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会、在写报告、在见客户、在和同事交流、在加班、在请示老板……“忙”,似乎已经成为了很多人的工作常态。可真的有这么忙吗?一天下来,仔细一想,好像也没干多少事情呀!那为啥忙得跟陀螺一样呢?其实,对于“瞎忙族”而言,不是工作有多少,而是自己没规划好时间,这里晃一下,那里聊一下,时间就是这样从指间悄悄溜走了。所以,不妨从今天起,学学天才们,给自己的时间好好规划一下吧。
时间都去哪儿了?
李英是金煌装饰有限公司的一名财务人员,她总是感觉自己一天到晚有干不完的事,有时就是报一下账都能忙活一个上午,“我也不知道怎么会这样,可就是觉得什么事情都没做就下班了”。
一大早到了公司后,同事们就会在一起聊聊天,然后李英自己再上网看看新闻,刷刷空间之类的,这可能一不小心就会花掉一个小时左右。中间如果是领导交代了事情,或者是有其他的事情需要处理,李英也会先做那些。“有时候有好几个任务同时交代下来的话,我就会有点手忙脚乱,不知道先做哪个。”
黄芙萍是一家房地产公司内刊的编辑,她工作量其实不是很多,杂志是每个月出一期,而且大部分的内容都不需要自己再去找素材或者是策划。“经常是一到办公室擦擦桌子、泡下茶,再去打几个电话,不知不觉就有人叫我去吃中饭了。”
别人提供的稿子一般是没有固定的时间发过来,所以,黄芙萍的习惯是来一篇就编辑一篇,在前半个月工作状态就是不紧不慢。可是这样也会造成一定的麻烦,那就是有时候紧急的稿子是到最后来,而她手头上之前的稿子又还没弄好,这就必然造成后面的编辑时间很有限。“很多时候是稿子刚发过来一两个小时,美编就会催要稿子,可我怎么赶得过来?”为这些事情,主编已经责骂过黄芙萍好几次了,每次都批评她办事没有效率,一天到到晚不知道瞎忙什么。黄芙萍也很无奈,自己真的是一点懒都没偷,可挨批的却总是自己。
看看天才们的作息时间
近日,《生命时报》进行的一项1500余人参加的调查结果显示,52.2%的人表示“太忙了,几乎没时间休息”,56.6%的人会习惯性地问朋友“最近你在忙什么”,38.4%的人表示每天几乎没有休闲时间,32.1%的人表示不知道都忙了什么,就是觉得没时间。
据百度百科的定义,所谓“瞎忙族”就是指,现代社会里,为了应对巨大的生存压力,实现自我价值,越来越多的人过上了快节奏的生活,忙碌成了一种常态。有人是真忙,而有人的“忙”意义不大,忙忙碌碌却没有结果,被称为“瞎忙族”。
这一类人有三大特征:安排不好时间;分不清主次;闲下来就焦虑。而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职业规划不明确;虚荣心作怪,认为忙就是有成就的表现;追求完美导致效率低。
其实,很多人之所以会瞎忙,主要是没有形成一个很好的工作、生活习惯,做事情没有条理,同样的工作量,不会计划的人自然花费的时间也会更多。
近日,《外滩画报》整理了26 位世界著名的艺术家、作者、作曲家和思想家们,村上春树、玛雅·安吉罗以及达尔文和贝多芬都在其列。按天才们的起床时间来排序,信息图显示了天才们的睡眠、进食、工作、沐浴、社交、锻炼等几个项目。看看这些天才们的作息时间,也许会对你每天的瞎忙有一定的启发。
创作安排:从上面这个表格就可以看出,大脑在不同时间段擅长做不同的事。研究显示早起者善于制作计划,晚睡者则更倾向于有发散性思维。单从创作时间来看,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英国诗人约翰·弥尔顿、法国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美国文学家弗兰纳里·奥康纳、德国作曲家贝多芬和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等人都只会利用一整块时间:从1小时到 9小时不等,潜心于个人的创作爱好。日本作家村上春树遵循着严苛的日常作息:从凌晨4点一直写作到中午。
运动安排:天才们的运动时间也比较少,可能是因为他们中的多数出身在健身房并不普及的年代。
休息安排:让大脑得到充足的休息能帮助你产生更多的新想法。建议每天至少有 12 个小时远离工作,保证足够的睡眠,打盹也能助你解决一些创造性难题。
从图中不难发现,创作天才普遍都是“晨型人”,在 10 点到 6 点睡觉。福楼拜、毕加索、威廉·斯泰伦凌晨 2 点以后才开始睡觉,但也拥有至少 7 小时的睡眠时间。即便像巴尔扎克这样日夜颠倒也是如此,他还会在白天打个小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