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14年02月14日> > 总第2409期 > A06 > 新闻内容
关爱改变命运:看他们的“马上幸福”
新闻作者:陈婷 诗韵等  发布时间:2014年02月14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出狱即上岗,重新做人的感觉真好
  2012年岁末,“湖南省女子监狱为服刑人员办专场招聘会”的消息引发不小关注——19家企业进场,当场与150多名即将刑满释放的服刑人员签订了190份就业意向书,事后被网友赞叹:居然比某些高等院校的就业形势还要好,这简直是奇迹!
  今日女报/凤网记者在取得监狱管理方许可后,与相关狱警、为服刑人员提供职业技能教育和心理辅导的培训人员,以及刘贝等3名服刑人员代表进行了面对面的深入交流,最终于2013年1月22日推出报道《我们可以揣着“饭碗”出狱了!》,为“‘奇迹’是如何发生的”做出了生动注解。
  “哟,小刘,新年第一天又是你第一个到呢!”
  “黄姐早!这是我应该的……”
  2月9日上午10时,刘贝如往常般准点出现在自己打工的美发店前,协助老板黄女士开门营业。身旁的行李箱显示她刚刚从“邵阳-长沙”的长途汽车上下来,如此风尘仆仆是为“图个好兆头”:“用我们老家的话来说,工作第一天起得越早,工作就会越顺心!”
  对于刘贝而言,这份工作来得殊不容易,因为这是她“隔世”10年之久后重新“做人”的第一个机会:2003年,19岁的刘贝因故意伤害罪被判刑15年,本以为人生就此“完了”,没想到在湖南省女子监狱里,刑期变成了“学期”,“毕业”后还“包分配”——“在监狱举办的招聘会上有两家单位看中了我,一个是干缝盘的技术活,一个是从事美发造型。出于女人爱美的天性,我选择了后者……”就这样,2013年3月,获减刑提前出狱的刘贝前脚刚迈出高墙铁窗,后脚就进了美发店店门。
  “混不好,我哪怕出狱也不会回家!”服刑期间,刘贝曾对年迈父母放出过这样的“狠”话。然而今年春节前夕,她还是带上为父母精心准备的礼物回了趟家,而“我能鼓起这份勇气,还得好好谢谢你们的帮助”!
  原来,2013年1月,本报报道推出后,监狱工作人员曾邮寄过几份报纸回刘贝的老家。刘贝说,父母很少去监狱探视,因此并不了解自己的狱中生活,更不清楚她每天的成长和变化。“看过报道后,老妈说我终于懂事了,还鼓励我好好学技术,希望我出狱后能带给他们更好的生活。”
  接到聘用通知时,刘贝尚在服刑期,她称当时的心情特别忐忑,一来担心与“外面”脱节太久,会跟不上社会节奏;更担心被别人知晓自己的特殊“身份”。好在老板黄女士是个热心肠的人,待人又很和气。“记得上班第一天,到了午饭时间,同事们都开始点餐叫外卖,只有我在饿着肚子傻傻地等着‘食堂’开饭……黄姐发现后,自己掏腰包给我叫了份外卖,后来还教了我很多新的观念。”
  春节渐渐临近,因为那句“混不好就不回家”,刘贝原本并没有打算回家过年,“按店里规定,工资一般押后3个月发,手头这点积蓄感觉还不够给家人买份像样的礼物……”了解到刘贝的顾虑后,老板给了她一次“特权”:“黄姐答应年前把我的工资全部结算清楚,并鼓励我回家陪父母过一次团圆年!”于是,刘贝用赚来的工资买了大包小包的礼物,“回去后感觉特有面子!”
  10年的狱中生活除沉淀了刘贝的心气,也完全改变了她的生活习惯:“再不想去KTV之类的地方了。当初就是因为在KTV与人发生争斗,我才会进到那里(指入狱)……现在,同事们偶尔也会组织去K歌,但她们再如何热情,我都不会去了。”
  新年新愿。刘贝的心愿是能在2014年存够本钱,然后回老家开间美发店,自己当老板。这样一来,“离父母近了,也能更好地照顾老人!”(文中“刘贝”为化名)

这个冬天,“无妈乡”的孩子不缺爱
  在邵阳市邵阳县海拔最高的黄荆乡,有131个孩子没有母亲。其中56名孩子是因为母亲逃婚,60人是因为母亲改嫁。当地因而得名“无妈乡”。
  曾经,恶劣的地理环境让黄荆乡一度“盛产”光棍。改革开放后,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赚钱的同时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目的,那就是娶妻,完成传宗接代。可从外地带回的妻子,因忍受不了这里的贫穷无望,大规模逃婚或离婚改嫁。
  为让这部分妈妈出走的孩子感受到社会温暖,当地政府建立起了“失母儿童档案”,并设立“母爱零花钱基金”,发动财政、民政、教育、扶贫等部门支持,同时积极寻求爱心单位与人士赞助;动员女性志愿者出任“代管妈妈”,不定期上山探望孩子或将孩子接下山照顾……但最重要的,始终是为孩子们找回自己的妈妈,最低限度是争取到她们常回家看望孩子,或保持电话联系。在今日女报/凤网2012年6月1日推出报道《无妈乡:妈妈出逃以后……》后,有越来越多深受震撼的各界人士加入到了为孩子们“找妈妈”和献爱心的行列中。
  2014年的春节格外暖,对于黄荆乡的孩子们而言,除气候使然外,还因为从各界源源涌入的关爱。“在你们率先报道后,‘无妈乡’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尤其是2013年,来自各界的救助更为密集。”2月11日,黄荆乡副乡长黎婷婷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希望爷爷、奶奶和爸爸都能身体健康,而我能继续完成学业。如果妈妈能够回到我身边,那就更好了!”这是本报曾报道过的黄荆乡腊树村11岁女孩汪艳的梦想。汪艳的妈妈在她5岁那年离家出走,爸爸外出打工时断了脚,她和弟弟、妹妹全靠爷爷承包几亩山林,一年赚得四百多块钱过活。2012年,爷爷生病花去两万多元,家里更加困难重重。
  2013年,汪艳的妈妈虽依然没有消息,但她的学业梦得到了众多爱心企业与个人的支持。如在当年9月,中华儿慈孤儿救助基金会承诺每年为汪艳提供2400元资助,直至她年满18岁。
  黄荆乡白马村失母男孩刘志杰身患先天性斜颈(俗称“歪脖病”),2012年,在10位爱心人士和3家企业的资助下,小志杰最终治愈并在康复后顺利入学。当年10月,广汽集团则为另一名失母学生车玉洁家捐资改建了住房,并提供了价值数千元的生活用品。
  邵阳县妇联干部蒋美娥是黄荆乡青山完小四年级学生蔡雪梅的“代管妈妈”,了解到小雪梅的成绩不够理想,她干脆趁暑假把孩子接到位于县城的自己家中,亲自辅导其学习。之后的考试中,小雪梅的语文、数学两门主科成绩双双飙升至90分以上!
  2013年10月,北京两名爱心人士给予黄荆乡中心完小10名家庭十分贫困的失母儿童每人5000元资助;中华助学网、中华儿慈会相继确定18名和50名孩子为资助对象……截止2013年底,全乡约有100名贫困失母儿童在爱心人士和企业的帮助下,改善了生活条件。

