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点写,妈妈带你去吃好吃的。”“你考了第一名,爸爸就给你买蜘蛛侠玩具。”“你把地拖了,我们明天就去动物园”……奖励孩子,这是每个父母都会碰到的一个问题。奖励做得好能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对孩子积极向上的引导也会更为容易。相反,奖励出了问题,那效果就可能会适得其反,让孩子产生一些不好的念头和习惯。那到底什么样的奖励才是正确的奖励呢?在平时的奖励中,父母一般会犯哪些错误呢?
有偿家务奖励,孩子居然要“涨薪”
我家孩子今年7岁了,特别的懒,可能是小时候由爷爷奶奶带,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现在是什么家务活都不做,别说扫地、煮饭什么的,就连自己的袜子都不会洗。后来,我在网上看到很多人称,用支付报酬的方式奖励孩子做家务不错,于是我也就开始在孩子身上用这一招。果然有效,一开始的时候,我就给孩子五毛钱,比如扫地、煮饭、洗袜子和内裤之类的。孩子也做得很开心,每天回来就把这些事情做了,然后等我们回家汇报自己的劳动成果。自然,最后一句肯定是要我们给钱。我和孩子他爸爸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妥的地方,就这样一直执行下去了。但后来,我们就发现,这样下去不行,因为孩子开始要求“涨薪”了,要不然他就“罢工”。为这事,还和孩子争吵过几次,我们跟孩子讲道理,告诉他给钱不是目的,是为了培养你一个好的习惯,可孩子就是不听。现在又和以前那样,什么都不做了。
不继续兑现奖励,就不去幼儿园
我家姑娘刚开始读幼儿园那会儿就是不愿意去读书,死活不想去,不管怎么哄都不听。后来,没办法,只好承诺她,如果你乖乖去读书,每个星期就去吃一顿肯德基。那个时候,孩子小,特别喜欢吃那个东西,一听说奖励吃肯德基就愿意去了。大概实行了一个月以后,我就想孩子应该已经习惯校园生活了。于是,就开始周末不带她去吃了,孩子发现没了奖励,又开始继续不愿意去学校。而且,每次出去都是必须老师亲自来家里接,用老师的权威来逼迫她才肯上车。
奖励要注意年龄和时效性
奖励孩子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和教育,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的做法,已经让它“变质”了,成了一种变相的交换,你给我做什么,我就给你什么。这显然是不对的,这也会违背奖励的初衷。
奖励也是有原则的,大致就是以下几点:第一,在奖励的时候要根据孩子的年龄来选择不同的方式。两三岁的孩子,可以进行物质上的奖励。但孩子大一点的,应该更多从实际的行动上进行奖励,比如,一次自己买衣服的权利等。第二,在奖励的时候,要注重对事实的描述,就事论事。比如,孩子考了个第一名,那就要仅仅就这个事情来进行奖励,而不要牵扯到其他生活以及习惯上来。第三,要注意奖励的时效性,也就是说,奖励要紧随好表现出现,及时进行奖励,不能等孩子的热情都没了再进行奖励,这样就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张玉梅
这些奖励不能有考试考得好,奖钱又奖物
“你好好完成作业,IPAD给你玩半个小时。”“暑假作业在20天内做完,不然今年去海边玩就不带你了。”学习好了就奖励物质的方式,无疑是将孩子的努力学习物质化了。学习的目的不再是获得知识的快乐,不再是自我提升的满足,而是获得物质奖励的手段。这种方式即便让孩子学习进步了,但同时也培养了孩子对物质的狂热和唯利是图的思维模式。 引诱孩子去做不想做的事情
“快叫阿姨,叫阿姨给你买糖吃。”小朋友见到陌生人时,耳边总会出现这种声音。看似鼓励孩子讲礼貌,培养他热情待人,但其本身并不是个激励的行为,更像是在贿赂小孩。当你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孩子去打招呼,他接收到的信息可能是:我本不用跟阿姨打招呼,但她如果给我买冰激凌吃的话,可以叫她一声。
不妨这样奖励孩子
1、坐老师的座位——体验权威感和荣誉感
2、照顾一天班里饲养的小动物——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3、和他喜欢的人一起午餐——享受自主选择的权利
4、教师给学生家长打表扬电话——与家长分享进步和成就的快乐
5、排队时站在最前面——享受因个人努力而获得的荣耀
6、减少作业量——享受因个人努力而获得的特殊权利
7、挑选午餐音乐,让学生从家里带来磁带或CD——享受自主选择快乐
8、把班里的录音机带回家一晚——享受因个人努力而获得的特权
9、使用彩色粉笔——享受因个人努力而获得与众不同的荣耀
10、邀请校外嘉宾来班里做客——享受因个人努力而获得的荣耀
11、随时可以喝水——享受因个人努力而获得的自主选择和更多自由的快乐
12、随时可以用卷笔刀——享受因个人努力而获得自主选择和更多自由的快乐
佛山一学校推行校币奖励方法
“‘校币’不是真正的货币,而是针对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行为表现等,给予类似‘积分’的奖励,集齐相应的校币,可以在校内拥有举办各种活动的参与资格。”2014年12月16日,佛山顺德养正学校正在小学部三年级至六年级试行“校币”奖励机制,该校负责人、校币制度设计者马骉老师介绍称,通过这种奖励方式,能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同学们之间形成了自觉监督。
对于马骉老师介绍的“经验”,有家长大力点赞,认为这种管理制度区别于以往的评分制,给了孩子在竞争环境下自觉学习、自我管理的锻炼。“我赞成学校采取这个方式,我觉得可以在不同的学校里推广。”家长黄女士表示。
据《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