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14年05月20日> > 总第2437期 > A04 > 新闻内容
“太省钱”,名校高材生6年找不着工作
新闻作者:文、图: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章清清  发布时间:2014年05月20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太省钱”,名校高材生6年找不着工作

  节俭是我们的传统美德,但是你有没有听说过,“节俭”过度,就有可能成为一个人成长的绊脚石。他毕业于名牌大学11年了,没有朋友,也没有爱情。母亲说,儿子混成这样,是因为他有个毛病——“太节俭”。

  他节俭到什么程度呢?到长沙参加招聘会,为了省钱,他选择的交通工具就是骑自行车,来回近9个小时,中途只吃从家里带来的泡面。等他赶到时,招聘会也散场了。这是一个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的人生故事。
 

  嫌300元房租太贵,他放弃找工作

  5月15日,在湘潭市红霞社区的一栋老式居民楼里,今日女报/凤网记者见到了这名在母亲眼中已经“省”出毛病来的儿子,曾经东北大学的高材生黄天一(化名)。被母亲黄菊(化名)从卧室里叫出来后,光脚趿着拖鞋的黄天一出现在记者面前,他的个子在1.7米左右,脸色是那种久居室内的苍白,头发蓬乱,一件粉红色廉价T恤胡乱的扎进裤腰里。突然见到陌生人,黄天一的眼神里很有几分慌乱和紧张。记者跟他打招呼,他边点头边挠着后脑勺表示回应。

  受过高等教育的黄天一虽然紧张,但说话仍客气而礼貌。母亲黄菊迫不及待地捧出了一摞证书向记者展示,层层塑料的包裹下,所有证书看上去都还是崭新的,那是儿子曾带给她的荣耀,也是黄天一优秀的证明。

  “他从小成绩就好,我跟他爸基本上都没管过。”黄菊说。

  在母亲眼中,黄天一从小学习就非常优异,在初中阶段就曾获得过全国中学生数学竞赛二等奖和全国中学生英语竞赛三等奖,之后又考入重点高中湘潭市一中,并在1999年以总分近600分的高分被名牌大学东北大学外语专业录取。2003年从东北大学毕业时,他的英语已通过专业八级。就在所有认识黄天一的人都认为,一条锦绣前程之路已经在这个小伙子的脚下铺展开来时,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情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

  “本来大学毕业以后,他是要在沈阳找工作的。我儿子跟我说,‘妈,沈阳有很多国外的机构,需要我这样的人才’。”黄菊说,儿子一度确实有机会找到这样一份体面的工作,但是没有过多久,儿子却跑回来了。一问原因,让黄菊有些哭笑不得:“我儿子当时跟我说,租个房子就要300元钱,实在太贵了。”母亲回忆往事时,一旁的黄天一搓着大腿,略显羞涩地解释:“当时没赚过钱,就觉得300块太贵了。”

  回到湘潭后的黄天一,人生轨迹也向着另一方向发展。

  “毕业10年了,说得出来的工作有四个,每个工作总是做不了多长,工资都没上过3000元的,我都替他觉得不值,总是找不到合适的。”一头花白头发的母亲黄菊摇头叹息,语气中也流露出对黄天一的数落。

  黄天一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湘潭板塘铺一所高中当英语老师,一年后学校撤转合并,他跟着下岗。之后进了一家外贸服装厂,做跟单文员,四年后服装厂又倒闭,他再次失业。第三份工作是在一家工厂做仓管,工资是1200元一月,不过一个多月后,黄天一因为觉得专业不“对口”,炒了工厂。接着他进入了一家山庄酒店做文员,负责一些外事接待,一年后因为老板要安排亲戚进来,他被委婉地辞退。

  从2013年8月至今,黄天一就正式歇在了家里。“一直找不到对口的工作,不想找了。”黄天一说。

  对此,65岁的老母亲忧心忡忡,她认为曾经如此优秀的儿子落到今天这般地步,原因就出在一个“省”字上。

 

 

  为省钱,骑行9小时参加应聘会

  黄菊和丈夫退休前都是工厂的工人,老两口就黄天一一个儿子,家境不说很优越,但也还过得去。

  黄菊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1999年,黄天一在东北大学读书时,他们每个月给儿子的生活费是400元,但黄天一每个月只花150元,剩下的250元他还会寄回家。最初,黄菊觉得儿子很懂事。黄天一的这一举动,也没少获得别人的赞扬。

  临近大学毕业时,吉林长春有一个单位通知他去面试,黄天一坐火车抵达长春后是晚上,面试时间是在第二天的上午9点,为了省钱,黄天一在火车站呆了一晚,第二天面试时因为发挥不佳,最后失去了这份工作。

  回到湘潭11年,工作的不顺利,似乎让黄天一的“省”,越发离谱到让常人无法理解的地步。

  在黄天一家局促的客厅里,记者进门就看到一辆简易的自行车。黄菊说,这是儿子出行时唯一的交通工具。有几次去参加长沙的招聘会,黄天一都是骑着这辆自行车前往的。来回要9个小时,他会在家里带一碗泡面上路,可每次等他赶到招聘会现场,十有八九都快要散场了。

  黄菊无奈地说“我让他坐车去,他就是不肯。还不是为了省钱咯。”

  黄天一对此的解释是:“骑自行车可以锻炼身体嘛。”

  采访中黄菊说儿子几乎没有穿过一件像样的衣服、一双体面的鞋子,他现在身上的那件粉红色T恤,是花20块钱从淘宝上淘来的。一边的黄一天反驳母亲:“20块钱的衣服还不好啊!”