“天吊户”上岸两年:36岁光棍终于要婚了!
  2012年新年前夕,今日女报/凤网记者获悉:由于湖面干涸,东洞庭君山后湖乌龙尾水域13户渔民赖以生存的渔船陷入淤泥无法动弹,渔民们生活告急!
  待记者克服重重困难亲临现场后,发现这13户“水上家庭”的境况远比“爆料”更为触目惊心:四处透风的船屋内,老人和孩子依偎在单薄的被子里取暖;73岁老渔民因没钱就医,只能任由病情恶化;很多人家甚至没米下锅……这一切有个“沉重”的背景,即这些渔民由于历史原因一直没有户口和身份证,导致孩子上不了学、老人享受不到医保、适龄青年不能外出务工甚至领不了结婚证等。
  2012年1月6日,今日女报推出报道《洞庭湖上最后的“天吊户”》,引发强烈反响:各界爱心人士送去大批物资,帮助渔民们过了个好年;岳阳市委、市政府也下发紧急通知,督促相关部门尽快解决渔民们的户口问题,并将其纳入当地农村医保,对特别困难者给予最低生活保障。
  冬日清晨,湖面上寒气特别重,但2月9日(农历正月初十),36岁的段福闪还是早早起床,简单洗漱后就动身上路了。乌龙尾水域距他目前打工的岳阳市区某机械加工厂有50余里路,而当天是新年上班第一天,他不想迟到。
  在厂里,段福闪的任务是对零件半成品进行打磨。这份工作是他自2012年7月拿到属于自己的新身份证一个月后,由岳阳市政府帮忙联系的。
  每天工作10小时,月工资2000多元,对此,段福闪已经颇为满意了:“比以前打渔的生活要好太多了!那时候每天凌晨3点多就要出船,到冬季打不着鱼时,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现在不光有钱赚,工厂还包吃住呢!”交流中,今日女报/凤网记者能感受到,“上岸”一年多的段福闪明显不若当初那般拘谨,连语速都轻快了不少。
  今年春节前夕,段福闪揣着近3000元年终工资,仍旧选择回船上过年:“以前打渔时老想着什么时候才能出去,现在真走出去了,半年没回又挺想念的。”
  在“家”休息期间,段福闪依然保持着昔日简单淳朴的生活状态,每日在船头砍砍柴、补补渔网。但不可否认的是,生活条件已经有了不小改善。段福闪还记得,3年前的那个春节,自家和几户邻居都到了差不多没米下锅的地步,他只得以个人名义在君山挂口镇赊了1500元账,买回米分给大家,这才熬过“年关”。而今年,桌上的饭菜“好太多了”,“不仅再用不着借米,还顿顿不断荤腥!”
  但今年相比以往,对段福闪而言最大的改变还是家里即将迎进一位新成员。“我要结婚了!”未婚妻是段福闪打工时认识的,“她老家在岳阳湘阴,个子不高,长相一般也不算年轻,快三十了!”尽管如此,这个打了36年光棍的男人一提起“她”来,还是一脸溢于言表的欢喜:“但人品没得说,既勤快又有孝心——我就是看中她这一点!”
  生活一天好过一天的还有段福闪的两个侄女——17岁的段圆草和15岁的段圆珠。“大的(指段圆草)三个月前已经进厂打工,能自己挣钱了;小的(指段圆珠)去年也搭帮政府,在一所中专学校念上了书。”
  好消息继续接二连三。最让记者感到欣喜的是据段福闪透露,曾经因为高烧救治不及时导致语言和听力障碍的小哑童何泽浩,如今已在岳阳市政府的帮助下戴上电子耳蜗,并恢复了部分听力。“我这次过年回去,听到他都已经会喊‘爸爸’、‘妈妈’,还会对人说‘谢谢’了!”

编后
  对这些昔日采访对象进行回访的过程,让参与报道的几位今日女报/凤网记者都感慨良多:他们的生活甚至命运,多多少少因为我们的报道而有了一些良性的、积极的改变。这,就是真实的、真挚的文字与镜头所具有的力量。
  马年初始,这组报道不仅是献给读者朋友您的,也是献给我们采编人员自己的,以激励我们继续善用文字与镜头,去努力展示出更大力量。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