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14年02月14日> > 总第2409期 > A05 > 新闻内容
关爱改变命运:看他们的“马上幸福”
新闻作者:谭里和  发布时间:2014年02月14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按照国人的传统观念,一直要过了正月十五元宵节,才算过完春节。也许是因为这个原因,近日,还不断有读者给本报打来电话聊“春节怎么过的”这个话题。令我们欣慰的是,其中不乏因《今日女报》的关注和报道,而改变了生活态度或处境的读者,言词间充满感激。欣慰之余,又突然多了一份“牵挂”:这两年,我们不遗余力关注过的那些女性、那些孩子、那些大众眼里的“弱势群体”,他们这个新年过得怎样?
  如果您一直是我们的读者,那么接下来一一登场的这些主人公,也许你都会有些似曾相识,他们是——
  无论身份的悬殊还是病魔的力量都不能将之分开、令无数人“又重新开始相信爱情了”的湘潭大学“红豆饼夫妻”;即将刑满获释,但对未来能否重新融入社会忧心忡忡的湖南女子监狱服刑犯人;坚守在大山深处“袖珍学校”里的代课老师;因忍受不了贫困而妈妈逃婚或改嫁的“无妈乡”孩子;一度被困在洞庭湖深处、几近“弹尽粮绝”的“天吊户”……
  没错,他们都曾是我们重点报道的对象。选择在元宵节这个时间节点推出对他们的新年回访,一方面是想了解在今日女报/凤网率先关注后,他们的生活有了哪些积极变化;另一方面也因为,发生在他们身上的积极变化都是全社会共同努力的结果。所以,让我们一起看看,大家的爱心和善举,彰显着怎样的力量。

“红豆饼夫妻”:能过正常日子就是幸福
  在湘潭大学,有对很耐人寻味的夫妻:妻子是经济学副教授,丈夫却不是与之登对的学术名流——他在最靠近妻子的地方摆了个小摊,专卖红豆饼。
  并非丈夫刘卫东胸无大志,他能如此坚持,只为守护妻子李时华的生命。此前,他用9年的坚持帮助妻子完成了从一名中专生到博士的人生飞越;在妻子不幸罹患鼻咽癌后,他又用男人的坚强与担当将羸弱的病妻置于自己的羽翼之下,让她在经历生死考验后,依旧能够满面幸福地追寻梦想……
  2013年12月10日,今日女报/凤网独家推出长篇通讯《湘大副教授和她的小商贩丈夫》,夫妻俩相守相爱、不离不弃的故事迅速感动到全国读者,刘卫东也因此被媒体和网友称为“中国好丈夫”。
  约定于2月12日晚的采访,由于实在身体欠佳,李时华不得不向今日女报/凤网记者说抱歉,由原本不善言谈的丈夫刘卫东替代她接受采访。
  这个春节,对于夫妻俩来说,有着完全不一样的感受。
  “往年我们都会回老家安化过年,那边亲友比较多。”刘卫东说,今年之所以选择留在湘潭,是由于李时华节后有个手术,得好好调养身体,不宜舟车劳顿。
  因为留在湘潭,所以,春节就完全不一样了。
  只在家休息了几天,刘卫东便上街卖起了红豆饼。“生意非常好,现在很多人都认识我,一般出摊后很快就能卖光——这是因为你们的报道让我们成了公众人物。”
  成为公众人物后的夫妇俩,所承受的关注目光多了很多,虽然其中绝大多数是出于关爱,但还是让两人多少有些不自在。
  大年初五,刘卫东上街卖红豆饼时,几个大学生模样的女孩过来买了几个红豆饼,放下一张百元大钞后转身就跑开了。等刘卫东反应过来,女孩们已经走远,他追出好一段才把该找的钱找给对方。对于这份坚持,刘卫东解释说:“生活上的困难我们可以想办法去克服,但别人的钱,我们不能随便要。”
  李时华更是向丈夫提出要求:“我们的生活与社会上许多为了活着而奔波的人一样,很普通。我们不需要出名,也不需要荣誉,能过正常的日子就满足了,就是一种幸福。”
  不过,一名癌症病人即使想过普通人的生活,也是不容易的。“会遇到很多问题。随便举个例子,她的免疫力很差,经常感冒,这对于正常人或许是小问题,但对于她,稍不注意就可能致命。”刘卫东说,这也是他从不敢离开妻子外出打工的原因。
  今年春节虽然没回老家,但家里客人不断。“因为你们的报道,几乎全国人民都知道了我们的事。有些很久不曾联系的同学和朋友,也打来电话问候甚至亲自上门探望。”刘卫东说,这些关爱让他感动。
  而现在,刘卫东正面临选择。
  就在今日女报/凤网推出报道的当天,文章被连续三四天挂在湘潭大学官网上。“很多校领导都知道了他们夫妻的故事。”学校宣传部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2013年12月19日上午,刚刚上任的校党委书记章兢就登门看望了李时华。
  “章书记当时问我们:‘从媒体上看到你们有一个心愿,就是非常想有个固定摊位卖红豆饼,是不是这样?’得到我们的肯定回答后,章书记说学校会想办法帮助解决,还说‘绝不能让模范过苦日子’。”
