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14年06月20日> > 总第2446期 > A02 > 新闻内容
替考事件是最扎眼的“拼爹”
新闻作者:任小康  发布时间:2014年06月20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任小康
  近日,央视记者收到高考替考的线索,线人提供了过去几个月,来自“枪手”内部组织的一些视频,揭开了枪手公司、考生家庭以及监考老师之间隐秘的地下链条。视频内容称,今年高考,有人在湖北组织大学生到河南代考。河南省招办表示,2014年河南省已查实违规违纪考生165人,其中替考127人。
  (6月18日《京华时报》)
  看完央视的报道,有一个画面最为刺痛人心:考场内,考生们正在为大学梦而紧张地奋笔疾书;考场外,找人替考的学生却优哉游哉地闲逛。命运的密码总是不乏荒诞的一面:寒门子弟勤奋苦读,也许还是会被这个连考场都不用进的同学挤出大学校门。这一切,皆因他没有一个“好爹妈”。在替考事件背后,阶层流动性减弱带给人强烈的窒息感和无力感。
  河南替考事件之所以发生,原因无疑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巨大的利益驱动。对尚未经济独立的大学生“枪手”而言,考上二本2万、一本3万、重点一本5万的价码无疑很有诱惑力;对考试组织者而言,舞弊者花六七万元来打点一个考场,监考老师等只需高抬贵手,一笔“银子”就会轻松到手,何乐而不为?对那些成绩不好找人替考的学生而言,花上几万元就能读大学,也是值得付出的。
  更重要的是地方有关部门的遮丑心态。高考之后,进入公众视线的“负面新闻”很少,除了个别考场时钟跑慢、英语听力录音放错,关于作弊之类的信息鲜有披露。然而,当央视揭开替考事件的冰山一角,河南省马上回应称已查实违规违纪考生165人,其中替考127人。毋庸讳言,高考舞弊事件对地方政府形象确实有影响,但一味地遮遮掩掩也是失职的表现。
  正如参与舞弊的考生家长所说:“考场出事,教育局也嫌丢人,会盖着不让上报。”从某种程度上说,考试家长之所以有舞弊的“底气”,就是源于有关部门对考试舞弊的遮丑心态,这种心态拉低了舞弊者对风险的预判,纵容他们去违规。值得追问的是,在河南省查实的127名替考者中,是否包含了央视曝光的这5人?各地还有多少替考事件被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瞒着?
  14年前,湖南嘉禾县发生震惊全国的高考舞弊丑闻,作弊者尚需自己进考场动笔抄答案,而今,在河南的舞弊事件中,舞弊者连考场都不用进,只需“坐等”大学通知书。什么指纹验证,什么联网监考,看似高超的技术手段,在制度失守、权力自大的语境中也就是一片浮云。“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地方教育部门既是高考的组织者,也是高考利益的受益者,作弊可提高考生的分数,也能拉高当地升学率,甚至能给教育部门带来直接好处,如此语境下,他们对作弊行为当然会大事化小、小事化无,能遮就遮、能捂就捂了。
  只有当潮水退去的时候,才知道是谁在裸泳。媒体的曝光,舞弊者的“丑”终究遮掩不住,对那些拼实力的学子而言,圆梦的机会又多了一些,这当然值得欣慰。当下,既需要查明真相,严惩舞弊者;更需要亡羊补牢,完善制度设计,尤其是要加强体制外监督,让地方有关部门遮不住也不敢遮高考的舞弊丑闻,倒逼考试的严肃性、公正性。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