大,一次比一次野蛮、毒辣。惨无人道的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就是他们冲着我们华北地区来的。更为雪上加霜的是,1942年春天又发生了大旱。
  当时,驻扎在易县的一分区部队给养非常困难,有的战士饿得全身都水肿了。一些小战士实在是太饿,私下总结出一个办法,盛粥时第一碗不能盛太满,先少盛点儿,这样,赶紧吃完了还能再添上一碗。
  老百姓家里的粮食被鬼子洗劫一空,这时树叶和野菜就成了主要的口粮。“一树榆钱半月粮”,在青黄不接的阳春三月,一棵树上的榆钱能顶上半个月的粮食,供一家老小度过饥荒。
  就在苦熬饥荒的时候,我们突然发现,每天一起摘树叶、挖野菜的战士们不见了。原来,他们的上头下了一条训令,禁止部队在村子周围和老百姓争口粮。战士们没有不遵守的,纪律观念非常强。老百姓很感动啊!所以你看,咱们的军民关系之所以这么融洽,是有原因的。

  开国上将杨成武的爱人为我们张罗婚礼
  1942年4月起,赵贺勋成为了易县南杜岗村的村妇女委员会主任、缝补队队长。1946年,她与张生荣结婚。之后,赵贺勋一路跟随张生荣,先后在察哈尔军区、四野补训师、湖南军区等地工作。
  认识我家老头子,是在1946年。由于易县是晋察冀一分区所在地,来来往往的部队很多,老百姓纷纷腾出地儿给战士们吃、住。人多铺少,怎么办呢?当时,部队里不管是当官的还是当兵的,都一视同仁,一律睡门板,不准占用老百姓的床。
  张生荣被安排在我家,吃了三天饭。他人忒老实,不爱说话,三天里我俩一句话都没说上。几天后,我家突然来了个通信主任,还带了几个兵,这阵仗把我给吓了一跳。原来,这个主任是来说媒的。他告诉我,张生荣27岁,虽然年纪不算大,但已经是个“老红军”了,走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参加过很多险恶的战斗。
  (下转A04版)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