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14年05月06日> > 总第2433期 > A07 > 新闻内容
阔别75年,黄埔女兵长沙重逢
新闻作者:文、图: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凌晴  发布时间:2014年05月06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4月29日,长沙县金井镇,两双饱经风霜的手紧紧握在一起,两张沧桑的脸紧紧贴在一起。她们是黄埔军校同期的长沙籍抗战女兵郑惠庄(原名郑淼)、周玉云。
  75年前,这两位风华绝代的湖南妹子卸下红装,投笔从戎,着军装,束腰带,戴军帽,打绑腿,进入黄埔军校。75年后,穿越纷飞战火、和平清风,两位“世纪女兵”再次聚首。当年意气风发的少女都已是儿孙满堂的耄耋老人,一位100岁,一位95岁。
  
“世纪女兵”重逢
  4月29日,是郑惠庄的100岁生日。在长沙县金井镇上的一家酒店,喜气洋洋的音乐声中,这位百岁寿星静静地坐在轮椅上,一直在等着一个人的到来。
  11时30分许,数名抗战老兵陆续到达,其中一位身穿藏青色上衣、手捧百合花束的银发女性格外引人关注。只见她上前,挺身立正,向眼前轮椅上的寿星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她是客居江苏的95岁长沙籍抗战女兵周玉云,也是郑惠庄75前的黄埔军校同期同学。
  此刻,泪珠从周玉云老人的眼中滑落,她俯身握住郑惠庄老人的手,凑到她耳边说道:“没想到还能在有生之年见到你,真好!”两位走过了近一个世纪的同校抗日女兵,终于在75年后重聚故里。
  
小姐丫鬟相聚黄埔
  周玉云祖籍湖南长沙,1919年1月16日出生,虽然已在江苏生活了六十多年,但话语间依然有股湘味。
  当年,周家在长沙也算是官宦之家,书香门第,家境殷实。周玉云祖父是清廷官员,到了父辈也有一些产业。1938年,周玉云高中毕业,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师范大学前身)。当时,日本军队要血腥屠城的传言在长沙城蔓延。随后的长沙文夕大火,将长沙城烧成废墟,也毁了周玉云的北上求学梦。
  不久,周玉云无意间在街头看到了黄埔军校的招生简章:愿意参加抗日的爱国热血青年,男女不限,都可报考。对于有着理想主义情结的周玉云来说,“军人”有着极大的号召力。于是,她毅然从军,成为黄埔军校江西雩都三分校女兵(第十六期)。
  与周玉云不同,出生于长沙县金井镇的郑惠庄曾是当地一户人家的丫鬟。幸运的是,这户人家将郑惠庄收养为女儿,从小教她读书习字,并一路供她上学。郑惠庄格外珍惜这个机会,由小学升至中学,并在20岁从长沙含光女中毕业时毅然考入黄埔军校,加入江西雩都三分校女子政训总队(第十六期)。
  就这样,曾被送人做丫鬟的郑惠庄和书香门第出身的小姐周玉云在黄埔军校江西三分校成为了同学。
  
都带着湖南女子的倔劲
  两位湘女辗转千里相聚黄埔时,抗战救亡的洪流席卷全国,在“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号召下,无数热血青年男女从军。黄埔军校从1926年在武汉成立分校到1949年,招收的女兵共有4期,毕业的女学员约800名。
  黄埔军校里,女子穿上军装,与男兵一样开始正规学习、训练。
  “一早出操训练,上午军事训练课,下午则是文化课,每天晚上还要夜行军。每人发一双草鞋,小腿上都要绑沙袋。”周玉云说,由于前线急需人员,当时的军校学习课程都是压缩的,学习和训练非常紧张。一开始,大家闺秀出身的她觉得很苦,也流过眼泪。
  而郑惠庄早年曾对家人回忆,在黄埔军校期间,每天天不亮就要去操场集合操练。训练内容包括打枪、骑马、游泳、伤员急救等,对一个柔弱女子来说,每一项都是难关。
  
在战地医院救死扶伤
  1939年,她们毕业,分赴不同的前线医院,直面战争。
  周玉云被分到江西上饶第三战区110兵站医院鹰潭分院政训室工作,之后辗转江西贵溪、鹰潭、黎川等地的战地医院。“那时,我们既是政训员,也是护理员、担架员,日军的飞机经常轰炸,我们必须把伤病员安置在安全的地方,或者立刻用一大块的隐蔽服将伤病员掩盖起来,甚至用自己的身体掩护伤病员不再二次受伤。”
  周玉云回忆,当时她随身都带着一个铁盒,类似于现在的急救包,里头放着几块压缩饼干、一点水,还有一件隐蔽服,就连晚上也都背着。
  郑惠庄则被分配到了当时的36军2师担任宣传保密干事,后来又调到衡阳一所战地医院抢救伤员。看到那些受伤的士兵,郑惠庄和同事们噙着泪水,小心翼翼地给战士们做手术,为他们唱歌、谈心,以减轻其痛苦。郑惠庄甚至用口为重伤员吮吸伤口。
  
心境开阔,晚年安详
  1944年,衡阳会战失利,当时在衡阳后方医院的郑惠庄夫妇也被冲散,几经生死,最终得以团聚。但两人也因此离开了部队。
  也正是在这一年,周玉云的丈夫跟随部队去了前线,通讯隔断,周玉云无援无助,在广西柳州的食糖专卖局当售货员,在贵阳当过小学老师。直至抗战胜利,夫妻俩才团聚。
  1947年,拒绝参加内战的周玉云解甲归田,后被安排在一所小学教书。1948年底,郑惠庄拒绝了表弟带她去台湾的要求,携夫带子回到了家乡,并在村里办起了小学,免费教孩子们各科知识和本领。“如今,镇上有不少八十多岁的老爹爹,依然叫她郑先生呢!”家人回忆。
  “谢谢你们还记得我们!”在郑惠庄的百岁寿宴上,周玉云对记者袒露心声。历经风雨的她们,并不奢求荣华富贵,只是希望历史能够记住他们这一群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中华儿女。(奖励线索提供人王先生100元)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