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14年12月09日> > 总第2494期 > A04 > 新闻内容
“直播自杀”少年:“我不想死” 网友留言:“你必须死”
新闻作者:杨朝清  发布时间:2014年12月09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11月30日上午,曾鹏宇在微博上直播他的自杀经过。
11月30日上午11时34分,19岁的曾鹏宇将一盆即将点燃的钢炭发到微博上,留下一句“对不起大家,我真的要死了”,在随后的直播过程里,引来了数万条转发和评论。
网络上的激辩在某一刻停止了。警方证实了他的死讯。


现实中的沉默
没有遗书。在网络上直播自杀的小曾在现实中选择了沉默。
11月30日,在泸州市纳溪区人民医院的急诊抢救室里,小曾停止了心跳。
得知儿子烧炭自杀时,在海口工作的曾晓慧赶回泸州时,已是12月1日的凌晨2点。
小曾在微博里说,“我想写个遗嘱,把器官捐出去”,“写在纸上放在身体边”。曾晓慧什么都没有找到。
外婆何女士说,11月26日,小曾从海南回到泸州,两天后就在一家投资公司找到了发传单的工作。
在妈妈眼里,儿子在微博上“与女孩分手”的信息,不该成为他自杀的理由,“他不是那么偏激的孩子”。在事发的前一天,小曾还高兴地在电话里告诉她,自己刚在纳溪找到一份工作。
11月29日是他第一天上班。业务经理叶女士说小曾虽然没怎么说话,但能看出来他想好好表现。
11月29日晚上,他和外公外婆一起吃晚饭。他说工资不错,要好好做几年。
家里人都没有觉察到他的异样。

“我不想死”“你必须死”
11月30日上午,他准备好了安眠药和钢炭。7点48分,自杀直播开始。
微博引起了网友的注意。留言渐多。
11月30日11时20分,小曾在微博上留言“老子不死了行不行”,40分钟内,数百条留言涌进了这条微博下方的评论,有人说“不行”,有人说“你赔我流量”,也有人说,“你必须死”。
就在这条微博发出前后不长的时间里,也有网友试图阻止小曾自杀。但劝慰的声音瞬间被淹没。不少人觉得,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炒作。
在小曾最后的十几条微博里,他一直在说对不起。
他说想自救,但没力气。
这句话引发了网络上的戏仿, “没有多少空气了”,网友晒出了烤羊肉串;“没有多少空气了”,另外的网友晒出了酸奶。
“47吱”说,直到警方证实了小曾的死,人们才安静下来,说“他竟然真死了”,纷纷散去。

迟来的道歉
小曾死后,数以万计的网友找到他留在网站上的歌曲,留言不断地被刷屏。“对不起,真的对不起”“你快回来”。
小曾微博的关注人数达到了4万多,很多人是在他死后关注的他。
很多当初咒骂小曾的网友,在事后都改了微博名。
事发后,一名网友模仿小曾,也在微博直播自己的“烧炭过程”,招来众人的辱骂。这名网友说:“模仿的目的是为了调侃,自杀本身就是懦弱的选择。”
被问到网上对儿子自杀的反应,曾晓慧想了半天,“谢谢那些劝过他的网友”。似乎是下了很大的决心,她又说,那些(围观的)人应该被谴责,他们有多大的仇,要这么冷漠无情。
这些天,曾晓慧很少看网上有关儿子的事情,在朋友圈里也避谈和儿子有关的话题。

19岁的告别
小曾的骨灰会被葬到纳溪的乡下。
那是外婆的老家,小曾是被外婆带大的。有关家庭的话题,是小曾和朋友交流的禁区。
外婆何女士说,小曾两岁时父母离婚,此后很少和父亲来往,跟了母亲的姓。母亲改嫁后又有了孩子,如今一家人生活在海南多年。
她说,初中毕业后的暑假,小曾到深圳和父亲生活了两个月,但这段经历并不开心。
19岁的他没有留下多少痕迹。
他在纳溪一所职业学校读过三年书,但提起他的名字,5名专业课的教师已完全想不起来了。位于海南的健身俱乐部,几名工作人员在电话里想了半天,迟疑着互相询问:“有这个人吗?”
和现实中的悲伤相比,网络里的情绪更多是遗憾。但随着一个悲剧的将来,所有的遗憾都仅仅只能是遗憾了。
(据12月8日《新京报》)

“直播自杀”悲剧叩问冷漠和暴戾心态
文/杨朝清
从社会学的角度上说,当下的自杀大都属于失范型自杀;如果在事发前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专业援助和心理疏导,那些陷入危险地带的人们依然有重新回到正常生活轨道上来的可能性。让人痛心的是,“直播自杀”不仅没有得到来自社会足够的爱与关心,反而让曾鹏宇感受到人性的冰冷和现实的残酷。
伴随着社会流动的加速,传统的血缘、地缘联结纽带逐渐松弛,陌生人社会的信任缺失、人际关系疏远,深刻地影响了网络空间。不论是忽悠炒作,还是炫富装穷,抑或冷漠暴戾,网络在无形之中成为一个社会表现和社会竞争的舞台;不良社会心态的弥漫,让人们对恶行渐趋麻木。
面对挣扎在生死边缘、亟需帮助的曾鹏宇,一些人并没有选择进行危机干预,而是采取点赞、旁观的方式任由悲剧上演。“你赔我流量”、“你必须死”的网络暴力,和“审恶疲劳”有着密切的关系。当人们对他人的遭遇失去敏感的反应能力,当他人需要帮助的时候选择无动于衷甚至恶语相向、落井下石,人性坍塌难免会导致对社会底线的冲突成为一种见怪不怪的常态。
从“爱说脏话”到“微博骂战”,从人肉搜索到围观自杀,一个社会如果不能在罪恶与非罪恶之间建立有效的隔离带,对重度罪恶的默认甚至放纵就是难以避免的。当人们可以为自己的冷漠找到理由哪怕是自欺欺人的理由,对恶行的默认和纵容就成为活生生的现实。
网络让人们的社会角色暂时处于一种“隐匿”状态,在现实生活中不敢说的话也敢说了,在现实生活中不敢做的事情也敢做了;这一点,在用户多而杂的微博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与之相比,微信是基于“朋友圈”的信任链,是传统连接纽带和社交关系的网络化;假如“直播自杀”在朋友圈举行,人们肯定不会无动于衷,而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来进行“救赎”。
19岁的小曾,再也没有机会拥抱明天了。在冷漠和暴戾等不良社会心态的裹挟下,网络“围观”直播自杀成为让人无奈而揪心的现实。如果不能对不良社会心态进行修复和治理,如果失范行为得不到应有的规训和惩罚,来自网络的舆论暴力依然有可能给人们带来伤害。但愿“直播自杀”的悲剧不再重演。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