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15年06月16日> > 总第2546期 > a05 > 新闻内容
“80后”国际造口师,独创7项护理专利
新闻作者: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邓魏 通讯员 商艳鑫 图/吴小兵  发布时间:2015年06月16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6月的某个下午,风雨欲来,天色阴沉,龚丽娜走在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外科大楼的走廊上,她手里拿着一个箱子,面容凝重,行色匆匆。“你看,那个提箱子的护士又来了。”走廊上不少人窃窃私语——在医院里,医护人员提着箱子走来走去的人并不多见。或许人们还不知道,这位该院神经内科ICU室护士长,除了要负责重症患者的护理工作,还要负责“盯住”医院所有患者的伤口——现在,她这是要去负责护理某个患者的伤口了。
  
她是患者,也是“拼命三郎”
  龚丽娜给人很恬静的感觉,脸上挂着淡淡的微笑,说话细声细语。
  熟悉龚丽娜的人才知道,她是湖南为数不多的“国际造口师”之一。
  很多人从未听说过造口师这一职业。造口是针对直肠、膀胱病变,为了保住患者的性命,医生会手术切除病变的部位,然后在患者的腹部一侧开一个口,患者的排泄物通过该造口排出体外。
  可以想象,从事造口护理工作,就是要和恶臭、腐肉、脓水甚至蛆虫打交道。但对龚丽娜来说,这是小菜一碟,“在重症室工作,经常正吃着饭,突然就要给患者弄大便,弄完了又接着吃饭”。
  在拿到“国际造口师”证之前,龚丽娜是一名优秀的护士。2008年,她28岁,任神经内科ICU护士长,别看她管着17名护士,可很少有人知道的是,她其实也是一个病人——体检结果显示:她每天有4万多次室性早博,属于较为严重的心脏病,每天必须药物治疗控制病情。但龚丽娜仍坚持边治疗边工作。
  忙,是大家对这个年轻护士长的第一印象。
  2010年,龚丽娜更是忙上加忙。神经内科7病室护士长因病手术,龚丽娜又开始兼管7病室。她每天坚持提早一个小时去8楼的神经内科ICU查房,再跑去4楼的神经内科7病室查房,双倍的工作,曾让她一周内体重骤减了5公斤。
  经常与各种伤口打交道的龚丽娜很快有了新的苦恼:在传统的护理方法下,患者的伤口经常是干性愈合,让伤口自然结痂,患者既痛苦,又老是要换药,痊愈得也慢,还容易给身体留疤。
  直到2013年,龚丽娜进行了“国际造口师”的培训和考试后,她的这个烦恼才渐渐解开。
  那些日子,龚丽娜原本是在湖南省肿瘤医院脱产学习造口护理治疗的,可她白天上课学习,晚上还要为医院参加等级医院评审准备材料到凌晨一二点,深夜还常被叫去抢救病人。
  她家里人还记得,在一个星期里,她连续三个晚上半夜起床去抢救病人。
  经过三个月魔鬼式训练和深夜苦读后,龚丽娜以优异成绩取得了证书,成为了湘雅三医院仅有的两名国际伤口造口治疗师之一,也是湖南首批“国际造口师”。


