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15年04月07日> > 总第2526期 > a07 > 新闻内容
谢毅:中国最年轻的女院士
新闻作者: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唐天喜   发布时间:2015年04月07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她,31岁成教授,32岁成博士生导师,33岁成为教育部化学领域第一位女性长江特聘教授,45岁成为最年轻的中国科学院女院士,同年,成为首位获得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化学化工杰出女性奖的华人科学家。
  今年3月18日,48岁的她获得有“女性诺贝尔奖”之称的“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
  她就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谢毅。


  
她的研究利于保护我们的蓝天
  “是的,谢毅教授是我们学校的!她获得了‘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是今年亚太地区唯一的一位。”4月2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新闻中心副主任杨保国接到今日女报/凤网记者的电话时,语气中依然透着骄傲。
  当地时间3月18日晚,第十七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颁奖典礼在法国巴黎举行,谢毅成为本届亚太地区的唯一获奖人。
  而之所以能够获奖,是因为她的研究成果将有助于减少对日益稀缺的化石燃料的依赖,降低污染,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在全球资源日趋紧张、雾霾日益猖獗的今天,她的研究备受关注而且重要。
  发表获奖感言时,谢毅表示,“获得‘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是对我个人和我的研究团队的肯定,更是对我未来工作的期望,激励我继续从事出色的研究工作。我会把这次获奖当成我在科学研究生涯中一个新的起点”。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8年设立了“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公开表彰女科学家的杰出成就,对她们所做出的卓越贡献给予充分的认可,并为其科研事业提供支持,每年授予各大洲(非洲及阿拉伯国家、亚洲及太平洋地区、欧洲、拉丁美洲、北美洲)共5位为科学进步做出卓越贡献的女性。
  该奖项因此被媒体称为“女性诺贝尔奖”。目前,全球有82位女科学家获得此奖。而谢毅成为继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研究员李方华(2003)、香港科技大学教授叶玉如(2004)、香港大学教授任咏华(2011)后第四位获得该荣誉的中国女性科学家。
  
喜欢物理,却成为化学家
  “其实,高中最喜欢物理,后来一不小心学了化学。”1984年,谢毅因为高考化学成绩出色,被录取到厦门大学化学系。“大学前三年,我并不确定是否喜欢化学,直到大四接触各种各样美丽的固体结构后,才发现化学这么有意思。”谢毅笑言。
  大四才“豁然”对化学开始产生兴趣的谢毅,并没有一路坦途地走上科研之路。1988年,她大学毕业,作为分析化学专业的安徽生源,在那个大学统一分配的时代被分到合肥的一家化工厂当助理工程师。“人一直读书,不接触外面的世界,会变得有惰性的。”她笑着解释当时自己工作的原由。
  谢毅并没有把在工厂的4年当作是一种时间的“浪费”,刚刚大学毕业的她正好赶上了工厂的一件大事——新成立的分厂上马新产品,要筹备三个分析化验室。从化验室的整体设计、仪器购置,到原料、中间物和最终产品的质检标准的制订,以及对37名分析技工的培训,这些很有挑战性的工作都落在这位年仅21岁的大学毕业生身上。谢毅把今天在科研路上不折不挠的心态追溯到那段工厂的经历:“那段时光是我第一次独当一面去做一项系统、复杂又责任重大的工作,锻炼了我注重细节的习惯和不怕困难的勇气。”
  分厂正式建成投产之后,工厂的生活归于日复一日的生产和质检,重复的生活让谢毅想重返校园。
  1992年,她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为钱逸泰院士的门下弟子,开始进入无机纳米材料的化学合成领域。硕士读了一年多,导师询问她对于未来的打算,她说自己还没有想过,而她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严谨认真的态度正是研究人员的必备素质。导师建议说:“那就继续读博士吧!”从此,她顺其自然地走上了科研之路。
  
