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正月十一,被大雪装点的邵阳市隆回县虎形山瑶族乡小托村人声鼎沸——在这里,一场原生态的花瑶婚礼正在热闹上演。
作为瑶族的一个分支,此地的瑶族儿女因服饰色彩艳丽而得名“花瑶”。花瑶的婚俗,没有“媒婆”,上门提亲说媒的是知识广博而受人尊重的汉子,人称“媒人公”。这天一大早,媒人公就“统领”着迎亲队伍、挑着沉甸甸的礼担来到新娘家。而此时,新娘家人摆出的“拦门酒”成了“媒人公”必须通过的考验,斗智、斗酒量之后才可登堂入室。
接下来便是喜气热闹的“对歌”,而代表着花瑶人最高待客礼仪的“打蹈”(汉语称之为“蹾屁股”)则更是热情奔放:客人坐在板凳上,姑娘们则坐到他们的双腿上,并依次向右移坐到旁边人腿上,且越移越快、越移越欢。随着阵阵欢笑、叫喊,姑娘们被弹起又落下,玩得满脸兴奋,而客人却累坏了,只得一个劲儿地求饶。据民俗学家说,这其实与汉族地区“闹洞房”的习俗是同样道理。
婚宴上,酒过几巡,炮竹骤响,“媒人公”突然夺门开溜。这时,守在门外的姑娘们一拥而上,将刚从田里挑来的湿泥朝他身上乱涂乱扔。“媒人公”不仅不生气,而且乐呵呵的,因为这是新娘子的闺中密友惩罚“媒人公”骗走了她们的好姐妹的一种方式。而“媒人公”身上泥巴涂得越多,象征着新人愈加幸福美满,寨子亦会更加兴旺。他这身泥巴衣服,要在家里挂三天三夜才可以洗去。
还有,与别的地方新郎、新娘是婚礼的重点不同的是,在花瑶,唱主角的是宾客,新郎新娘却寂寞得很——新郎帮做家事,或同样挑着礼担随意夹行在送礼、迎亲的队伍中;新婚之夜,新娘不得入洞房,而要在堂屋里独坐冷板凳,不吃不喝,静静地捱过寨子里这欢腾、喧闹、多情的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