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15年05月26日> > 总第2540期 > a03 > 新闻内容
半个世纪,北大伉俪温暖侗乡
新闻作者: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章清清   发布时间:2015年05月26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怀化市新晃侗族自治县人民医院,人们每天能见到一对满头白发的老人在朝阳与余辉中牵着手上下班,或是在门诊耐心地为病人诊治。这对80多岁高龄的夫妻医生,就是在侗乡街头巷尾被广为称赞,为新晃医疗事业奉献47年的杨文钦、扎西志玛夫妇。
  47年前,为了一句承诺,他们扎根新晃侗乡,搭建了第一张手术台;47年后的今天,他们已经是八旬老人,依然坚守在门诊第一线“望闻问切”。日前,杨文钦一家荣获“2015全国最美家庭提名奖”。


  
弃京返乡只为一句承诺
  5月22日下午5时,今日女报/凤网记者联系上杨文钦老人时,老人家还在新晃县人民医院忙碌,但电话那头的声音精神气十足。他告诉记者,以前每周一到周五他都会在新晃县人民医院全科门诊坐诊,但两个月前因为生了一场病,尚未痊愈,就改为每周一、三、五坐诊,扎西奶奶在一边陪同,现在每天能看20多个病人。老人说,只要身体条件允许,他和老伴会坚持在门诊为病人服务。“回到家乡,为家乡人民服务。”这是47年前杨文钦老人和他的老伴许下的誓言,时至今日他们仍践行着他们的承诺。
  1956年,湖南新晃的侗族小伙杨文钦和四川康定的藏族姑娘扎西志玛进入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学习,因同窗而结缘。1961年两人毕业,分别留在了北大医院和北京友谊医院。事业顺风顺水,他俩也很快喜结连理。然而,优越的工作条件并没有动摇这对年轻人回民族地区工作的初衷,“当年,如果没有街坊四邻的帮助,我上不了大学,也走不出大山,所以大学毕业时,我就许下承诺,要回家乡,为家乡人民工作!”在京工作7年后,杨文钦毅然带着扎西志玛回到了侗乡新晃。
  
慕名求医者住满了周边旅店
  这对北京回来的医学高材生在新晃受到了热烈欢迎,被安排在基层扶罗乡卫生院工作。当时那里什么都没有,除了一栋平房、六张病床。扎西志玛还要面对语言不通、民族习俗不同所带来的困难。但两人并没有气馁,杨文钦马上跑到北京求援,争取到一批手术器械,使外科、妇产科手术得以开展。扎西志玛努力适应异族他乡,热情接待每一位病人。两人既当医生又当护士,几乎承担了看病、敷药、动手术、洗器械、洗污物等所有工作,还时常用微薄的薪水资助贫困病人。
  一位求诊的女村民肚子肿胀如孕妇,家人已悄悄准备后事。夫妻俩掏钱为她买来奶粉、鸡蛋调理身体,一个月后为其切下26公斤重的卵巢肿瘤。遇到村里孕妇难产等突发病情,他们必须挑着麻醉机等器械,跋山涉水送手术上门。仅第一年,他们就在院外医疗点进行手术400余例,无一例出状况。一时间,湘黔边境七个县市都传播着扶罗卫生院有北京来的“大医师”的消息,慕名求医者住满了卫生院、街上旅店和附近村民家中。
  
扎根侗乡,被授予“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
  1973年,夫妇俩被调入新晃县人民医院,成为了外科、妇产科的带头人。
  1983年,杨文钦接任院长后,新开展诊疗项目200余项,并选送技术骨干到北京院校深造,将一个全地区排名末位的县级医院逐步发展成为科室设置齐全、人才济济的现代化综合医院,一跃至全地区前茅。其间,北京的原单位和怀化地区卫校均来函调夫妻俩去工作,但被他们拒绝了。因对民族地区卫生科技工作作出了卓越贡献,扎西志玛被国务院和湖南省人民政府授予全国及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称号。
  杨文钦夫妇退休后,仍有大量求医者慕名赶来。直到今天,他们仍工作在门诊一线,每年诊治8000余人次,为侗乡贡献余热。而他们的儿女也继承了长辈的优秀品质,继续投身于家乡建设。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