  春节前夕,学校相关部门领导找到夫妇俩,说可以让刘卫东在校食堂设置一个窗口卖红豆饼。不过,学校也提出了要求:窗口一旦设立,刘卫东就必须跟其它窗口一样,每天严格遵守作息时间,且不得再在外摆摊。
  有个固定的营业场地一直是刘卫东所渴望的,但学校相关部门提出的条件让他陷入了矛盾中:“我爱人经常身体出状况,所以我的时间不是我能够决定的。”但刘卫东也表示了对学校规章的理解,“否则,对其他经营者不公平。”
  “如果能有个独立的小门面,哪怕只有两三个平方,都再好不过了。这样,我可以自行支配时间,不用担心影响到别人,并可以随时照顾我爱人。”刘卫东称,对他的这一想法,校方还在考虑中。而他希望,春节过后能实现这个心愿。
  另据悉,1月8日,《光明日报》一版头条推出通讯《讲台上,梅花傲雪——记与癌症搏斗坚守教学一线的湘潭大学副教授李时华》,再次引起社会各界对于这对“红豆饼夫妻”的极大关注。

“袖珍学校”大变样,更多孩子选择在“家”上学
  邵阳市隆回县大水田乡白马山,“湘中第一高峰”顶心堂就位于此,海拔1780米。
  白马山虽山势雄伟、景色奇秀,但一位名叫回楚湘的半百教师、23个七八岁的娃娃,才是山上最为特殊的风景。由于仅有一个班级,人数也太少,完全不能构成一所“学校”,隆回县教育局把这里称为“白马山教学点”。而位于白马山山脚的“香溪村教学点”规模更小,仅仅只有10名学生,由“90后”伢子赵晓明“执掌教鞭”。
  2013年1月25日,本报推出报道《山上山下,一老一少——深山教师和他俩的“袖珍学校”》,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见证了回楚湘长达38年的坚守——从“大哥哥”变成“回爸爸”,直到“熬”成时年58岁的“回爷爷”;以及时年22岁的赵晓明抛却大城市里的繁华、转投寂寞山野这一行为背后的传承意义。两人的付出与奉献,都是为用知识的力量替更多渴望飞出深山的孩子插上“翅膀”。
  再过几天就要开学了,2月11日,农历正月十二,隆回县大水田乡香溪村年已六旬的村支书刘光长特地起了个早,来到村活动中心——这里同时也是全县最小的“学校”——香溪村教学点的驻点。围绕焕然一新的活动中心,刘光长认真“视察”了一圈,对开学准备工作基本表示满意。
  在刘光长看来,这个春节的喜庆程度要胜过往年许多。6年前,为了孩子们能够就近入学,刘光长到处“化缘”才建成这栋虽为两层楼、但实际只有上下两间房的村活动中心,并将相对较好的一间房让给孩子们作为教室。尽管新教室也极其简陋,窗户处甚至连块玻璃都没有,比起之前那间用了几十年的木质危房却已经要好上太多了。虽然如此,但是,前来就读的孩子还是越来越少。
  而2013年有些不一样了,这个地处偏远贫困山区的教学点发生了巨大变化。
  “都是因为你们的报道,让我们教学点‘丑小鸭’变‘白天鹅’了!”大水田中心学校校长段绪斌向记者打了个在他看来“不很恰当但很形象”的比喻。
  当年1月18日,今日女报/凤网记者一行四人踏雪而至,来到大水田乡对回楚湘与赵晓明这一老一少、却同样坚守在大山的敬业教师进行了采访。
  报道发表后,改变在期盼之中,也似乎在意料之中。
  “我当时就希望,有社会爱心人士能够看到这个报道,因为农村教育尤其是偏远贫困山区的教育真的亟待关注!除了教育部门,更需要有社会的参与!”隆回县教育局局长彭和生说。
  在当时的报道中,对于香溪村教学点有这样的描述:五张课桌,五张板凳,10个孩子“像村干部们平时开会一样”围成三面,这令赵晓明领读课文时不得不打转转,好让孩子们都能看到自己。课间,教学点门前一座锈迹斑斑、酷似跷跷板形状的铁器,是10个孩子争抢的唯一一件“大型玩具”。遇上雨天,外面到处是泥泞,玩“跷跷板”也成了奢望……
  而随着本报报道影响力的扩散,如今,这幅景象已经有了极大改观:
  当年6月,深圳一家医药公司的负责人主动联系记者,在进行实地考察后承诺将为香溪村教学点定制12张课桌(每张课桌可坐两名学生)、配备超薄电视和DVD;向赵晓明老师提供手提电脑并把网线迁到教学点,以方便这些深山里的孩子了解外面的世界;为小“操场”铺上水泥并安装防护栏……
  2月11日,段绪斌在电话里向今日女报/凤网记者报喜:爱心人士当初的承诺现已全部兑现。
  对于今年7岁的宁志雄而言,这个春节也有些不一样,因为元宵节过后,他就有伴一起上学啦!宁志雄5岁的堂弟原本要被在外打工的父母带去温州念书的,但春节回家时看到教学点条件有了极大改善,父母决定将他留在家就近入学。
  至于坚守在大水田乡另一处教学点的回楚湘老师,春节则多少过得有些纠结。之前是由于没人愿意来这里执教,已到退休年龄的他为了孩子们而不忍放下教鞭,但经过本报报道后,已有热衷教育的年轻人打电话表示愿意来接力支教,可终于有望歇下来颐养天年了,回楚湘却一直向记者絮叨着“还是舍不得这些孩子啊”——走抑或留,这也不失为一种幸福的“纠结”吧。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