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陈尚平
15岁失明,在此后被黑暗侵袭的漫长时光里,杨洋说,知识改变命运。他拾起课本,通过父母一字一句朗读的“听书学习”的方式,先后考上了高中和大学,拿到了大专和本科文凭,不仅成为了推拿科医生,更在2008年当选为北京残疾人奥运会火炬手。
梦想的脚步永不停歇,2014年,杨洋收到了来自美国的医学博士录取通知书,成为中国内地第一个通过托福考试到海外留学的盲人博士生。
遭遇厄运 15岁,他失去了光明
1974年11月4日,杨洋出生在辽宁省营口市的一个普通家庭。当时,他和他的家人都没有想到,这个活泼开朗的孩子的人生会被黑暗侵蚀。
从小学二年级开始,杨洋渐渐看不清楚黑板上的字。老师帮他把座位往前挪了又挪,到五年级下学期时,杨洋就算坐在第一排也看不清黑板上的内容了。妈妈带杨洋到营口市各大医院治疗,都收效甚微。最后,杨洋被当地部队医院的眼科专家确诊为视网膜黄斑病变,医生说这种病在医学上无法治疗,等待孩子的将是失明。不甘心的妈妈又带着杨洋辗转北京、上海等地,但医生都表示无能为力。
但热爱读书的杨洋此刻担心的仍是,看不清楚字,要怎么学习呢?
“让杨洋坐在讲台上听课。”一位同学说道。
“讲台是老师讲课的地方,那怎么坐人呀?”一位同学反驳道。
“那就让杨洋坐在黑板前听课。”老师决定。
从此,教室出现了独特的一幕,杨洋的课桌被放置在了讲台与老师中间,他离黑板只有一米远的距离。刚开始,其他班级的同学经常跑过来看热闹,不了解的还以为杨洋犯了什么错在受罚,当得知事情的原委后,大家都很佩服杨洋。班上有几个贪玩的学生,看到杨洋学习如此刻苦,都很感动,学习也变得用功起来。
然后,病魔并没有因为杨洋的勤奋就放过他。到初中二年级时,杨洋彻底失明了。这一年,他才15岁,便被迫离开了心爱的课堂。
重启梦想 爸爸妈妈的“声音课堂”
从阳光明媚一下走进黑暗无边的世界,杨洋无法承受这种打击,整天茶饭不思。父母看在眼里,急在心头。
在家待了一年后,为了让儿子走出失明的阴影,父亲把他介绍到自己工作的营口市水利院打工。杨洋当了取样工,负责从勘探机上取出各种样品,给样品打包封存。工作虽然不复杂,但杨洋却开心起来,他觉得自己再也不是一个废人,他也能通过双手创造价值。同事们也很喜欢这个上进心强、为人质朴的16岁少年,水利院的工程师还劝他,如果有机会,应该去盲校继续读书。
一句话惊醒梦中人,经过一番打听,杨洋决定报考青岛市残联创办的全国第一家盲人高中——青岛盲校。1994年3月,杨洋结束3年的打工生涯,开始准备复习参加中考。
杨洋初二都没读完,此时距离考试却只有三个月时间。杨洋的父母决定轮番上阵,天天给儿子念课本。从此,下班后就由妈妈做饭,爸爸给杨洋读课本。吃过饭后,妈妈便接替爸爸,接着给杨洋念课本,他们三人一起学习到凌晨1时。第二天早上6时,一家人还会趁着上班前的短暂时间再帮着儿子学习。
当年5月,为了让从未出过远门的杨洋能适应青岛的环境,父亲提前一个月把儿子带到青岛,在青岛盲校附近租了一间只有几平米的地下室。房间太小,只能容下一张床和两张桌子。在这间潮湿闷热的地下室里,杨洋每天都要连续学习15个小时以上,父亲就要帮他念课本15个小时。杨洋身体弱,不能吹电扇,父亲便只能一直不停地给他扇扇子。地下室蚊虫多,杨洋的皮肤被蚊虫叮咬后容易过敏,父亲就到超市买来最便宜的白酒,给他擦到身上。每隔半小时,他就得给儿子身上涂抹一遍白酒。
6月份的中考如期而至,杨洋父子俩也按照当初制订的目标,完成了所有课程的学习。当把杨洋送进考场时,父亲坐在学校门口的花坛上,他的心情比坐在考场的儿子还紧张。
等待结果的日子最显漫长,当考试成绩张榜公布时,杨洋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被青岛盲校录取,父子俩看到这个结果,紧紧拥抱在一起,失声痛哭。
杨洋如愿以偿成为了中国第一所盲人高中的一名高中生。
走进高中校园的杨洋,此时心中另一个梦想也在慢慢滋生——他想要考大学。只有这样,自己想要读书的梦想才能延续。
父母非常支持儿子的决定。母亲为了帮助儿子备战高考,特意请假来到青岛陪读。除了照顾儿子的生活外,母亲最重要的任务仍是给他念课本。
每天5时,母亲就把杨洋准时喊起来,母子二人除了吃饭,几乎都是在学习。母亲念,杨洋记,语文、历史等课程还没问题,但数学读起来就很麻烦,尤其是立体几何、平面解析几何,看着那些数字和符号,母亲真的不知道该如何对儿子表达。一天早晨,母亲带着杨洋到公园给他念立体几何课本,一道题目她念了好多遍,可杨洋就是没听明白,这个倔强的男孩突然趴在公园的椅子上嚎啕大哭起来。看到满脸挫败的儿子,母亲一把将杨洋搂在怀里,一边拍着他的后背,一边说:“杨洋,你想哭就大声哭吧,哭出来心情就会好受一点。”那天早上,杨洋哭完后,母亲将他带回了出租屋,等他情绪稳定后,母亲拿出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书给儿子念起来:“……痛苦就像一把利刀,它一方面割破我的心,另一方面却掘开了我人生的新纪元。”
