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14年04月15日> > 总第2427期 > A01 > 新闻内容
“面子就业”和“体面就业”不该是一回事
新闻作者: 文/郭元鹏  发布时间:2014年04月15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省人大代表的“失联名单”惊动湘粤琼警方

  文/郭元鹏

  近日,寸土寸金的北京环球金融中心一个40平方米的门面里,24岁的北京大学法学院即将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张天一开了一家常德津市牛肉粉店(详见本报今日A05版)。

  北大高材生选择开米粉店,这在世俗社会里,的确是非常不可思议的事。在很多人的思维当中,名牌大学生就应当挣大钱、工作体面,才显得有面子,才显得人尽其才。这些想法在从前大学生非常稀缺的年代,或许有一定道理。

  随着高校走向大众化,社会对人才的认识已今非昔比,就算是研究生,随着每年扩招数量的增大,也不见得有多稀缺。在国外,博士开出租车亦不足为奇,毕业即失业更不是什么新鲜事呢。但在国内,只要上了大学,只要毕业后没有找到好单位,很多人就会认为命运非常不公。不过,在我看来,在将来,随着学历的普及,人才培养越来越超过市场的需要,名校才子毕业后去卖米粉,或者跑出租,恐怕会越来越成为常态。

  在现实语境中,导致包括大学毕业生们的父母也难逃这种社会偏见的遗毒——希望孩子按照世俗的要求“光耀门楣”或“前途远大”,可正因为这些沉甸甸的的希冀,让一些孩子愈发难以承受,最终宁可浪迹天涯也不敢见父母,比如有的父母的一句“看看人家孩子,每月给家里邮寄了这么多钱,你是怎么混的”就让他们十年不敢回家(详见A04版)——就业观念上的种种世俗,似乎让越是高学历者就势必要承担越高的心理压力。

  其实,作为就业者来说,当我们步入社会,寻找就业机会,所见所闻或许皆与想象中大相径庭,所谓“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这社会转型时期,随着就业压力剧增,天之骄子要想找份既体面又喜欢的工作绝非容易之事。这里面既有产业结构、教育培养质量、就业环境等方面的因素,但更多的是我们在传统观念里一直把“体面就业”错误理解为“面子”就业,始终不肯降低就业门槛,非要“大城市、体制内、高工资、离家近”不可,总觉得自己上了大学,去小企业“没前途”,到基层很“掉价”,不愿意到那些地方去就业。

  事实上,我们该认识到“体面就业”不是“面子就业”,首先需要摒弃“面子”观念,先就业后择业,先升值再升职。今天的大学生已不同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大学生。他们赶上了产业升级转型,而这个转型期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从这个角度来说,大学生毕业就进机关,或成为办公室“白领”的时代已经过去了。随着企业升级,对高技术人才的需求增强,不少大学生要从车间、从工地干起,从“蓝领”一步步变成“白领”、“金领”。

  因此,在就业过程中,最具竞争力的不是学历,应是就业者的心态。保持良好的心态,别把面子看得太重,可以获得比别人更多的就业机会。

  比如张天一,他自己就说,他卖的将来不仅是米粉,更是艺术,对他来说,尽管现在或许是一份别人眼里没“面子”的工作,但将来可能会成为一份“体面”的事业。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