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14年08月08日> > 总第2460期 > a06 > 新闻内容
云南鲁甸地震,那些坚强的花儿
新闻作者:整理/唐天喜 金炜翔 刘轶轩  发布时间:2014年08月08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8月3日发生地震后,全国人民都心系灾区,有的赶赴现场,有的为之祈祷捐赠。而在地震灾区,涌现出了不少坚强的女性,她们或自救、或救人、或被救,在灾难中展现了中国女性坚强、勇敢、智慧的形象。
  
为救哥哥,10岁的她刨断了手指
  “你们能不能帮我,找到哥哥的录取通知书,我要让他们知道,哥哥考上大学了,很能干的。”
  这句稚嫩的话出自10岁的小女孩杨正巧之口,她家在鲁甸县龙头山镇翠屏村大槽口,念小学三年级。8月4日10时,这个可怜的小女孩在鲁甸县人民医院住院部哭得发抖。
  她哥哥杨正权21岁,此前在鲁甸当地的职业学校念高中,刚刚考上大学。地震发生时,杨正权正在催促妹妹完成暑假作业。没有想到话音未落,他们租住的砖瓦房就垮塌了。杨正巧幸运逃生,哥哥却不幸被垮塌的石块砸中。见到哥哥大部分身体埋在废墟中,杨正巧激动地挥着手,在废墟中拼命地刨挖。等妈妈从屋外赶回来,女儿手指都骨折了,仍在刨土,她心痛地抱起女儿大哭,“哥哥走了。乖,坚强的孩子不能哭泣,否则哥哥会不高兴的。”
  
相互打气,两孕妇被埋3小时后获救
  龙头山镇两名怀孕7个月的孕妇李朝惠、艾福玲同时被埋在废墟下,为了肚子里的孩子,她们相互鼓励,熬过3小时终被救出。
  今年22岁的李朝惠与21岁的艾福玲是好朋友。年初,两人先后怀孕。8月3日下午地震发生时,两人正在艾福玲家4楼看电视,李朝惠急忙钻进客厅里的一张课桌下,艾福玲也顺势躲在饭桌下。“轰”的一声,房子垮了,两人被埋在废墟里。黑暗中,艾福玲和李朝惠彼此交谈,互相安慰:“为了肚子里的宝宝,我们都要坚持下去……” 不久之后,李朝惠的丈夫洪树彬发现了她们,他一边用钢筋撬裂缝,一边搬去上面的瓦石。这时艾福玲妈妈艾如英也赶回了家。3小时后,李朝惠与艾福玲被救了出来。
  
地震来时,母亲用身体盖住孩子
  8月5日下午3点左右,救援人员在鲁甸县龙头山镇龙泉村进行挖掘救援时,发现一位年轻妈妈和孩子身体的一部分出现在眼前:妈妈朝下趴着,手里攥着钱,身下是一个小小的身躯。3点15分左右,孩子瘦小的身体被救援人员轻轻抱出来,但遗憾的是,5岁孩子已经永远闭上了双眼。大约20分钟后,孩子的母亲被搜救出来,她也和儿子一样离亲人而去。
  
全国首个女子地震救援队参援
  8月4日上午9时40分,在鲁甸县龙头山镇地震废墟上,一身穿橘红色救援服的女兵牵着一条搜救犬,正在展开搜救。这个女兵叫熊洁,毕业于云南艺术学院,是陆军第十四集团军某工兵团大学生战士,列兵军衔。她和另外4名女兵战友一样,都是第一次参加地震救援,也是该团云南省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第一批女队员。这是去年9月十四集团军某工兵团成立全国首个女子地震救援队以来,女兵队员首次参加地震救援。
  5名女兵各自背起几十公斤重的救援设备,随救援队步行进行救援。在一处房屋倒塌地,因为现场条件限制,专业救援器材根本施展不开,于是,救援队员们就直接用手刨。救援行动一直持续到中午12时15分,一具蜷缩的遗体赫然出现在她们面前。第一次面对生命如此脆弱的现实,灰头土脸的女兵们哽咽了,深深地向遗体鞠了一躬。
  陈副团长介绍,女兵在救援行动中有更多超越男兵的细腻,这在本次救援行动中得到了最有力的体现。这是一次为了生命尊严的救援行动,也仅仅是她们军旅生涯一个小小的开始。
  
感恩救援,11名女子架锅熬“姐妹粥”
  8月5日,鲁甸地震震中龙头山镇,升起灾后第一缕炊烟。一名受灾女子召集当地10名“姐妹”,自筹大米,在街头架锅熬粥,供大家免费吃,被“食客”亲切称为“姐妹粥”。她们想以这样独特的方式,感恩救援。
  熬粥的发起者苏德巧告诉记者,地震发生前,她一直在浙江上班,地震后她马上回到老家,发现土房早已坍塌,但幸运的是,4岁的儿子和家人没有受到伤害,后来他们一家住进了帐篷里。
  苏德巧说,回老家后,她目睹了救援官兵和志愿者对他们的帮助,总想通过一种方式来感恩。来自江西的志愿者宗子斌说,她来到震中救灾,已经一天没进食了,她一下吃了4大碗粥。
  
汶川地震孤儿:把暑期打工钱捐赠云南
  刘静玉和杨雅舒并非亲姐妹,她们是2008年汶川地震的亲历者。当时的她们只有10多岁,那场天灾夺走了她们的家人、她们的小伙伴和她们生活过的美好家园,也彻底地改变了她们的人生轨迹。6年过去了,她们俩同时被南京一位好心人收养,两个小女孩已经长大,如今她们在南京东方工程学院上学。
  “我们想将暑期打工赚得的钱和一些平时的积蓄通过媒体转交给灾区人民。”两姐妹说,“虽然灾难很无情,但不幸里还是有幸的,就像我们,因为有了好心人的帮助,我们渐渐地走出了阴霾,我们活得很好,我们也希望那些幸存的人们能快一点振作起来。”
  (综合 《扬子晚报》、《北京晨报》、《都市时报》、《重庆商报》等)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