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时间一去不复返,可有这样一家银行却可以存储时间。当然,存储的不是你浪费掉的时间,而是你为他人服务的时间,存入账户的时间日后可以换取他人的服务——这就是时间银行。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人埃德加·卡恩在1980年提出,是指志愿者将参与公益服务的时间存进虚拟的“时间银行”,当自己遭遇困难时可从中支取“被服务时间”。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新兴的志愿服务理念近几年在国内部分城市悄然兴起。6月10日,“时间银行”来到了湖南衡阳市,而独居老人成了“银行”最大的受益者。
7月24日,今日女报/凤网记者来到衡阳市石鼓区青山街道,前往湖南省首家“时间银行”一探究竟。“银行行长”谢红辉告诉记者,“有了‘时间银行’,社区启动以老养老。年长的老人不再怕寂寞,年少的老人老有所依。”
时间银行
“时间银行”的概念是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人埃德加·卡恩提出的。会员通过为他人提供服务来储蓄时间,当自己需要帮助时,再从银行提取时间以获取他人服务。卡恩还设计了“时间银行”系统,通过电脑可以把每个工作者的工作时间或接受服务的时间都按小时记录下来。目前,北美、欧洲和亚洲23个国家的300多个社区的企业都采用了这个系统。
中国“时间银行”是国内领先的第三方时间存管平台,是公益类银行账户体系。通过建立动态时间交易和管理系统,将服务时间转化为时间积分进行电子存储,保证用户间的公平交易,从而在社区达到互助共济之目的。近几年,南宁、南京、重庆等城市零星出现了这种模式。目前,“时间银行”主要是依托于居民小区,重点服务对象是老人。
【人物连线】
首位“储户”存了60个小时,用真诚感动“倔老头”
“朱大爷,在吗?我来送饭给您,顺便帮您整理房间。”爬上7楼,等了许久,终于敲开房门,本以为能打上个招呼,殊不知只看到了一个冷漠的背影——“放下,你就走吧。” 这是6月12日发生在衡阳市石鼓区青山街道的一幕。
偌大的房间、潮湿的气味,尽管满屋子放满了东西却掩藏不住这位80岁空巢老人内心的寂寞。52岁的雷交娣怎么也想不到,给怪脾气的邻居朱大爷送饭,竟成了她在“时间银行”里存下的第一笔时间。
“银行”开业,她第一个报名
6月10日,“时间银行”在衡阳市石鼓区青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挂牌成立。雷交娣早早地来到现场,将准备好的个人材料递交到办公室,等待审批。
与大多数“开户”的社区居民不同,雷交娣没有申请服务,而是做志愿者,给他人服务。青山社区居民、中老年人最佳、体检报告合格、精神状态好……雷交娣符合所有的“办卡”条款,她很快就被审批通过了,成为“时间银行”的第一位客户。
6月12日,雷交娣接到了第一个“一对一”服务对象的身份信息——朱富青,80岁,子女外出打工,独居,要求每天送饭。
接到服务名单时,雷交娣就想退缩了。“朱大爷是出了名的怪脾气。”雷交娣说,自己与朱大爷是多年的邻居,但从不曾说上一句话,“以前也会跟他打招呼,但经常遭到无视。”果然,6月12日初次打交道,就碰了壁。应朱大爷的要求,雷交娣放下饭,转身就走。可前脚刚踏出门,又转身走进屋里,从口袋里掏出“存折”,“大爷,您帮忙签个字呗!”
原来,“时间银行”有规定,每存入一笔时间,都需要被服务对象在后面核实时间的真实性,然后签上大名。若对服务不满意,还能在备注里写上意见和建议,方便改正。
开展“附加业务”,大爷给她点赞
“妈,你每天瞎忙活什么呢!”雷交娣每天中午都在12点准时给朱大爷送去午餐,坚持到第七天,女儿开始质疑了——每天抽出那么多时间去服务他人,存入的时间能有回报吗?
