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15年03月20日> > 总第2521期 > a05 > 新闻内容
不要文凭要手艺,名牌大学生技校“回炉”
新闻作者:李诗韵  发布时间:2015年03月20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接A04版)
  
“进修”班上多知音
  说起在技校学习烹饪的经历,彭凯瑞认为最大的收获不在于厨艺,而在于“知音”。
  最初进校学习,彭凯瑞一度怀疑自己“四年本科白读了”,居然沦落到来学炒菜。但让他惊讶的是,同一个烹饪班上,他居然遇到了十多名本科生,“大多数是三本院校的毕业生,他们有的是应届毕业生,有的则是闯了几年后还是打算学门技术,也方便换行业”。
  与彭凯瑞关系最铁的蔡航也是因为学厨而改变了自己的事业线。四川师范大学英语专业毕业的他在华天酒店找到了工作,白天做厨师,晚上还能偶尔做做英文翻译,一人分饰两角,月薪过万。
  彭凯瑞说,去技校“回炉”,让他们受益良多。尽管也会面临质疑,“但生活是现实的,求职不顺、就业坎坷是实际情况,一心端着‘我是大学生’的清高,其实对自己没有任何好处”。
  
90后小伙想当“精品技工”
  2012年,“90后”长沙小伙焦喜春从湖南商学院本科毕业。学市场营销专业的他踌躇满志,南下深圳找工作,进了一家化妆品公司,月薪不到3000元。
  “深圳消费高,光食宿就要2000元,每个月根本存不住钱。”在深圳工作了半年,焦喜春想换工作。但几次面试下来,发现没有一技之长,很难找到心仪的工作。看到高薪聘请不到技工的新闻,他内心为之一动,思前想后,决定试试。“年轻,不行,就重来。”
  之后,焦喜春辞掉工作,回到长沙,进入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专门培训大学生的“回炉”班。一年后,焦喜春被分配到上海大众长沙分公司实习。不久,他成为了上海大众长沙分公司的一名正式维修电工,每个月工资近8000元。
  不久前,上海大众集团举行公司职工技能竞赛,焦喜春代表长沙分公司参加竞赛,在“名技”如云的技能比武中拔得头筹,获得“维修电工第一名”。此时,离焦喜春正式入职上海大众不到半年。
  “要成为一名精品蓝领,不仅要学会同机器打交道,还要学会处理好人际关系、提升自己的修养。”谈起未来的打算,焦喜春说,希望更加完善自己,发挥好自己的文凭和技术优势,成为一名兼具硬技能和软实力的工程师。 (据《湖南日报》)
  
女大学生的“超级保姆”梦
  热衷于学技术的不仅仅只有男生。
  在深圳市的保姆学校——中家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大学生学员在该校学员中所占比例已经越来越高。据该校董事长朱凤莲介绍,短短三个月里,已经有40多名大学毕业生到该校接受培训,约占学员总人数的8%。
  毕业于河南开封教育学院的河南籍学员谢雨含参加育婴师培训的目的很明确:“第一,当前就业压力大,我想学一门技能,靠自己的能力吃饭。第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育婴师需求量会越来越大,现在基础打好了不仅能找到工作,而且有利于将来自己在这个领域创业。”
  而毕业于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的沈婷婷则在专心学习如何给婴儿喂奶。尽管有人认为大学生当保姆很“掉价”,但她却很有自信:“即便是当保姆,我也要精益求精,做一名能提供更优质、更全面、更高端服务的‘超级保姆’。”
  (据《楚天都市报》)
  
■技校里的“大学生班”
  攥着大学文凭,还“降格”到技校念书,这在过去是不可思议的事。但如今,大学生技校“回炉”的新闻却是屡见报端。不少技校也看到了这股趋势,纷纷推出了专门针对大学生的培训班。
  
“如今的大学生放得下架子”
  长沙新东方烹饪学校就有“大学生技师班”,学制一年,2013年招了52名本科、专科毕业生,“还一年比一年火,2014年就招了74名本科、专科毕业生”。该校招生处负责人黄文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以前,大学生对当“蓝领”并不感冒,而家长的传统观念,也制约了学生在就业上的选择。但如今,就业形势不算好,“回炉”学习的人便多了起来。
  黄文还表示,其实学校成立“大学生技师班”的初衷是招收应届毕业生,结果报名的却多是往届毕业生,应届生只占三分之一。“很多应届生求职姿态高,放不下架子,宁愿坐在办公室里拿1000元的月薪,也不愿到一个月能挣四五千的餐馆去。可工作几年后,经历了一些挫折,更面临生活的压力,重新学门技术来傍身也变得可以接受了。”
  
