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14年03月07日> > 总第2416期 > A04 > 新闻内容
株洲寄养村:铁打的妈妈流水的娃
新闻作者:凌晴 吴小兵  发布时间:2014年03月07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这是株洲市芦淞区一个非常普通的小村庄。
  但是,对于了解的人来说,它又是“相当的不普通”。因为,它有一个非常特殊的名字——“寄养村”。
  这里聚集着200余名身患残疾的孤儿。这是一群怎样的孩子?他们可能是脑瘫、智障、唇腭裂、器官畸形……他们可能曾流落垃圾堆、草丛、过道走廊,后来辗转至株洲市儿童社会福利院,最后又一一走进村里的各个条件较好的家庭。
  为什么要收养这些孩子?孩子们在这里得到怎样的改变?这还得从10年前说起。
  2004年,株洲市福利院与美国国际中华儿童服务中心(CCAI)合作开展家庭寄养项目,株洲市福利院边上的曲尺村,因此成了最大的寄养村。村里经过筛选,经济条件较好,氛围良好的24个家庭因此成了寄养家庭。
  也许有人会问,这些村民是不是奔补贴去的?
  “最早每月420元,如今600元左右的补贴,对于我们这些相对富裕的家庭而言,并没有吸引力。”有寄养家庭这样回答。
  是什么让这些村里的寄养妈妈们争相养育这些孩子?她们经历了怎样的艰辛?她们怎样一代代开展“寄养接力”?也许是这个村庄一贯的朴实传统,也许是相互感染的爱心,亦或是先辈遗留在血脉里的责任与担当……我们不妨从曲尺村里这些寄养家庭的故事说起。  她从“寄养妈妈”变成“寄养奶奶”
  56岁的汪巧华先后养育过8个福利院的孩子,是抚养孤儿最多的寄养家长。孤儿们来了又去,去了又来,汪巧华的身份也由“妈妈”变成了“奶奶”。

孩子的命运从此改变
  “左邻右舍都说,这几个孩子到了我家,有福享了。”
  3月1日,在一幢4层的宽敞楼房里,汪巧华招呼着大伙儿吃饭。粗略一数,围着圆桌的孩子多达7个,叽叽喳喳好不热闹。
  待男主人邓三元介绍,今日女报/凤网记者才明白,饭桌上,自己动手吃饭的三个孩子是自家(外)孙女,而享受喂饭待遇的,都是寄养的孩子。
  “自己家三个,都在市里幼儿园全托,周末才回来。”汪巧华看得洒脱,“而且她们有妈管、有爹疼,娇气得很,压根用不着我管。”
  为了带寄养孩子,性格内敛、干练的汪巧华是吃了苦头的。
  “我带人带得还可以,应该没问题。”这是2005年,汪巧华向福利院自荐时,自己做出的简短评价。
  “汪巧华的能力确实没得说。她带的孩子,也往往是别人不敢挑战的高难度。”市儿童福利院负责寄养家庭的刘燕霞老师说。
  目前,她带的四个孩子身世着实可怜,不仅是父母遗弃的孤儿,甚至因为护理难度大,连遭其他“寄养家庭”放弃:
  雨晴,髋关节畸形,养父母将她遗弃;
  叶伟,尿道上裂、膀胱外翻症,无法控制小便,24小时系尿不湿,上一个寄养家庭不愿带下去;
  玉兰,眼盲、自闭症、多动症,寄养奶奶去世,无人照管;
  维佳,脑瘫,大小便不能自理,寄养妈妈身体不支,放弃养育……
  为了照顾好孩子们,汪巧华每天早晨6点多,趁孩子们还在睡觉,就起床做早点;孩子醒了,有的要喂饭、按摩;到点了,要送往福利院做康复治疗;生病了,在医院和家之间来回奔波,腿都跑软了。
  汪巧华把全部精力都扑在寄养孩子身上,疏忽了对家人的关心和照顾。但在丈夫、儿女的支持下,她始终没有动摇。
  支持到什么程度?“玉兰眼睛看不见,平常来例假,都是我女儿帮她换卫生棉。”
  大人也难以想象的痛
  “这一拨孩子中,最难带的是叶伟;最懂事的也是他。”
  叶伟所患的膀胱外翻,是一种罕见的先天畸形。由于输尿管口直接暴露在肚子上,尿液顺着肚皮不停地流淌。汪巧华只能24小时为他垫上尿不湿。
  “从他身边经过,能够闻到明显的异味。 夜里,小便流到床上是常有的事。”有一次,见汪巧华又要拆洗床单被褥,正读小学二年级的叶伟,低头叹了口气,“唉,什么时候再去北京就好了。”
  汪巧华心一颤,“去北京”意味着什么,“别人不明白,我心里很清楚”。
  2011年,叶伟在北京实施了膀胱的矫形重建术,裸露的膀胱被“收纳”至盆腔内。
  手术后,叶伟背上一排半月形的伤疤触目惊心。“植皮!”汪巧华告诉记者,这些皮肤被用于他的生殖器再造,其痛苦程度可想而知。而这还只是第一、二期手术,接下来的人生中,至少还有4期重大手术等待着叶伟。
  “这孩子心里通透着呢,承受了多少成年人都难以想象的痛苦。”汪巧华格外心疼,“就算多给他换几次床单,又有啥怨言呢?”
  国家的孩子,走了就不要去牵绊
  9年间,汪巧华照顾的三个孩子,先后被外国慈善人士领养。
  “肖梅君去了比利时,肖鸿名去了美国,郭子瑶去了加拿大……”汪巧华掰着手指头,用纯粹的乡音吐出几个遥远的国度。
  这是许多寄养家庭最不愿提起的往事,各个孩子都像他们心头肉。刘艳霞老师回忆:“有的家庭起初接到通知,福利院要来领孩子,抱着孩子就跑,哭得稀里哗啦,甚至关上门,赌气不让抱走。”
  汪巧华却是极其克制的人。将孩子送走时,她甚至还在福利院向这些“洋养父母们”耐心传授育儿的方法、习惯。和记者说话间,她抱出了那些从国外寄来的全家福、信件,细细地摩挲着。然而,对方留下的地址、电话等等,这么多年,汪巧华一次都没有联络过。
  “他们是国家的孩子,有他们的前途,我老去牵牵绊绊,不好。知道他们出去过上了好日子就行了!”顿了顿,她又说,“要是他们长大了,想回株洲,回我们家看看,我也会高兴。”