  
让患者感觉到温度
  造口师所做的不仅是一护理工作,或许还带来了超越死生的价值。
  从上世纪60年代至今,造口师在发达国家已广受认可,但在国内历史很短。一个原因是,国内过去更重视医生,关注手术,而造口师的目标是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在“生死”之外,为医院注入更多温度。
  有个故事至今还在该院流传。一名肠癌病人手术后,因体弱伤口久久不愈,肚子上爆出的肉手都捂不住,粪液不断往外冒。龚丽娜用尽方法,终于让病人伤口渐渐愈合,出院。遗憾的是病人还是过世了。家人后来重回医院,并非追责,而是来说感谢的,“他们说,因为护理周到,病人走得很有尊严,不至于临走还泡在臭水里”。
  结合造口护理技术,龚丽娜融会贯通,将方法用在压疮等其它伤口的处理上。
  压疮至今仍是护理学领域的难题,它不仅降低病人的生活质量,而且大量消耗医药护理费用,增加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影响疾病的康复。有统计资料表明,住院老人中,压疮发生率为10%—25%。发生压疮的老人较无压疮的老人死亡率增加4倍,如压疮不愈合,死亡率增加6倍。
  龚丽娜的想法很朴素——让患者少受一些苦。她尽量让患者的伤口呈湿性愈合,这既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又不易留下疤痕。
  前不久,一位患脑梗塞的老先生,烤火时不慎被烫伤,手术创面久治不愈,伤口一直化脓不止,后来来到湘雅三医院。
  龚丽娜揭开纱布,见伤口处理得很干净,但恶臭却扑鼻而来。许多人纷纷躲避,她却急忙拿下口罩,把鼻子凑近伤口仔细闻。
  闻一闻就知道是什么病菌,知道如何应付,这可不是一般的技能。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精心处理,老先生身上的脓水和污物被彻底排除干净,病灶也被清除了。几次换药后,他的伤口很快痊愈了。
  为了方便患者们,龚丽娜不但告诉他们自己的手机号码,而且还建立了QQ群和微信群,随时随地为患者答疑解惑。
  就在前不久,有一个重症患者长年躺在床上,背部已腐烂不堪,屁股上还流着绿脓,在医院里呆了一周后回家了,通过微信上一张张照片和一段段视频,在龚丽娜的指点下,家人把他的伤口护理好了。
  不仅仅对处理伤口很有一套,龚丽娜还对多项护理用具进行了创新和改进。比如,她自制气管连接管,有效地防止了气管切开病人氧气管的脱落;自制摇床标识,降低了坠积性肺炎的发生;还自制气管切开堵管器、导尿管固定器等,不但减少了患者痛苦,也大大降低了护理并发症。
  这些创新和改进在解决临床护理问题的同时,也给龚丽娜带来了收获。如今,她已成功申报专利7项,发表论文10余篇。

“提箱子的白衣天使”
  当然,龚丽娜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湖南有十多位造口师,大多都在三甲医院工作,全职的寥寥无几,至于其他市州的医院和康复机构的伤口护理人员就更是稀缺。
   如今,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越来越重视造口护理工作。龚丽娜每天除了要负责神经内科ICU室的管理工作,还兼任医院的压疮管理小组组长。
   因为护理伤口费时费力,大多时候,龚丽娜都顾不得吃饭,甚至为了节约时间连水都不敢喝。
   她辗转于各个科室,承担了全院的压疮、各类伤口的会诊及护理指导。每天经过她亲手护理的复杂的伤口也有四五起。
   寒来暑往,她总是提着一个小药箱奔波在全院的各个角落,常常有人笑称她是“提箱子的白衣天使”。
   在压疮小组的共同努力下,该院外压疮治愈率由三年前的29%上升为75%。由龚丽娜牵头设计的预防压疮高危标识在全院推广使用。
   每季度举行一次造口护理的培训,也渐渐成为该院的常规工作。2014年,龚丽娜和她的同事们还举行了伤口处理比赛。
   正是这种对待患者和工作的态度,她带出了一支专业好、服务优、凝聚力强的团队。在三甲医院等级评审中表现突出,被评为“优秀护理单元”。
   6年来科室未发生一起纠纷、事故,她个人也连续4年被评为优秀护士长和优秀带教老师。
   作为护理安全小组骨干,她参加了医院连“点”成“片”的医疗帮扶活动,到各基层医院授课十余次,培训学员千余人。
   龚丽娜还热心公益,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参加社区义诊。正是这种责任和担当,让她获得了全院第四届医德标兵、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
   今年,当埃博拉在西非肆虐,医院紧急招募重症医学科的医护人员援非时,龚丽娜主动报名成为了该院第一批队员,后来因故未能成行。
   时常遇到熟悉的人,驻足喊她——“龚老师”,这个称谓不但是大家对一个资深医护工作者的尊称,应该也是对她传承造口护理工作的肯定吧!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