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14年10月17日> > 总第2479期 > A04 > 新闻内容
同样是住院,孤独的为何总是老太太
新闻作者:李诗韵 通讯员 张维夏 吴小兵  发布时间:2014年10月17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李诗韵 通讯员 张维夏
图: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吴小兵 吴靖
10月5日,湖南省马王堆医院正在举行针对患者家属的康复技能培训班。康复医学科二病区护理部护士长张付秀发现,来学习护理知识的男性寥寥无几。
不过,这在张付秀看来早已是见怪不怪了。“肯陪着来住院的都是女的,男的没几个。”作为湖南唯一一家省级老年病医院,马王堆医院收治了大量的老年病病人。医院曾经做过调查,自2013年1月至2014年8月,该院老年综合病区总住院人数7344人,其中男性3975人,女性3369人,95%的女性病人没有配偶陪伴。但男性病人中,只要妻子还在世的,90%都有妻子照顾住院。
这些女性病人的丈夫都去哪儿了?10月10日,今日女报/凤网记者来到湖南省马王堆医院寻找答案……
照顾丈夫,她在病房折叠凳上睡了12年
这已经是杨端林“赶走”的第105个陪护了。因为她嫌对方喂流食的时候不够细致,翻身的时候不够一气呵成,实在不专业,照顾不好她的丈夫。
“算哒,我自己来!”
这个操着一口纯正长沙话的长沙媳妇,是马王堆医院康复医学科二病区的名人——这倒不是因为她对陪护的“苛刻”,而是为了丈夫,这个坚强的女人已经在医院病房的折叠凳上睡了12年。


“家人生病,男人打退堂鼓,女人顶上”
“左也不放心,右也不放心,自己的老公还是只有自己晓得疼。”10月10日,记者见到57岁的杨端林时,她正给躺在病床上已经180斤的丈夫易斌按摩百会穴,一下一下,持续了大约20分钟。
忙活完了之后,有些吃力的杨端林靠在病房门旁休息。她看着病床上不声不响的丈夫,像是给自己打气似的说:“12年了,只要他的手还是温的,儿子的爸爸,我的丈夫,就还在!”
2002年11月20日,杨端林和易斌结婚20周年纪念日前夕,易斌在工作应酬中突然倒地休克,经过几轮抢救,命是保住了,人却昏迷不醒。有医生对杨端林说,“放弃吧,少一笔治疗费,多一笔殉职补贴”。
听到这话,杨端林怒气冲冲:“老天爷都没把他抢过去,我怎么能放手?”她迅速将丈夫转院,从此开启了长达12年以病房为家的生活。
转至马王堆医院的第一天,易斌就因气管切开手术并发症被医院下发了病危通知书。好在抢救手术很成功,易斌的情况暂时稳定了下来。此时,术后护理对他来说至关重要——每天喂流食6次、补充营养剂2次、定时喂药4次,偶尔还要喂一点水果;除此之外,每天要给病人翻身,防止背部皮肤被压坏溃烂,而擦背按摩、端屎端尿就更不用说了。
最初,易斌的亲兄弟们还会来医院帮忙干些体力活,但时间一久,他们来看望的周期也越来越长,“现在干脆就说工作太忙没时间,一年难得来一次,送些钱,几分钟就走了”。
祸不单行的是,2003年,刚转入马王堆医院的易斌病情才稍微稳定,他70多岁的母亲也因为担忧儿子而病倒入院。
一下子有两个人要照顾,家里的男人们却打起了“退堂鼓”。“他们家的男人多少都有些大男子主义,有的是真的工作太忙,有的却是宁愿在家看电视,也不会抽出些时间来医院陪着。”
照顾婆婆,就成了杨端林和嫂子每天的工作。由于丈夫和婆婆不在一个病区,杨端林便经常得在病房间跑来跑去。有一次,杨端林削好水果,刚送进婆婆的病房,本来还在陪着母亲的易家大儿子就走出去接了个电话,之后便留下一句话:“医药费和住院费都交齐了,我有事先走啦!”下一次再见他,又是一个月后了。
婆婆的丈夫也从来没来医院陪伴过她。在小辈们看来,只要老头子能身体健康就是全家的福气了,“你看看我们这病区里,有几个老头陪老太太住院的?基本看不到”。   “亲人的陪伴,远远好过请护工”
今年5月,杨端林的一位远房表亲杨蕊(化名)由于心肌梗塞,也住进了马王堆医院。因为相熟,杨端林没少去帮她忙。
“她住院的第一天,丈夫和两个儿子来医院陪了一会儿,交过住院费用、买好食品和日用品后,儿子就都赶回去上班了。”杨端林说,她这位远房表亲的丈夫烟瘾挺大,但医院不让抽烟,要抽得去外面,结果来来回回的次数多了,人家就烦了。“才下午4点,她丈夫就找到我,让我去帮忙找个陪护,还说自己整天没睡,必须回去休息了。”
有了陪护后,这位丈夫就把照顾妻子的工作顺理成章地推了出去,“可能对他来说,得空的时候自己来转一转、看一看,就算是尽到义务了”。
