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15年01月30日> > 总第2509期 > a10 > 新闻内容
破解孩子磨蹭,有一个绝招
新闻作者:文/杨杰  发布时间:2015年01月30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其实磨蹭的背后是一种无声的博弈,这很像一个跷跷板,一旦孩子占据了控制权,大人就会不断向孩子妥协,最终在央求、提醒和催促、焦虑之间来回折腾。孩子在不断的试探中,几乎是用“四两拨千斤”的方式,轻易地巩固自己的控制权。于是,磨蹭从无意识的行为变成了有意识的策略,就这样,最终磨蹭变成了一个顽症。
  放弃“怕”的心理很关键
  首要的一点就是要破除我们心中的“怕”。其实,不管是孩子迟到,还是少吃一顿饭,或者耍赖,都没有我们想象中那样可怕,如果我们内心接纳这种小概率的事件,允许这种可能性发生,就不会对孩子严防死守,那么,起床这样的事情也不会如此棘手。
  策略分层是个有效的方法
  家长通常的策略是催促,哪怕反复证明催促是无效的,还是不断重复这个策略,实在催不动就代劳或者发脾气。于是,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越催越慢,越慢越催。要打破这个循环,我们必须针对具体的磨蹭情况进行系统的思考,然后进行“策略分层”,这些策略层层递进,最终产生聚合效应。
  当我们放下“怕”的心理,在行动层面首先要把前文所有与“怕”有关的语言省略掉,只聚焦于“起床”这件事,用执行力促成孩子的改变。这样调整之后,起床这件事可以变得非常清晰(以小孩彤彤和奶奶为例):
  第一回合,用简洁而又坚定的语气:彤彤,起床。
  第二回合,看到彤彤假装闭上眼睛,便默默地看着彤彤,等她睁开眼睛,用平和而坚定的语气:起床啦!(这里也可用幽默的方式,比如:哟,这是睡着啦?小眼珠可是咕噜噜地转呢哦!彤彤很可能会笑着睁开眼睛,在这种愉快的氛围中,依然回归主题:起床啦!)
  第三回合,掀开被子,把衣服给彤彤,但不提帮她穿衣服的事情。既然彤彤要求奶奶再抱着睡一会儿,虽然这个要求看上去并不合理,但也要认真对待,可以拒绝,也可以进入谈判状态,比如抱两分钟,然后自己穿衣服。如果她不守信用一再提要求,那么,后面果断拒绝她,也是对她的一个制约。
  第四回合,彤彤提出要穿花边裤子,既然后来可以答应,那么,索性直接答应,并且确定马上就穿衣服。
  第五回合,如果彤彤依然不起床,奶奶可以进入后面的程序,比如准备上学的书包,或者自己洗漱吃早餐,并把这些事情告诉彤彤。有时候孩子看奶奶忙后面的事情,知道到时间了,会自己起来。
  第六回合,如果彤彤依然不起来,告诉彤彤还有多长时间迟到,并告诉她迟到的后果,如走着去学校,自己给老师解释原因等等。
  比如,我们不妨再分析一下令人头疼的吃饭问题。针对这个孩子的吃饭情况,要设定一个具体的策略:第一步,给孩子约定一个吃饭的时长,告诉孩子到时间收走,只能等下顿饭再吃;第二步,预测执行过程可能出现的情况并准备好对策,比如孩子只吃几口怎么办?或者吃两口就去玩,过一会儿又回来吃;另外,到时间如果孩子不让收走怎么办?第三步,内心想好对家长自身的约束,比如除了中间提醒一两次时间,坚决不催促、不责备。到时间则坚决执行约定不妥协。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