大学生技工不仅吃香,更能成“工王”
  除了湖南,技校里的“大学生班”也是全国“开花”。
  2005年,沈阳市第一机床厂技校成立“大专班”,顺利地招到了想“回炉”掌握一技之长的50余名大学生。近两年,每年大连市技师学院都有近10名大学毕业生到校“回炉”;
  2009年,武汉铁路桥梁高级技工学校开设首届“大学生班”,当年招收了56名大学毕业生。还没等毕业,就被中铁大桥局下属的各个国企单位一抢而光。该校的副校长李舒桃认为:“大学生班培养的是‘工王’,是能带队伍、能解决问题的高级技术人才。”李舒桃说,大学生“回炉”当技工,优势不在技能和经验,而在于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他表示,一般工地上普通工人要成长为中层管理人才,至少需要10-15年时间,而大学生技工的成长周期明显要短得多。
  
■大学老师论“回炉”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别敦荣:大学生技校“回炉”,这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的多元化选择。大学并非教育的终点,一个人读完大学,完全可以继续接受其他各方面的教育,技校的职业教育就是其中之一。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范先佐:大学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素质教育,我们不可能要求高校全部按市场需求来教学。从学生就业的角度考虑,将来应该让大学与一些规范的培训机构强强联合,使学生同时具备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河南农业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郑东方:总体上看,毕业生并不全需要“回炉”。如今高等教育发展已进入多样化阶段,研究型大学、科研教学型大学、教学型大学等纷纷出现,这就要求高校要分工明确,既要有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的学校,也得有培养引领社会发展的尖端型人才的学校。比如,“985”高校和“211”工程高校渐渐向研究型大学全面转型,其目标就是要培养专家、教授等高精尖研究型人才;而目前国家大力发展的高等职业院校,其目标是为企业培养高级技术熟练工人。
  
■专家支招
  
顺应时代要求,选择最合适的就业道路
  陈翰文 (湖南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办公室副主任、国家高级职业指导师)
  对于大学生技校“回炉”,陈翰文认为,这与国家教育的时代性有关,应该要辩证看待。
  “大学生上技校,与国家如今面临的高级技术人才缺乏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两大现象息息相关。在两种现象同时出现的背景下,一批自主性较强的学生就有了对‘文凭’和‘技术’的比较。”不过,陈翰文也认为,传统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各有特点,不能片面地说哪个更好,最重要的是选择适合自己的就业道路。
  因此,对于本科大学生是否要去技校“回炉”,陈翰文建议分两种情况:首先,学生自己对职业要有初步规划,想学技术,就要先想清楚是否能吃苦、是否不介意外人的眼光;其次,学生要充分了解自己属于“理论派”还是“实干派”,个性强势主动的学生更适合学技术。“当然,最理想的‘回炉’还是学有所成,结合在大学培养的学习能力、理论基础,再进入技校锻炼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学生在职业道路上便能更快更好的发展。”陈翰文说。
  陈翰文也提醒,“回炉”并非适合每个人。“不是人选择职位,而是职位选择最适合的人。如果盲目‘回炉’,不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可能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
  
■ 编后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大学生们之所以选择去技校“回炉”,原因大多是“专业就业率低”、“没有技术,好工作难找”、“本身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等;而现在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他们不再端着“天之骄子”的架子,而是愿意顺应市场需求,调整自己的就业方向。今年3月,李克强总理更是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着力促进创业就业——这些,都让大学生们有了足够的理由主动充电,进入技校去习得一技之长。
  技校的火热,其实也是在释放一个信号:文凭已无法再成为就业的灵药。从“务虚”到“务实”,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国家教育部也表示,将多措并举支持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
  其实,我们大可不必对大学生去技校“回炉”感到惊讶,这也算不上中国特色,其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也一直存在,甚至连硕士、博士,就业前都必须拿到符合相应岗位要求的职业资格证书。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变为大众教育,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让一部分大学生接受相关技能教育或培训,在毕业时实现从校门到厂门的“一站式”就业,这也应当成为一种趋势。
  都说活到老,学到老。如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瞬息万变,作为年轻而有活力的大学生,更不能吃文凭的老本,而应抱有学无止境的追求,做到文化基础扎实,技术水平过硬。也只有这样的青年,才能在大发展的时代里大有作为。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