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15年01月06日> > 总第2502期 > a04 > 新闻内容
特别报道
新闻作者:唐天喜整理  发布时间:2015年01月06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编者按:2014年12月31日晚,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新年贺词里说:“我要为我们伟大的人民点赞。”在这些伟大的人民当中,有英勇的消防战士,有优秀的企业家,有坚强的反腐斗士……而一些平凡人做的平凡事也值得我们点赞。下面这两个故事里的众多普通人就是。
  
离婚辞职,她陪脑瘫女儿从小学到大学
  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章清清
  当于洪秋扶着女儿康平的手走在湖南科技大学的校园里时,这个46岁的女人21年来终于体会到了一种扬眉吐气的舒畅。是的,她的女儿从小脑瘫,四肢不能正常行走弯曲,但她哪怕离婚、辞去工作,也不放弃女儿。她背着女儿上小学,做女儿的拐杖,最终将女儿送进了大学,在爱和泪交织的人生路上,书写了一个母亲的史诗。


  
女儿脑瘫,丈夫离了
  在位于湘潭的湖南科技大学校园里,如今总是可以看到这样的一幕:一位体型瘦小的母亲在上下课铃声的间隙,总是准时出现在校园的某幢教学楼前,接送手脚残疾行走不便的女儿上下课。女儿的手紧紧地拽着母亲,母亲用身体的一侧支撑起女儿身体的平衡,然后小心翼翼、一步步扶行,风雨无阻。
  这位母亲就是于洪秋。她的女儿叫康平,21岁。她们来自辽宁阜新,女儿康平在今年考上了湖南科技大学,现在是人文学院的大一新生。
  康平因为出生时难产,从小患有脑瘫,9岁才上小学一年级。虽然智力与一般人无异,不过受脑瘫病症影响,她的脚后跟至今都无法着地,平时走起路来就像跳芭蕾舞般,十分费劲。同时,由于左、右手不能自由弯曲,像穿衣、抓笔这些在正常人眼里极易完成的事,对康平而言都是不小的挑战。
  “每天早上穿衣服,快的话要40分钟,慢的时候一个多小时,从小到大都要我妈妈来帮忙。”康平有些无奈地说。
  康平8岁时,她的父亲选择了离婚。从此,母亲于洪秋承担起了抚育她的责任。
  “一开始亲戚朋友都反对我送她去上学,说在家里教教能认字就行了,但我不答应。她只是手脚残疾,智商很正常,我就做她的手和脚吧。”于洪秋说。从女儿上学第一天起,于洪秋就辞掉了在工厂的工作,凭着当年每个月300多元的低保和亲戚朋友的救济,甘心做女儿的手和脚,陪她一起“上学”。
  一开始,于洪秋每天背着女儿去学校,放学再背回来,后来女儿大了背不动了,于洪秋就成了女儿的拐杖,每天来回接送4趟。12年来,于洪秋的两个手臂早已经伤痕累累,至今都能看到褪不掉的疤痕。
  “她走路重心不稳,手劲特别大,你一定要顺着她那个劲才行。有一次她姥姥接她,没掌握要领,一路上摔了十来跤。”于洪秋笑着摇摇头说。康平说,一开始,和妈妈离婚的爸爸偶尔还能回来接送她一两次,后来就越来越少。让康平印象深刻的一次是下雨天,母亲于洪秋送她上学时,一只手打伞,一只手还要扶她,结果全身湿透了,当天就发高烧。但晚上放学时,母亲还是来接她。“抓着她的手都是滚烫的,我当时就哭了,我说不上学不要她接我了,我妈还骂我呢!”康平低着头红了眼眶。
  
摆摊谋生放弃再婚
  从小学到中学,因为康平家庭的特殊情况,学校基本上都免了学费,但每月300元的低保仅能维持母女俩的基本生活。12年来,康平说她没看见妈妈买过一件新衣服,穿的都是亲戚朋友送的旧衣服,但因为她喜欢吃南方的水果荔枝和芒果,哪怕这些水果比较贵,妈妈也舍得给她买。
  为补贴家用,于洪秋尝试去找过多份工作,却总是因为不能协调接送女儿的时间问题而做不长久。后来,于洪秋做包子馒头在街头卖。卖包子要早起,女儿上学也要赶早,但无论寒暑,于洪秋凌晨3点多就起床,和面,等把女儿送到学校后,再回来卖包子。北方的冬天寒风刺骨,于洪秋一站就是好几个小时。“这些年我最怕两件事,,一个是下雨,一个是下大雪。下雨,送女儿最不方便;下雪,做买卖不方便,推车出去特别吃力。”于洪秋苦笑着说。
  康平说,其实前几年,姥姥家的亲戚也给母亲张罗着找个对象再成个家以帮她减轻点负担,但于洪秋总是拒绝,“我听我姥姥说,她怕别人会对我不好,所以每次都不同意。”这也是长大后的康平最为母亲觉得遗憾的地方。
  于洪秋最欣慰的是,康平非常懂事,从小到大学习成绩都非常稳定,一直保持在前十名左右,并最终在2014年来到离家2000多公里外的湖南湘潭上大学。
  
