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写对联被人赠烟
每到过年,蒯奕池也会组织一批书法家上街免费给市民现场书写春联。让她记忆最深的是,有一年的春节,一位市民在得到她写的一副春联后,转身买来一包烟要送给她,让她接也不是,不接也不是。“当时现场写春联的书法家以男同志居多,那个市民可能就是想买烟表示一下感谢,一时没想到我是个女性吧,因此,那个市民当时也有点尴尬,哈哈!”
对如今市面上普遍流行的电脑版设计的春联,蒯奕池认为这种春联虽然外表美观,但对传统春联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没有一点好处,长期以往,甚至会造成书写春联这一传统习俗的消失,那将是非常遗憾的。“我们每年都坚持上街给市民免费写春联、赠春联,也是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大家感受到传统书法艺术书写出的春联的魅力,让更多人能选择用传统的方式制作春联。”蒯奕池的女儿今年8岁,在她的影响下从小也开始练书法。蒯奕池之所以让女儿练书法,不光是觉得书法艺术可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更重要的是从练字中同样也可以让孩子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练字要讲究左右结构的组合,偏旁部首的排列,这其中有矛盾、有对立,如何做到和谐统一需要智慧,更要有技艺的磨练,对于做人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因此,学练字同时也是在学做人。”
赵红萍:他们排两小时队等我们写春联
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李旦
“关于春联的故事?我现在就在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村民们排着很长的队伍正等着我们给他们写春联。”1月23日,今日女报/凤网记者拨通新田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红萍的电话时,电话那头不断有欢呼声传来,赵红萍在告知记者现场情况后,便又忙着去写春联了。
其实,这样的场景对于赵红萍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她从上高中开始就跟着曾任新田县文联主席的父亲在县里的社区和乡镇写春联送祝福。赵红萍说:“我对春联有很特殊的感情,它是我童年记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同学们羡慕她有书法特长
从5岁开始,赵红萍就被妈妈逼着每天练两页纸的钢笔字,7岁开始跟着父亲学习书法,再到后来高中时父亲想春联内容她负责写。因为有这样的特长,赵红萍从小就是学校里的“宠儿”,出黑板报,办班刊、校刊、墙报,甚至是考试要用的试卷也都是赵红萍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来再油刻的。班上的同学也都很羡慕她能有这么好的一门特长。
父亲对于赵红萍的要求很高。每次一到春节要到乡下去写春联时,父亲都会把赵红萍带上,希望她能多锻炼锻炼。“开始去的时候很胆怯不敢写,害怕写得不好被人笑话,后来也就慢慢脸皮厚了,心想反正写得不好也没人认识我。”现在赵红萍回想起当初的自己,还是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每次送春联下乡带的红纸都不够
上了大学后,赵红萍学的是美术专业,虽然没有专攻书法这一块,但她也经常会和学校里书法协会的会员们一起“切磋切磋”。工作后,赵红萍也一直保持着对书法的爱好,也经常会开展一些书法比赛,给书法爱好者们提供交流学习的平台。而如今,作为永州市女书法协会副主席,新田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县女书法协会主席的赵红萍,每年都会组织各种各样的“文化下乡”活动,写春联就是其中之一。“老百姓对于我们的活动很喜欢,每次带过去的纸都不够用,明明隔壁就有卖春联的,但很多老百姓还是愿意排一两个小时的队来等我们书法家写出来的春联。而且很多人都是刚从外面打工回来的年轻人,他们有时候一要就是好几副,希望把家里的门都贴上。”赵红萍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相比于其他的传统习俗,春联在民间一直都有很强的生命力,虽然可以买到印刷的,但他们还是觉得写出来的更有感觉和文化气息。
春联有助于传统文化回归
虽然很多人都在讲如今的年味越来越淡,传统文化也在一步步走向没落,但在赵红萍看来,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以我多年的工作经验来看,春联这样一种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传统习俗一直都在很好地保持着。”她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2013年新田县成功申请到了一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龙家大院,在这个有着930年历史的建筑群里,128副不同历史时期的楹联完好无损地保留着。