“妈妈,失明割裂了我的心,但我相信它正在开拓着我生命的新纪元。我相信我能战胜数学这个难关。”
天道酬勤,每天坚持学习16个小时的杨洋终于以全国第三名的成绩考上了长春大学和长春中医学院合办的针灸推拿专业大专班。在校期间,杨洋不仅学习成绩优秀,还学会了游泳和门球,大二时当选为学校学生会副主席。
2003年,非典在全国蔓延,杨洋却没受到影响——他专心备考本科考试,终于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北京联合大学专门针对残疾人的本科针灸推拿专业。2007年,本科毕业后,杨洋应聘到深圳罗湖区中医院康复推拿科当上了一名医生。
求知无极限
他成为留洋盲人博士生
成为医生后,杨洋本可以按部就班的安逸生活,但自从看到一个报道后,他的心情便久久不能平静:中国的盲童,94%小学都没有毕业。自己是一个盲人,也曾经感受过失去学习机会的痛苦。杨洋觉得,自己要做一个能影响更多盲人的人,要用自己的行动和努力去帮助更多的盲人。他为自己制定了三个计划:一个是报考研究生,二是参加残疾人运动会,三是组建一个乐队。
杨洋给自己制定了详细的体育训练计划,每周坚持游泳和打篮球,并做好了参赛的规划。经过艰苦训练,他在广东省深圳市的残疾人比赛中,游泳项目分别取得了金牌和铜牌的好成绩。2008年,他成为北京残奥会第53棒火炬手,他通过火炬传递跑了50米,实现了自己的一个梦想。
后来,杨洋被推选为深圳市罗湖区盲人协会副主席后,他想为大家做点实事。通过四处筹措经费,杨洋购买了一套乐器,还找到了活动场所,成立了罗湖区残联瞳仁乐队。此外,杨洋还经常主持节目,带领乐队去军营、学校、社区表演。
杨洋还想继续报考研究生,可四处打听,国内没有大学招收盲人研究生,因为研究生全国统一考试时,没有人给盲人读试卷。他向很多大学和主管机构去信咨询,都被告知不招收盲人研究生,连着问了3年都没有结果。研究生报考不成,杨洋决定先把英语学好,想着没准以后盲人就可以考研究生了。
决定学英语后,杨洋购买了英语课本,然后从网上下载了学习视频、音频和电子版资料。他每天跟着电脑读单词和背单词,每个单词需要重读几遍,包括每个字母的拼读。英语写作对杨洋来说尤为困难,他通过电脑上发音的盲人软件打出来,经常会出现拼写错误,因为他看不见,只能凭借听觉去感受。家里的电视被杨洋调到了英文频道,他还通过电脑听英文电影。经过三年的学习,杨洋的英语有了很大的进步。
2013年的一天,杨洋了解到,美国有几所大学的医学整脊专业愿招收盲人攻读博士学位,这让他兴奋得整夜未眠。为此,杨洋决定报考托福考试。提出申请后,又经历了6个多月的沟通、努力,他终于获得了考托福的机会。
然而问题来了,中国内地没有一家机构能让盲人参加托福考试。杨洋没有气馁,坚持着到处打听。最后香港考试中心在接到杨洋的申请后,感到很惊奇,决定为他考托福提供便利。
2013年7月10日,杨洋来到香港。香港考试中心专门为杨洋准备了一间教室,偌大的教室一共3个人,考生杨洋,一个监考老师,一个专门给杨洋念试卷的老师。
阅读理解对于杨洋来讲挑战最大,因为他看不见题目,只能把老师念的题目全部背下来,把意思搞清楚了才能做题。普通人只需3个小时就可完成的笔试,杨洋足足考了2天。在这样的压力下,杨洋的阅读理解得了24分(满分30分),口语得了19分(满分30分),听力满分,四项考试总分120分,杨洋得了97分,顺利通过托福考试。
今年3月,杨洋收到了美国两所大学的博士生录取通知书,一所是位于洛杉矶的南加州大学整脊医学院,一所是位于加州的海沃德西式整脊医学院。捧着博士生录取通知书,杨洋喜极而泣。
5月11日,母亲节,杨洋带上礼物,来到父母家。吃完晚饭后,杨洋把父母请到客厅的沙发上就座,拿出准备好的礼物送给他们,然后双膝跪在地板上演唱了最能代表他内心对父母感激的歌曲《你是我的眼》:你是我的眼/带我领略四季的变换/你是我的眼/带我穿越拥挤的人潮/你是我的眼/带我阅读浩瀚的书海/因为你是我的眼/让我看见这世界/就在我眼前……
饱含深情的演唱,表达了他失明25年来,在父母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帮助下艰难成长的感恩。一家人一起经历了太多的心酸和曲折,如今考上了美国大学的博士,这些年的艰难困苦,流淌过的泪水,只有他们最清楚。
“千万不要放弃梦想,因为追逐梦想的过程,才是人快乐的最大的源泉。”——这句话一直是杨洋的座右铭。如今,他在求知的道路上又迈出了一大步。“我有一个新的梦想,让盲人赢得尊严,赢得人生。”杨洋说,学成归国后,他想创立一个专门针对残疾人的整脊中心,开展盲人专业技能培训,让他们走上自立自强之路,用自己的双手服务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