  从去年8月份失业后,黄天一基本就宅在了家里,唯一的爱好是看书和上网。“每个月他要骑自行车到长沙图书馆借书和还书。”黄菊说,“清早出去,回来时天都黑了!”

  在黄天一卧室一角,记者看到靠墙堆着一摞厚厚的书籍,黄天一介绍说:“一般是会计、英语方面的书。”

  因为“省”,除了参加招聘会或者去图书馆,黄天一基本上不出门,也没有社交。今年33岁的他因此没有一个朋友。黄菊说,之前也有人给儿子介绍过几个对象,“有的他看一眼就不谈了”。

  在湘潭找不到对口的工作,黄天一也丝毫没有要出去闯闯的想法。黄菊说,长沙宁乡曾有家企业想找儿子去做英语老师,但黄天一觉得宁乡那边“太偏僻”,不愿去那么远。他自己的想法是“到国外去开公司”。

  黄菊认为儿子这是信口开河,让她有些哭笑不得。黄菊现在早出晚归地奔波在湘潭的各大招聘会上,“他不急,我急啊,总要找个工作才好啊!”

 

  谁能敲开他的心扉?

  湘潭霞光社区主任章娜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他们曾几次登门找黄天一聊过天,想吸引他走出家门,参加社区的志愿队,有正常的社交和社会活动,但没有成功。

  “他好像把自己封闭了一样,言语和行为都不像这个时代的年轻人。”章娜说。

  而在母亲黄菊的记忆里,她记得孩童时代的黄天一和现在并不一样。“他很活泼,很喜欢带小朋友到家里来吃我做的菜。”说起这些,黄菊的眼睛里闪烁起了泪花。

  从什么时候起,黄天一的性情开始转变了呢?黄菊说,大概是儿子读高中时。

  有一次,黄天一被爸爸单独带到化工厂生活了一个星期,回来后不久他的高中班主任老师就找她谈话,因为他们觉得这个孩子性格好像变得有点孤僻了,常常望着窗户发呆,也不爱和同学交流、建议她带儿子出去走走亲戚。

  “我和他爸爸的关系一直比较冷淡,我们家的氛围对他的心理一直以来都是一种压力。”黄菊说。

  在黄菊看来,儿子黄天一如此“节俭”的习惯受父亲影响也很深,因为黄天一的父亲就是一个相当节省的人。到现在,已是72岁的人了,老两口加起来每月也有3000多元退休金,生活足够了,但老人还喜欢捡些废瓶废罐回来卖。

  记者看到,在他们家本就狭小的空间里,墙角和衣柜顶上都堆着成袋的大米和花生,黄菊说那是丈夫和儿子趁超市打折买回来囤着的。

  而黄天一在很小的时候,在“节省”上表现出的自控力,令黄菊都觉得不可思议:“七八岁的时候,给他一块钱让他买吃的,他还可以带回来,从来不吃外面的东西。”

  2003年,黄天一大学毕业在沈阳面试没有成功回到湘潭后,黄菊发现儿子受到了很大的打击,“我发现他有什么事都不愿意跟我说了”。

  此后11年,找不到“对口”的工作一直困扰着黄天一,他变得“更节省、更努力”,黄菊说,黄天一现在还自学了日语、研读了财会方面的书籍,但也“更内向、更封闭”。

  采访时,黄天一一直拒绝今日女报/凤网记者走进他学习、生活的房间,对母亲向外人展示自己的毕业证书也很反感。但他却好奇地问:“住在很高的高楼上是种什么感觉?”“坐的士需要多少钱?”“高楼上有没有蚊子呢?”……如此问题,让记者很是有一种错觉,对面的他还是一个名牌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吗?

  黄菊虽然把儿子走到今天这个地步归结于“太节俭”。但她又坚定地相信:“如果有人愿意好好开导儿子,还是会有希望的。”

 

  ■专家支招

  改变他只需一份合适的工作

  今日女报/凤网讯(首席记者 谭里和)5月13日上午,今日女报/凤网曾关注过的湘潭“板凳妈妈”许月华家里来了几位特殊的客人,他们是来自北京的“心系天下在路上”公益团队的成员,受爱心人士委托给许月华带来5万元爱心款。

  “我们在网上获知了许妈妈的感人事迹,得知许妈妈和丈夫都生病了,家里经济压力大,希望我们能尽到一点微薄之力。”公益团队成员郑璐说。

  一行人看到许月华家里的照片、荣誉证书和锦旗,都很感动。在大家的邀请下,许月华和大家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和故事,并表示会坚持与病魔斗争。“你们跑这么远来看我们,我很感动。我代表全家感谢大家的关心和帮助。”许月华说。

  随后,公益团队人员和许月华一起来到湘潭市福利院看望孩子们,并给孩子们送上书包、书本、玩具等礼物,天真的孩子们围在许妈妈身边非常开心。

  “我们团队是去年6月成立的,目前已经在全国走了12个站,开展了多次帮扶活动。”团队负责人刘笑頔表示,许妈妈是个大爱无疆的人,大家也要帮助困难中的许妈妈,一起将爱心传递下去。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