中国最年轻的女院士
  “做科研最大的乐趣,就是能不断接触新东西,探索未知世界。”心态淡定、不背包袱的谢毅,从此一头扎进实验室,在固体化学领域策马前行。功夫不负有心人,她博士论文中关于溶剂热制备非氧化物材料的成果,不仅在国际权威期刊《科学》上刊发,还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1996年5月,她获得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97年9月,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998年7月,她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同年11月,31岁的她被破格提升为教授;次年4月,被聘为博士生导师;2000年入选了教育部第三批“长江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成为教育部化学领域第一位女性长江特聘教授,也是迄今为止国家基金委化学部唯一的一位女性创新群体带头人……
  谢毅创造了一个让人叹为观止的发展速度,对于这些,她却说:“我不是一个很有目标的人,但却是一个非常认真的人。事情来了,我就尽力去做。”
  随着她取得的一项又一项成果先后在被誉为“化学化工领域风向标”的美国《化学与工程新闻》等诸多著名期刊上发表,她也逐步奠定了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
  2013年5月,她荣获该年度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化学化工杰出女性奖。这是华人科学家首次获此荣誉。
  还是在2013年,谢毅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时年45岁,成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最年轻的女院士。
  在科研的路上,她虽然斩获颇丰,却并非一帆风顺。“100次尝试中,很可能99次是失败的,但积极的心态,会帮你捕获那一次的成功。”谢毅也有苦闷的时候。
  2007和2008年,谢毅和她的小组遇到了研究上的瓶颈。两年多的时间里,课题组没有发表一篇有分量的论文。学生们都有些泄气,而这位女掌舵人却没有乱了阵脚,她一方面分析原因,另一方面用幽默的语言给自己和学生们减压:“别人运气好吃肉,咱们就啃骨头呗!”
  “做科研,需要一份洒脱。特别是不顺利的时候,要耐得住那份寂寞。”谢毅说。
  一个人成功有很多因素。她把自己成功的原因归结为:“我觉得自己很有运气。我有好的导师带我入门;现在我在一个国家实验室里面工作,环境很好;我有一个好的团队,有志同道合、经常讨论的同事;还有我的学生们,他们也很努力。”
  
女科学家更有细心和耐心
  看到谢毅在科研上取得众多成绩,很难想象她居然是一个把教学工作摆在第一位的人。“我的工作从本质上说,就是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教书育人是我的最本职的工作。”她说,因为教学是最基础的,它直接培养一个学生的习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都是在学生时代培养起来的,而这些都需要老师言传身教。
  “作为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需要更新许多知识,在讲课的过程中可以把自己的思路整理得更加清晰,在给学生的解惑过程中常常会获得新的灵感。”她每个学期都给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固体化学》课,特别注重把国际上最新的研究进展包含在相关的基础知识中,在课程中介绍给学生,也经常鼓励青年教师注重教学,她说:“去看那些大牛人们的科研,都能找到他们所承担的教学课程的烙印,可见教学对科研多有帮助啊!”
  谢毅培养了30名博士。目前,有12名在国内高校担任教授,其中包括1人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资助计划,1人入选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和5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生活中的谢毅,是一个很喜欢“简单、休闲、原味”的人。她有着广泛的兴趣爱好,逛街、看电视、自驾游、打理院子、上网看新闻和保健知识等等。用她的话说:“女同胞们喜欢的东西我都喜欢,从这个角度讲,我更是一个普通的女性。”
  在3月18日的颁奖仪式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表示,全球科研人员中女性的比例不高,目前仅为30%,仍有许多因素阻碍和影响着女性投身科学工作,而“世界需要科学,科学需要女性”。
  谢毅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就在于,很多女性放弃了坚持不懈的积累。“单独设立的女科学家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体现了对于女性科学工作者的一种重视和支持。”稍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谢毅表示,作为一名科学工作者最重要的是沉得下心和对科学事业的热爱,而女性科学家如能把比男性更为细心、更为耐心的普遍特质发挥到科学研究中,将有利于她们更好地开展工作。
  谢毅认为,虽然相对于“全职太太”而言,女性做科研确实付出更多,但她认为社会对于她的回报已经远远大于她的付出。获奖只是回报的一种方式,是别人对自己的肯定。此外,她认为自己的学生在社会上做出成绩,得到肯定,也是社会对她回报的一种方式。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