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14年06月10日> > 总第2443期 > B01 > 新闻内容
要做就做“大丈夫”
新闻作者:刘立稳(整理)  发布时间:2014年06月10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夫妻之间的称呼,既体现男女情调,也反映地域文化,还折射社会变迁。平常一个称呼,蕴含不平常的深意。
  从古至今,“夫”一方的称呼非常丰富,比如:夫君,郎君,相公,良人,官人,老爷,先生,老公,丈夫,当家的,亲爱的……这些称呼中,有的是面称(当面称呼),有的是背称(第三人称),有的二者皆可。像“官人”、“老爷”、“当家的”这类的称呼,就明显带有男尊女卑的历史痕迹。在古代,夫妻互称是讲究等级规矩的。笔者曾看越剧《孔雀东南飞》,至今记得其中一个细节:刘兰芝与焦仲卿新婚燕尔,异常恩爱。一天,焦仲卿从外回家,刘兰芝欣喜地迎上去,叫了一声“仲卿”,这一幕被婆婆见到了,婆婆很生气,训斥兰芝不懂规矩,不尊重自己的男人,要她改口叫“相公”。兰芝虽委屈,只得顺从改口。这些细节的积累,也导致刘兰芝最后被婆婆扫地出门。
  到了现在,夫妻平等,女人怎么称呼自己的配偶,基本上没什么条条框框了。你可以叫他“老公”、“亲爱的”、“宝贝”、“死鬼”,你也可以直呼其名。总之,一切随夫妻感情与兴趣而定。不会有人因为夫妻称呼的标新立异而受到指责。
  在众多的名称中,“丈夫”是出现得最早的女子配偶称呼语。“丈夫”一词,上古的《周易》就有了,《左传》、《国语》、《老子》、《孟子》等先秦典籍中也经常出现。不过,“丈夫”一开始并不指女子的配偶,而是成年男子的通称。
  儒家经典《谷梁传》中说:“男子二十而冠,冠而列丈夫。”这里的“丈夫”,便是指成年男子。
  古人不论男女,都留长发,男子到了20岁,家里德高望重的长者便为他举行“冠礼”,束起头发,戴上帽子,成为“丈夫”。古人非常看重礼仪,他们认为,只有衣冠齐备、仪容端庄、举止成熟的男人,才会懂得君臣、父子、长幼这些重要的人伦关系。男子行冠礼之后,表示性成熟,便可婚娶。同时,作为一个成年人,拥有参政、服兵役、参加祭祀的权利与义务。
  那些胸怀大志、有所作为的成年男子,常被称为“大丈夫”。《孟子》中一段话我们很熟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一个有坚定信念的人,不为荣华富贵所诱惑,不为贫贱困苦所改变,不为威胁暴力所屈服,这样的人,是大丈夫。
  如果说,20岁行冠礼之后的“丈夫”,拥有了成年的身份与身体,那么“大丈夫”,就是在意志与精神上已经成年,堪称“丈夫”的楷模。
  真正的大丈夫能屈能伸,既伟岸强悍,也不乏敦厚慈爱。“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鲁迅先生的这两句诗,蕴含的是一个大丈夫的温情。鲁迅的儿子海婴,小时候很活泼,当鲁迅看书时,儿子常跑到他的身边,轻轻揪他的胡子玩,还喜欢骑马一般坐在他的身上。一次,鲁迅告诉来访的朋友:“这小孩淘气,有时弄得我头昏,他竟问我:‘爸爸可不可以吃?’”鲁迅答:“要吃也可以,自然是不吃为好。”友人听了发笑,说孩子正处于幻想旺盛期,所以会闹出这样的笑话,鲁迅点头称是。后来,鲁迅就作了这首《答客诮》: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鲁迅的文章被称作“匕首投枪”,他无情批判现实,即使受到攻击与迫害,也不妥协。他是敢担当的大丈夫,又是慈爱柔情的父亲,怜子如此,让人情动。
  “丈夫”一词,直到唐代仍是指成年男子,到了南宋,才开始用于称呼女子配偶。至明朝,“丈夫”成了女子配偶最通行的称呼,一直沿用至今。
  “丈”,本是一个计量长度的单位。中国古代的度量衡,在西周时基本定型,后世各朝多有修订,同一计量单位在不同时期就有不同的量值。《说文》是这样释“丈夫”的:“周制以八寸为尺,十尺为丈,人长八尺,故曰丈夫。”当时的“丈夫”,身高相当于现在的1.70米左右。
  由成年男子的“丈夫”,到女人配偶的“丈夫”,后者较前者,其中最大的一个变化是,后一个“丈夫”进入了一个重要的家庭关系:夫妻关系。
  有人根据“丈夫”一词望文生义,调侃曰:丈夫丈夫,一丈之内才是夫。这话主要是针对女人来说的。它提醒女人尊重男人,给他们相应的自由,彼此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当男人处于一丈之外,离开你的视线,选择信任他,而不是怀疑他,管制他。
  当然,爱好自由的男人听了这话也不要心花怒放啊。这并不是说,一丈之外,你就可以开小差,成为别人的丈夫。女人给了你信任,你自然要回报女人以安全。既是丈夫,就要有“丈夫气”,做个负责的“大丈夫”。总之,无论是一丈之内,还是一丈之外,为人丈夫的男人,以大丈夫的情怀来守候家庭就对了。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