于是,在杨蕊住院的半年时间里,杨端林总能在路过她病房的时候,透着窗户看到她一个人枯坐着的孤寂背影。
“像我这个亲戚一样,一个人来住院的女的真的很多,有些人头发都白了,看着可怜。”在医院待的时间久了,杨端林也常唏嘘不已。“大多数都是请个陪护了事,但其实陪护只能做好基础护理,不太可能像家人一样细致。”
杨端林的丈夫因为气管被多次切开,医生都说他还能活着就是个奇迹,更别提苏醒。但杨端林没放弃,她听从医生的建议,每天都不忘跟丈夫说话,讲故事、聊生活,有时还跟丈夫玩“互动游戏”。
“我打开电视,看到好玩的新闻,我就指着电视问他,‘你还记得这个明星吗’?”尽管一直都没有得到过回应,但杨端林仍会接着将新闻内容复述一遍,每句话的结尾都加上一句“知道你就点头,不记得就摇摇头”。
12年的坚持终于有了效果。今年国庆节期间,当杨端林跟易斌聊到“小沈阳车祸去世”的假新闻时,易斌突然点了点头。再接着问他问题时,易斌都能用点头、摇头的方式来和妻子互动了。
“一开始医生说他活不过6个月,可现在,你看,已经12年了。”杨端林看着丈夫,“亲人的陪伴和鼓励给病人带来的力量是巨大的,这一点,普通陪护根本做不到”。
这也是为什么12年来杨端林会换掉百余名陪护的原因。“哪怕丈夫不能言语,但在妻子眼里,他是活生生的,会痛,会饿,会孤单。如果照顾得不好,他就会难受。”为此,杨端林干脆辞掉了公司经理的职务,一心一意守着丈夫。当年进医院时45岁,如今,她都已经“奔六”了。
这12年不是没有心酸。她的高跟鞋,她的漂亮长裙都被扔在衣柜里落灰;无法跟朋友聚会,渐渐害怕与人交流,甚至不习惯回家与亲人相处。指着病房里搁置在角落的折叠凳,杨端林说:“最苦的不是每天睡在这张凳子上,而是家人生病,来照顾的都是女人。但当有一天,我们女人也病了,又有谁来照顾我们?”


“一辈子住院数十次,我都是一个人”
李琅莹在湖南省马王堆医院的老年综合病区已经陆陆续续住了15年。
如今她89岁,除了治疗,老太太最常做的事情,就是坐着轮椅,靠在阳台的角落里沉默不语。负责陪护李琅莹的张姨说,整个阳台都充满阳光,但老太太唯独偏爱那个昏暗的角落,有时一待就是一整天。不愿交流,寡言少语,这样的情形在长时间独自住院的老人身上很常见。即便偶尔与人交谈,李琅莹最常有的回忆,也是2004年6月,她的丈夫因肺癌被送入医院抢救后,两人相依相伴的那一段时光。
那一年,李琅莹79岁,丈夫83岁。
因为年纪大了,又到了肺癌晚期,丈夫逐渐失去意识,连大小便都需要人伺候。李琅莹夫妇育有4个女儿,仅两个女儿留在了长沙。而当时,女儿也要照顾自己的孩子,根本没时间来医院陪着父亲。
最初,李琅莹请了两名陪护来照顾丈夫的生活和饮食,可没多久,两个陪护都因太脏太累辞了工。于是,李琅莹便一人扛下了照顾丈夫的重担。
“当时医生已经给我家老头‘判了死刑’了,他们也常提醒我,让我回去好好休息,别累垮了。可我心里总想着,就算他快要走了,也总得有个人在身边陪着,不然多孤单,多可怜。”就这样,李琅莹在医院病房里一陪就是两个月。有时候,护士看着老太太一个人实在是没力气,就帮着她干一些体力活,得空了还会帮她打水送饭;而擦身子、剪指甲这类有“肌肤之亲”的活,李琅莹都坚持要自己干。
2004年8月,丈夫还是走了。当时,李琅莹还在给他擦手,突然就看到他的手轻轻碰了自己一下。“我看到他哭了。眼睛微眯着,一会儿就闭上了,之后便再没有醒来。”老伴去世,但李琅莹早已看开,“他不孤单,有我陪着呢!”
丈夫在自己的陪伴下去得安详,但李琅莹却得面对现实。
“一辈子住院数十次,我都是一个人。”李琅莹身体不好,年轻时便是医院的常客。1951年,26岁的李琅莹在家门口突然吐血晕倒。邻居发现后,赶忙把她送入医院抢救。
“我丈夫那会儿还在工作,赶不到医院。”于是,在没人签字的情况下,医生给李琅莹做了手术,这才救了她一条命。而在接下来的5个月里,李琅莹都是一个人在医院里度过。直到可以出院了,丈夫这才露面,给她缴清了住院费。
之后的几十年里,李琅莹病情反复,三天两头住院。后来,孩子们渐渐长大,丈夫就干脆将照顾李琅莹的任务交给了女儿们。
李琅莹的大女儿说,父亲不愿去医院照顾母亲,并不是因为冷漠,而是大男子主义太强。她曾请父亲一同去医院,父亲却以“医院太晦气”的理由拒绝了。之后,工作太累、单位有事……这些都成为了父亲拒绝在医院陪护母亲的理由。只不过,他每次都会给女儿们一些钱,让她们买些好吃的带给李琅莹。(下转A05版)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