“虎妈”的难题
  脑瘫儿国奇今年16岁了,一米六八的个头,念小学六年级。
  尽管年龄和块头都超出普通同学一截,但他眼下可是寄养的孩子中,读书最多、最有见识的一个。
  这个青春期男孩因此既是寄养家长李白云的骄傲,也成了她的苦恼来源。
  不由分说地“戒掉”助步器
  一米高,手推车模样的铁质助步器,国奇推了5年,坏了3台,至今收藏在李白云家的杂物间。蜷缩的手脚伴随着痉挛,他每迈出一步,比正常孩子艰难得多。9岁那年,他学会了利用助步器行走,才圆了读书梦。因为个子蹿得厉害,助步器的高度迫使他蜷着身子,将整个重心压在器械上,而且这个铁架子“哐当哐当”太过笨拙,淘汰只是时间的问题。
  去年暑假,李白云狠了心扔给他一副拐杖,每天一早就轰他去福利院的柏油路上学步。
  福利院就在李白云家门前50米外。站在前坪,远远瞅着这个半大的男子汉,栽了不知道多少跟头——依赖了5年的助步器,竟也慢慢扔掉了。“小孩犯懒,得压着他学,嘴巴还撅起老高。”李白云从没听过“虎妈”一说,却严格训练孩子。如今,门前一段30度左右的斜坡,国奇爬上爬下已完全没问题。
  不带了,一个都不带了
  数学成绩第一,校科技节绘画组一等奖,校“三好学生”……国奇的优秀有目共睹。但最近,李白云百思不得其解,大伙儿交口称赞的好孩子,竟然和自己叫起了板。伤了心的李白云甚至赌气:“不带了,连带家里另两个(寄养孩子)都不带了!这孩子寒假贪玩得离谱,大年三十夜里都没回家,和一群同龄人住在福利院。”
  事情的原委得从上学期期末考试说起,国奇语文才考了七十几分,李白云责备他退了步,这让他很不高兴。后来李白云才辗转得知,原来国奇因为手部痉挛,写字慢,才误了事。要求达到400字的作文,才写了200多字,就被交了卷。
  娘俩的矛盾在2月的最后一个周末彻底爆发。周六,国奇整个白天不着家,回来后,裤子还破了个洞,被李白云骂了几句。青春期的男孩一点就爆,“不要你管!”他大声反驳李白云没资格管教他,倔强地认为自己只是李家的过客。
  李白云不可思议地仰望着这个高大的男孩,更恼了:“越大越不听话,不带你了!你走!”
  国奇当真离家出走了,在福利院住了两天。
  3月1日,和今日女报/凤网记者说起当时的情景,李白云仍然很委屈:“我性子躁,儿子犯了错,光脚扔在雪地里罚站,孙子惹急了我,朝屁股拍上两板子。对他们我连重话都没说过几句。我真是为了他好,难道不该当做自己的小孩一样管教吗?”
  当天,面对前来调解矛盾的福利院老师,李白云气还没消:“有空抱自个儿膝头,也不带他们了。”不久老师领着国奇来道歉,还带来了一封保证书。
  李白云心软了。“这孩子还有三个月就毕业了,善始善终吧。”
  问以后还带不带寄养孩子,她又松了口:“要是福利院有需要的话……试下看吧。”

“不怕死的堂客”
  2月28日中午,厨房里香气弥漫,女主人袁秋莲和丈夫张力招呼着孩子们洗手吃饭。此时,4岁的家州则津津有味地吃着爷爷剥给他的饼干,四处撒着欢。不足两岁的敏娜,抱着老猫的脸,一口亲下去,沾着口水抬起头来;一会儿又拽着它的尾巴,倾着身子往后拖。这只独眼的猫也不恼,只宽厚地任她摆布。
  透过这些场面,几乎很难看出这个“寄养家庭”的异样。
  泄气的话你们不要跟我讲
  “只有我们家这个不怕死的,敢带!”张力朝妻子袁秋莲抬了抬下巴,语气中有些责备,嘴却咧开笑着。
  说袁秋莲“不怕死”,是有原因的。她在2006年就加入了寄养家庭,2010年还把邻居发动进来。当天,她陪同邻居前去福利院领孩子,但到了现场,原本还期待满满的邻居“顿时不做声了”。连袁秋莲不敢相信,眼前这个两个月一般大、无精打采的婴孩,其实已经一岁半了,“连人带竹篮子一起称,才10斤”。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