同学凑钱买“专车”供她上下学
  被湖南科技大学录取后,于洪秋和康平在高兴之余,又遇到了老问题——“走路”。大学校园的教学楼分布得比较散,有时候一上午要分别在几个不同的教学楼上课,这对正常人没问题,对康平来说可是一个巨大的难题。“湖南这边天气挺热的,她每走一间教室就要出一身汗,我也跟着出一身汗。”于洪秋说。
  后来,学校注意到了这对特殊的母女,为让于洪秋更好地照顾女儿,学校特地“开绿灯”给母女俩安排了一间独立房间。期间,学院师生还凑了5000多元钱给康平母女买了辆电动三轮车,作为康平上下学的“专车”。有了这辆电动车,于洪秋陪女儿上学就轻松了不少。
  于洪秋告诉记者,每天早上6点不到,她就起床为女儿准备早餐,然后再搀扶她去教室上课。下课前10分钟,她提前守在教室门外接女儿回寝室。由于没有直接经济来源,于洪秋就发挥所长,在学生寝室卖起了炸鸡腿。曾有人劝过于洪秋:“为什么把自己弄得这么累?干脆别让你女儿读书了。”可于洪秋却不认同,“再苦再累我也要让孩子有文化,上大学。”
  康平目前的计划是将来要继续读研深造,于洪秋对此也很赞同:“只要女儿愿意读书,我就愿意一直送,一直陪着她,直到我陪不动的那一天。”
  
七旬奶奶与孙子同桌五年
  文/特约记者黄云霞
  在常德市武陵区滨湖小学80班的教室内,有这样一名特殊“学生”:她姓袁,70岁,头发花白,桌上放着两副眼镜。为了陪伴患自闭症的孙子琪琪上学,她每天晨起晚归,风雨无阻,认真听老师讲课,再一点点教给琪琪。就这样,她和孙子已经同桌5年。
  
退休老太当起了“小学生”
  2014年12月24日6:30,袁奶奶起床,洗漱,做完早餐,喊琪琪起床。11岁的琪琪独自完成了刷牙、洗脸、穿衣全过程,他现在可以不要奶奶帮忙了。两人吃完早餐,朝学校走去。学校就在家对面,仅仅200米的距离,身高已经蹿过了1.5米的琪琪在前面跑着,袁奶奶腿脚不便,吃力地跟在后面。
  袁奶奶和琪琪这对同桌,在教室里特别显眼,他们坐在第四大组最后一排。其他同学的座位都是一周一轮换,而他们的位置5年来从没有变过,因为袁奶奶担心琪琪坐不住,影响其他同学。
  这天的第三节课很安静。袁奶奶正在认真听数学老师讲课。为了看清黑板上和书本上的字,袁奶奶的两副老花眼镜轮流“上岗”:350度的用来看课本,150度的用来看黑板。琪琪坐在奶奶身边,右手托着下巴,眼睛盯着数学书里的插画。这位皮肤白皙、长相清秀的男孩始终微笑着,没有吵闹。练习时间到了,袁奶奶打完草稿,侧过身去,给琪琪念题目,并教他演算的步骤,等琪琪说出答案后,袁奶奶立即表扬琪琪,并将答案工整地写在练习本上。这种情形,从琪琪6岁入学以来,已经上演了整整5年。
  下课后,袁奶奶从口袋里拿出两包感冒药,将早上没来得及吃的药补上了。袁奶奶的书包里备着好几种药,这些药还帮助过班里的好几个同学。
  不时,有同学在旁边玩闹,但琪琪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时而盯着双手反复打量,时而眯着眼,咧着嘴笑个不停,同学们的娱乐都与他无关。袁奶奶解释,琪琪能安安静静地坐一堂课已经很不错了,以前上课时都要往外跑。袁奶奶的秘诀是,一旦发现琪琪情绪不稳,就用“mp3”放音乐给他听。5年里,琪琪用坏了3个mp3和6个耳机。
  下午5时,放学铃声响起,同学们走出教室,排队回家。背着书包的琪琪再一次扔下袁奶奶,向另一方向跑去,矮他一截的袁奶奶跟在后面,一瘸一拐,跑得上气接不了下气,原来琪琪是要上厕所了。“他经常这样,走着走着就不见人了。”袁奶奶无奈道。
  
