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14年01月10日> > 总第2402期 > A02 > 新闻内容
“游戏机禁令”何以名存实亡13年
新闻作者:何勇海  发布时间:2014年01月10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何勇海
  传闻了多年的游戏机禁令将解除的消息,终于在日前得到了证实——1月6日,国务院办公厅公布,在上海自贸区内,允许外资企业从事游戏游艺设备的生产和销售,通过文化主管部门内容审查的游戏游艺设备可面向国内市场销售。这意味着中国从2000年开始的游戏禁令基本得到解除。
  (1月8日《北京青年报》、《新快报》)
  闻此消息,我立马生出一个疑问:原来国内生产和销售游戏机是有禁令的,可现实当中游戏机为何从未绝迹呢?在该新闻之后的跟贴中,一些自诩“资深玩家”的网友也纷纷表示,“从来没有感受到这一纸禁令的存在”,“从小到大一直玩游戏机,就没停过”。看来,游戏机禁令恐怕是名存实亡了13年。
  那么13年前,游戏机禁令缘何出台?有关部门当时的理由是:担心游戏暴力对青少年产生有害影响,以及防止游戏上瘾。因此在《关于开展电子游戏经营场所专项治理的意见》中规定:“任何企业、个人不得再从事面向国内的电子游戏设备及其零、附件的生产、销售活动。”
  然而禁令似乎只管住了游戏机从正规渠道面向国内生产和销售,地下状态的面向国内生产销售游戏机的势头,反而迅猛发展。比如上述新闻就报道,北京中关村某电子商城地下二层,时至今日仍聚集着数十家游戏机店铺,是北京最为知名的水货游戏机市场。大多数是从香港走私来的水货,还有一部分是从各大游戏厂商设在中国的代工厂里流出。人们购买游戏机并没有障碍。
  既然游戏机禁令针对“任何企业、个人”,为何却对水货游戏机市场视而不见,或“睁只眼闭只眼”?这种“选择性监管”,导致游戏机13年来并未远离国内游戏玩家,游戏机禁令也就没有起到保护青少年的作用。这恐怕也是此番解除游戏机禁令的原因之一。这事件充实说明,行业监管不应区别灰色地带与阳光地带,依法行政不能只停留在颁布禁令上,更需要严格执行禁令的决心和力度。
  随着游戏机面向国内生产与销售的解禁,相信会有很多人变身“电玩党”,同影迷、网虫等一样成为社会寻常群体。原来担心游戏机让青少年沉迷,以及受到暴力色情内容的伤害,现在更需要警惕,这就需要监管部门强化制度设计,加强管理引导,培育健康环境。最好的办法是学习外国的游戏分级制度,什么样的游戏适合什么样的年龄段。如果有明确规定,可能更好管理,也更能把危害降低到最小。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