雷交娣家境并不宽裕,是低保户。夫妻两人与女儿、小外孙一家4口挤在一间60平米的小房子里。平日话不多的雷交娣坦诚地告诉记者,之所以选择加入“时间银行”,是希望能趁着自己还有力气帮别人的时候多做点好事,待到自己老了走不动了,能多些人帮忙,减轻孩子的养老压力。
“大爷您先吃饭,房间我稍微给您收拾下吧?”听到“收拾房间”,朱大爷立马警惕起来,一脸严肃。但尽管内心不乐意,朱大爷还是没像初次见面那样,直接拒绝。“老人家的东西都看得很重要,对外人,他多少会担心你弄丢了他的‘宝贝’。所以,我给他清理东西时,都会问他‘这个还要不要’、‘这些放在哪里更好’……”
雷交娣边清理垃圾,边跟朱大爷聊孩子。“他也挺可怜的,子女都出去工作了,不在身边,跟老伴又性格不合,常吵架。几年前,老伴在一次争执后患上老年痴呆,子女都在心里怪他,接走了老伴,剩他一人住着大房子。”随着聊天的深入,渐渐地,朱大爷对她的笑容也多了。
有存有取,她也享受服务
经过一个月的积累,雷交娣成了“时间银行”目前存满60个小时的最大“储户”。了解到她的“存款”日益增加,“时间银行”的工作人员便提醒她,积累“时间存款”,可以去社区公益食堂换取原本需要8元一餐的午饭,同时,社区老年人日托中心和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也能用“存款”换取。
“现在中午都不用做饭,确实为家里节约了一笔开支。”雷交娣说,尽管自己目前是最大的“储户”,但还是会节约使用“存款”。“每天吃餐饭就好了,日托服务和医疗服务待到年纪大了再使用!”
雷交娣说,“时间银行”中“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理念在她身上很好地实现了。现在,她还在劝说丈夫、女儿和身边的亲戚朋友都来加入“时间银行”,实现身边的“以老养老”。
居民说:以前有事找居委会,现在呼叫“银行”
自“时间银行”开业以来,300名居民成功“开户”,80名志愿者提供服务,而有一家被“银行”工作人员评为心目中的“模范储户”——老父母常住青山社区,享受志愿者服务;女儿周末回社区,帮助其他老人,替父母还“服务时间”。
81岁的向佩清和77岁的赵冬梅这对老年夫妻每天重复着单调的生活。自女儿调到衡东县农业银行工作后,青山社区的这套房子里,就只留下了二老相依相偎的身影。不过,自从有了志愿者,二老原本冷清的家,一下子增了不少人气。
每逢周末,45岁的女儿向萍(化名)就会从衡东回青山社区看望父母。“早在电话里就听他们说家里多了好多‘客人’,老人可开心了!”向萍说,有了志愿者照顾老人,自己在外工作也更安心。
尽管初次申请的要求被拒绝,向萍还是不断强调“自己是银行工作者,是个银行志愿者,希望能帮父母‘还’点时间给大家。”最终,在核实了详细情况后,“时间银行”还是接受了这位“外来”的“储户”,并跟她签订了服务协议——“保证每周周末都至少能抽出2小时,服务青山社区居民。”
66岁的姚孝龙是“时间银行”里的“特技储户”——存入“账户”的时间能加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办公室主任、“时间银行”负责人陈雪梅告诉记者,“能够修理家电、干苦力、进行心理辅导,擅长琴棋书画等特长的这类志愿者我们更提倡‘入户’,还会给他们存入双倍的服务时间。”
相比“陪聊”赚得的1个小时时间,姚孝龙更喜欢修理家电的“入账”。按摩椅、电视机、风扇、电饭煲……只要服务对象家里的电器出了故障,姚孝龙都是随喊随到,“男人嘛,修东西还是比较擅长,反而花心思聊天难度更大”。所以,短短几天时间,姚孝龙的“存折”里就记满了2小时、3小时、4小时,备注里还填满了“很好”二字。
想用“存款”干嘛?姚孝龙说:“我是个‘中年老人’,现在身体还不错。不过跟社区里大多数老人一样,子女不在身边,独自居住,很难想象自己变成‘老年老人’的时候会是怎样。所以,我现在并不想把时间兑换掉,希望越存越多,也希望以后有更多‘中年老人’来接班,为未来的我们服务!”
前几日,年近六旬的张晓香在街道散步时突然中暑晕倒,由于家人都不在身边,邻居看到了第一时间打电话给“时间银行”,很快,接到“时间银行”通知的志愿者就把张晓香送到了医院。
“大中午的,让一姑娘陪着我在医院检查,还不用给一点回报,我实实在在地享受到了‘时间银行’的好处。以前有事找居委会,现在有事就呼叫‘银行’。” 张晓香特别开心地说。
(下转A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