愿意一直陪读下去
  走进琪琪的家,只见墙上贴了好几张奖状,这是袁奶奶5年来陪孙子读书的收获。奖状下面挂着琪琪3岁时的照片,照片中的他眼睛又大又亮。袁奶奶翻出一个相册,里面有琪琪和他爸爸妈妈的合影。
  与袁奶奶聊天的时候,琪琪躲进自己的房间,一边看故事书,一边听mp3。琪琪的病情是3岁时被发现的。当时琪琪无缘无故地从幼儿园的教室里跑出来,不和别人交流,也不正眼看人,总是重复一些简单的动作。最后经医院确诊,琪琪患上了自闭症。这样的消息让家人无法接受。提及往事,袁奶奶抹了一把眼泪:“孩子非常聪明,可惜别人不懂他。”袁奶奶说,琪琪懂得与人分享,家里有好吃的都会拿出来,调皮闯了祸还会拉着奶奶的手认错。
  周一到周五,琪琪都是由奶奶照顾陪读。袁奶奶说,琪琪爸爸从事特殊工种,早出晚归;琪琪母亲因为工作的缘故,只能周末陪他。周末,琪琪母亲会给他买衣服,陪他逛公园,为他做好吃的。琪琪母亲每次外出办事,都会特意绕道经过琪琪的学校,在教室围墙外站很久。聊到孩子的将来,琪琪母亲泣不成声:“我不奢求他学多少知识,只希望儿子以后懂得照顾和保护自己,不受欺负……”
  5年来,琪琪像正常孩子一样上学,他慢慢记住了家人、老师和同学的名字,练习了吃饭、穿衣、洗澡这些基本生活能力,这些让袁奶奶很欣慰:“只要我还能动,我就要一直陪他读书,希望他也能上初中、高中,读大学!”
  
祖孙风雨无阻感动师生
  2006年,家人带着3岁的琪琪来到长沙一家私立康复机构。训练结束后,琪琪该上小学了,可哪所学校愿意接受一个自闭症孩子呢?2009年9月,抱着碰运气的心理,袁奶奶带着琪琪去武陵区滨湖小学报名,主动申请和琪琪共同上学。学校很感动,不仅接受了祖孙俩上学,还给他们创造了很宽松的环境。
  “琪琪有进步,书本上的字也认识了一些,只是动作不太协调,表达有困难,学习起来很吃力。”琪琪的班主任陈爱喜尤其佩服袁奶奶的坚持,“每天都和孙子一起上学,5年来,从没请过假。”
  说起这5年当“小学生”的经历,袁奶奶一再感谢学校的包容和大度,让琪琪和正常孩子一样上学。“读一年级时,琪琪一些异常的行为让我压力很大。”袁奶奶坦言,有一段时间,琪琪上课时也会突然跑出去玩垃圾桶,一次次被奶奶哄回教室。有时,他还会突然跑到厕所去冲水,影响课堂纪律和其他同学。袁奶奶苦笑:“因为严厉的斥责会加重他的病情,我只能一边向老师和同学解释,争取大家的理解与宽容,一边慢慢引导他。”
  袁奶奶身体并不硬朗,十几年前的一次意外让她至今行动不便。然而,腿脚不便、心脏不好、腰疼、慢性支气管炎,都没有影响她长达5年的“陪读”。对于这样两位特殊的同学,80班的其他同学早已习惯。同学们既尊敬袁奶奶,也没把琪琪看得与他们不同。冯清雅同学坐在琪琪前面,尽管不能完全听懂琪琪的话,但琪琪仍然是她的好朋友:“他能记住我的名字,还会和班上同学打招呼呢!只是表达有些不清楚。”刘姿麟同学很喜欢和蔼可亲的袁奶奶,她学习上遇到困难时还曾向袁奶奶请教。
  5年,在祖孙俩的同桌学习中悄然而逝,琪琪的小学生活也渐渐地逼近了尾声,袁奶奶又陷入到新的担忧中:“小学毕业后,琪琪该怎么办?还会有初中接纳他吗?”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