“春联是一门集大成的艺术,透过它可以看到很多的文化和社会现象,它也是老百姓用来表对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一种方式。同时,春联也是书法这门高雅艺术飞入寻常百姓家的一种很好的方式。”赵红萍认为,再高雅的艺术也来源于生活,最终也会服务于生活,而高雅艺术融入到老百姓的现实生活中,变成一种大众化的习俗,反过来也会推动艺术的发展和繁荣。“春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它的存在和发展也有助于传统文化的回归。”
张艳红:学生们脱帽请我签名
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李旦
每年小年前后,张艳红都是大忙人,她会连续几天都在写春联,有时候一天下来要写二三十副,写得手臂都有点酸痛了。但用张艳红自己的话来说是“累并快乐着”。原来,作为岳阳市书法界的名人,张艳红每年都是市书法协会、市文联、市委宣传部等组织的“文化下乡”活动的被邀请对象。而她自己也是乐此不疲。 写春联卖钱筹学费
张艳红是岳阳市君山区良心堡镇人,她爷爷读四书五经长大,又在村上教古书,而且写得一手好字,因此,张艳红从小就在这样的环境下耳濡目染慢慢爱上了书法。小时候,张艳红家境不好,为了自己赚学费和生活费,张艳红就想到了写春联卖钱。“第一次卖春联的时候,我不知道大家喜欢什么字体的,就写了隶书、楷书、行书等不同字体的春联摆在叔叔家的门面前卖。”1月24日,张艳红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后来她中午回家吃饭的时候,每种字体的春联都被人拿走了其中的一联,一问才得知是村里的一位老人家为了让他孙女学习书法把张艳红的拿回去当“教材”用了。后来,不仅老百姓找她写春联,学校、银行、医院等单位也找过来请她写春联。“乡下会写春联的本来就少,会写春联的女孩子我还是第一个,所以我很快就出名了。”张艳红称,那个时候多亏了这样一门“手艺”,还给家里赚了不少钱。
自己花钱请假去写春联
学美术毕业参加工作后,张艳红也经常会给街坊邻居写春联,参加各种“文化下乡”的活动。作为岳阳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岳阳市女书法家协会主席,在岳阳市市容管理中心上班的张艳红有时候为了配合其他部门的活动,还不得不自己出钱请假去乡下写春联。不过,在看到大家欢喜地拿着春联回家的时候,她就会觉得自己的辛苦和付出很值得。“有一次,一个老大爷第一个排队来找我们要春联,他一个人就要了9副,说是要给儿子女儿都带几副回去。”
在张艳红的印象中,每年的写春联现场都很火爆。她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有一年是安排在一个高中学校,学校特意搬出了两间教室的桌子用来写春联,学生们也义务加入了服务队伍,裁纸、拉纸、洗笔等,一个个干劲十足。在活动结束后,学生们把统一佩戴的帽子脱下来请书法家签名。
在1月24日的小年里,张艳红还在忙着写春联。“活动事先没有任何的宣传,只要书法家们现场写几副春联挂在那里,自然就有很多人前来围观,这就可见春联在老百姓心目中还是很受欢迎的。”张艳红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有时候活动结束了,老百姓都还不愿意散去,还想多求几副,纸张用完了,有的老百姓就会跑过来说“我自己去买纸能不能麻烦你给我多写几副”。
“看着妇孺老少排着很长的队伍来要春联就很欣慰,觉得自己从小就会的这点‘手艺’还是有很大价值的。”张艳红特别感慨的是,“文化下乡”的活动在农村比社区更受欢迎,她认为,这说明乡下老百姓平时的文化生活还是有点单调和匮乏,他们更需要这样的活动去推动和促进乡镇的文化建设。
我们该拯救文化内涵渐淡了的春联
在过年的节日民俗活动里,春联是一道亮丽的风景。贴上了春联就贴上了年的味儿。它把祝福迎进屋来,把瑞气荡满屋梁,把整个庭院领往春节的喜庆里。
以前,腊月二十三送了灶爷,就有人围着看那蛰居乡村的饱读老儒挥臂书春联;英华毕露的青年才俊也一展才华,舞笔写春联。他们把春节的喜庆挥洒在红彤彤的春联上。当你驻足观赏,品读起“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的联句时,就像漫步于古老的文化丛林间。
可是,如今的年轻一代很少有人去赏对联了,更是很少体会到民间吟对春联、书写春联、讲春联故事那么一种其乐融融的年味儿了。如今印刷春联张扬着金光闪闪的表象,满布于市场。虽然在许多乡村仍然有饱学老儒在热心挥洒,却少有人去细细品味其中的意味。就这样在民间狭小的空间里,传统春联的书法艺术、蕴涵趣味、吟对兴味被挤得生存困难。而少了观赏,少了品味,本该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的春联就只剩下了红彤彤的躯壳。
年俗在消失,年味在消退。如何捍卫春节、传承年味儿,成为人们议论的新话题。我们不能眼瞅着春节日渐式微,我们需要飘着浓香年味儿的春节,它不仅仅是我们简单生活中的调味品,更是所有中国人心中共同的情结,是维系民族精魂的纽带。无论如何,我们的年俗需要代代相传下去,保护好年俗中包含的文化内容,在创新中保护,在保护中创新,这是我们的文化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